周冪
提到高郵,人們首先想到的無疑是兩位文學大家,一位是秦少游秦觀,另一位就是汪曾祺老先生了。
“憶昔坡仙此地游,一時人物盡風流。”古文游臺位于高郵城東北,在北宋太平興國時期,這里只是一座30多米的高臺,道士李守堅在這山上建了座東岳行宮,俗稱“泰山廟”。
當年蘇軾的學生秦觀聽說老師要來高郵,便早早地在潤州相迎。蘇軾到達高郵后,與本地鄉(xiāng)賢秦觀、孫覺、王鞏會集于此飲酒論文,因而,此廟得名“文游臺”,名聲大作。從此,這座本來幾近荒蕪的廟臺便開始獨領風騷,歷朝歷代的名人雅士紛紛登臺,一瞻其風采。
平日里,本地人喜歡去文游臺散步。一天雨后,我突然來了興致,便到這座古典建筑里轉(zhuǎn)了轉(zhuǎn)。
雨后的古典小巷格外朦朧。樹影婆娑,文游臺便被籠在其中。穿過古文游臺的三大拱門,便來到了刻有“淮堧名勝”的景區(qū)門口。初邁進這古色古香的大門,一位手持書卷仰望天空的古人雕像便映入眼簾。他便是秦少游。一襲長衫,一頂烏帽,眼神中夾雜著喜悅與堅定。
往西,是古四賢祠,祠后是幽靜典雅的秦觀讀書臺,而我更喜歡“映翠園”“重光亭”等古典建筑。映翠園被一堵白墻圍著,一拱圓形門洞使得墻體有了起伏。路兩旁是一排奇形怪狀的石頭,石頭縫中,擠著翠綠的苔蘚和小半個人高的綠植,草與木交織著。透過洞口,首先望見的仍是一塊坑坑洼洼的高石,其后便是成片成群的竹林。我于此時也終懂得了“映翠”的含義,若無這石,何得此翠?大雨過后,映翠園的竹子更顯嫵媚,翠色欲滴。我沉醉于雨后文游臺清新的空氣和靜謐的環(huán)境里了。
高郵文游臺,兼具了江南的靈秀和江北的豪邁,是郵城的名勝古跡,無愧于其“千古風流文游臺”的美譽。它是我們郵城人民心中的驕傲!
(指導教師:劉卿)
小作者作為地地道道的高郵人,對文游臺非常熟悉,為讀者詳細地介紹了文游臺的歷史典故,讓讀者感受到了文游臺的千古風流。小作者還用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雨后文游臺景色的幽靜典雅,字里行間洋溢著自豪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