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道成 楊敏鐸
【摘要】三獻禮作為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項重要禮儀,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最為常見。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的三獻禮,在沿襲古代初獻、亞獻和終獻的結構模式的同時,加入了當?shù)仫L俗文化和民間特色的內(nèi)容。本文通過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研究,對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的三獻禮進行整理,詳述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的異同之處,以及三獻禮對于傳承孝道文化、增強家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以此為研究我國古代禮儀的遺存和賡承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三獻禮;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
【中圖分類號】K892.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1-0008-04
一、三獻禮概述
三獻禮是漢人歷來所有的一項祭祀祖先的禮儀,其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流傳至今。喪葬習俗中的三獻禮,早在《儀禮》一書中就已出現(xiàn),按照“主人、主婦、賓長”的次序先后三次向尸祝進行獻禮,其初步形成了初獻、亞獻和終獻的模式,也為后世三獻禮的基本結構奠定了基礎[1]?!皢识Y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盵2]從宗族的春秋二祭[3]到喪葬習俗中的家祭[4],人們通過不同次序的敬獻和叩拜,來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感和教化后人的擔當。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目前,中國內(nèi)地僅有陜西、巴蜀及湖北等地區(qū)還傳承著三獻禮儀式,并且多出現(xiàn)在祭祖和喪葬習俗當中[5]。
二、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三獻禮的
主要流程
藍田白鹿原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之東,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由于其典型的地域性和代表性[6],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7]。以下為通過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研究,所整理的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三獻禮的主要內(nèi)容。
禮賓,即司儀,共四位,分別為通贊師、引贊師、文贊師、啞贊師。其中,通贊師為禮儀總指揮,下發(fā)出每一項禮儀;引贊師,帶領孝子在多個禮位進行叩拜;文贊師,負責宣讀祝文;啞贊師,陪同在孝子的末尾,并且執(zhí)事。
孝子,有主祭者、孝弟、孝侄、孝孫、孝曾孫、孝女。其中,主祭者,即主要祭祀的人,為亡者的兒子,獻祝文、箸、匙、鹽、梅、蒸、餅、八珍;孝弟,為亡者的弟弟,獻大三牲;孝侄,為亡者的侄子,獻小三牲;孝孫,為亡者的孫子,獻香茗、爐食;孝曾孫,為亡者的曾孫,獻鮮果;孝女,為亡者的女兒,獻羹湯。同時,各類孝子都要獻香、爵、帛。
祭品,有香、爵、帛、祝文、箸、匙、鹽、梅、蒸、餅、八珍、三牲、香茗、爐食、鮮果、羹湯。其中,香,即祭祀祖先的香支,通過香煙傳遞信號,表達哀思;爵,古代飲酒的器皿,獻爵即向亡者敬獻酒水;帛,即玉帛,古代祭祀時所使用的非常珍貴的玉制禮品和絲帛;祝文,祭祀和祝告祖先的文章,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的每項禮儀均有祝文[8];箸,筷子;匙,勺子;鹽,百味之首,五味之一;梅,醋,五味之一;蒸,米食;餅,面食;八珍,來源于《周禮·天官》:“八珍之齊”,即淳熬、淳毋、炮豚、炮牂、搗珍、漬珍、熬珍和肝膋八種食品[9];三牲,來源于《曲禮下》卷第五:“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10],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分為大三牲:大武、剛鬣、柔毛,小三牲:剛鬣、柔毛、翰音;香茗,茶飲品;爐食,糕點品[11];鮮果,果實類;羹湯,民間流傳亡者黃泉所用,包含三碗寬面和一碗清湯。
禮位,有腰祭前、盥洗所、香案前、食案前。其中,腰祭,為敬奉福祿壽三星和八仙的神案,在亡者宅外設立,一者在祭奠之腰位,二者邀請諸神仙前來受祭,取義參神,因此,依周禮,在腰祭前行禮時須叩拜兩次;盥洗所,為洗塵凈面的地方,用于洗滌心靈后恭敬行禮[12];香案,設在靈柩前,用于敬奉香燭;食案,設在香案東方,用于敬獻各類祭品。
禮儀,分為初獻禮、亞獻禮和終獻禮三個過程。其中,初獻禮由主祭者進行;亞獻禮由主祭者、孝弟和孝侄分別進行;終獻禮由主祭者、孝孫、孝曾孫和孝女分別進行。以下為具體過程。
(一)初獻禮
通贊師喝,“肅靜。序立。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孝男持杖出喪次。啟戶。燃燭。主祭者持杖就位?!眴≠潕煷蜷_香案前戶簾,點燃蠟燭。主祭者從喪帷而出依長幼之序排列。
盥洗,引贊師帶領主祭者至盥洗所洗塵凈面,啞贊師陪同其后。
迎神,盥洗結束后,引贊師帶領主祭者至腰祭前行四拜禮,迎請諸神降臨享用,表達敬天畏地的情懷。啞贊師陪同其后。
行上香禮,主祭者在腰祭前行四拜禮后,引贊師喝,“平身?!蓖ㄙ潕熀龋靶猩舷愣Y?!币潕熀龋霸勏惆盖?。司香者奉香。奉香者燃香?!币潕煄ьI主祭者至香案前上香叩拜,啞贊師陪同其后,輔助執(zhí)事。
行奠獻爵帛讀祝禮。主祭者在香案前行上香禮后,隨引贊師再次至腰祭前叩拜兩次,引贊師喝,“平身。”通贊師喝,“行奠獻爵帛讀祝禮。”引贊師喝,“詣奠獻爵帛讀祝位。司爵者奉爵。司帛者奉帛。司祝文者奉祝文?!币潕煄ьI主祭者至香案前酹酒、獻帛、獻祝文,主祭者及孝女同跪香案前,引贊師喝,“讀祝者詣讀祝位。開函。展卷。宣讀?!蔽馁潕熤料惆赣曳剑蜷_祝文函,取出三獻文,代替主祭者敬讀。三獻文符合傳統(tǒng)祭文格式,合轍押韻,為文贊師了解亡者生平后所作,其內(nèi)容以追思亡者生平、贊頌亡者美德、祝告亡者吉祥、祈禱亡者靈魂降臨以享用祭品為主,如“贊我尊萱淑性賢,生我育我恩淵源。我期高堂億萬歲,誰料一疾館舍捐。兒孫等輩心痛酸,胡天辟涌風木憐。鹿原冬冷不再暖,滋水嗚咽唯有寒。拊膺哀號見無緣,音容何適隔黃泉。天長地久抱恨綿,追念賢德覺愴然。理應報本祭祀虔,謹具牲醴來三獻。恭申祭告佐短篇,是歆是享鑒清筵”。文贊師敬讀三獻文后,引贊師喝,“焚祝文。讀祝者復位?!蔽馁潕煂⑷I文焚化后退至旁側。引贊師喝,“叩首。持杖興。復行禮位?!敝骷勒呒靶⑴怕曂纯薏⑦蛋莺螅瑔≠潕煍v扶孝女至柩側。
行初進食禮。引贊師帶領主祭者再次至腰祭前叩拜兩次,引贊師喝,“平身?!蓖ㄙ潕熀龋靶谐踹M食禮?!币潕熀龋霸劤踹M食位?!币潕煄ьI主祭者至食案前獻箸、獻匙、獻鹽、獻梅、獻蒸、獻餅、獻淳熬、獻淳毋、獻炮豚,啞贊師陪同其后并輔助執(zhí)事。
侑食。主祭者在食案前叩拜后,隨引贊師再次至腰祭前叩拜兩次,引贊師喝,“平身。”通贊師喝,“主祭者暫退。”引贊師喝,“退入食案側。”待主祭者隨引贊師至食案側跪后,通贊師喝,“熄燃。合戶。樂呼者登堂作樂侑食?!眴≠潕熛缦惆干舷灎T,放下戶簾,文武樂者從宅外至腰祭前至戶簾外連繞三匝,后至戶簾外演唱秦腔,以樂侑食[8]。
(二)亞獻禮
通贊師喝,“肅靜。序立。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孝男持杖出喪次。啟戶。復燃。主祭者持杖就位?!眴≠潕煷蜷_香案前戶簾,再次點燃蠟燭。主祭者從喪帷而出,依長幼之序隨同引贊師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亞進食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炮牂、搗珍、漬珍,主祭者暫退食案側。
通贊師喝,“孝弟就位?!毙⒌芤篱L幼之序隨同引贊師盥洗,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獻三牲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大武、剛鬣、柔毛,孝弟退至食案側。
通贊師喝,“孝侄持杖就位?!毙⒅兑篱L幼之序隨同引贊師盥洗,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獻三牲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剛鬣、柔毛、翰音,孝侄退至食案側。
侑食。通贊師喝,“熄燃。合戶。樂呼者登堂作樂侑食?!眴≠潕熢俅蜗缦惆干舷灎T,放下戶簾,文武樂者再次以樂侑食。
(三)終獻禮
通贊師喝,“肅靜。序立。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孝男持杖出喪次。啟戶。復燃。主祭者持杖就位?!眴≠潕熢俅未蜷_香案前戶簾,后點燃蠟燭。主祭者從喪帷而出依長幼之序隨同引贊師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終進食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熬珍、肝膋,主祭者暫退食案側。
通贊師喝,“孝孫持杖就位。”孝孫依長幼之序隨同引贊師盥洗,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獻香茗爐食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香茗、爐食,孝孫退至食案側。
通贊師喝,“孝曾孫持杖就位?!毙⒃鴮O依長幼之序隨同引贊師盥洗,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獻鮮果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鮮果,孝曾孫退至食案側。無孝曾孫時,孝孫同獻鮮果。
通贊師喝,“孝女就位。”孝女依長幼之序隨同引贊師盥洗,行上香禮,行奠獻爵帛禮,行獻羹湯禮,啞贊師陪同并輔助敬獻三碗寬面于食案上,長女將一碗清湯端至食案下,孝女退至柩側。
侑食。通贊師喝,“熄燃。合戶。樂呼者登堂作樂侑食?!眴≠潕熢俅蜗缦惆干舷灎T,放下戶簾,文武樂者再次以樂侑食。
三、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
三獻禮的功能分析
(一)傳承孝道文化
孝,即盡心奉養(yǎng)并尊敬父母,同時包含子女在父母去世后要遵守的各項禮俗。在藍田白鹿原地區(qū),由于《呂氏鄉(xiāng)約》[9]的影響,人們特別重視孝道文化,加之“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三獻禮(以下簡稱三獻禮)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包含孝道文化的禮儀和含義。
在三獻禮中,首先,在靈柩前設靈堂,靈堂兩側懸掛挽聯(lián)、八仙像、二十四孝圖和增廣賢文等,另請陰陽先生出牌位、訃告、殃狀單和七數(shù)單等,以上內(nèi)容皆按照儒家禮儀規(guī)范書寫,均包含父母之德昊天罔極,孝子悲痛難報重恩的情感。其次,通贊師在三次獻禮開始之前,均有歌頌父母和傳承孝道的祝詞,如“天有甘露潤萬物,人生兒孫草留根。兒孫洪福傳萬代,草留根須又逢春。高堂恩重情意深,奉祀隆奠禮宜真。慎終追遠孝為本,三獻侑食表寸心?!钡?;每位孝子的不同次敬獻和叩拜,也有相應的祝詞,以表達孝子的哀思,如“五味調(diào)和,百食具省。分毫未動,舉家悲聲。”等;文贊師所讀的三獻文也會追思亡者生平、贊頌亡者美德、表達孝子孝念。同時,文武樂者三次侑食,也會演唱有關忠孝仁義的秦腔,如《蘇武牧羊》《朱春登放飯》《香山還愿》等。
孝子通過三獻禮報答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教誨之情,以慎終追遠、告慰亡靈,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禮儀教育子孫后人,做好孝道的感悟與傳承。
(二)增強家族凝聚力
在中國,喪葬歷來是一個家族性的行為,即需要整個家族的各類人員進行參與和傳承。與此同時,可以通過喪葬中的禮儀程序,維系家族血緣關系、強化家族意識、光耀門第并發(fā)展家族勢力。
在三獻禮的整個過程中,需要本家族六類孝子的共同參與,并且各類孝子的祭奠內(nèi)容互不相同。首先,按照五服制度[10],各類孝子的孝服和孝布分別不同,而同類孝子則相同,可以增強個人的家族關系認知。其次,在祭奠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各類孝子都是互不可缺的,其共同構成共有的家族體系,在無形中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家族凝聚力。同時,各類孝子按照禮儀程序進行不同次的敬獻和叩拜,長者對于幼者有著身體力行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樹立忠孝家風,提高家族認同感。進一步通過參與和維持三獻禮,各類成員可以傳承并弘揚家族的文化和傳統(tǒng),并使之代代相傳。
因此上,通過三獻禮,可以鞏固人倫關系,強化親緣觀念,教化子孫后輩,同時有利于協(xié)調(diào)家庭及家族的內(nèi)部關系,從而增強家族凝聚力。
(三)促進社會和諧
社會和諧是指同一社會群體中各類人員之間保持平衡、相互理解、和睦共處的狀態(tài),其來源于良好的人際互動,而喪葬活動則是人際互動最集中的體現(xiàn)。
在三獻禮的整個過程中,每個部分都體現(xiàn)了人與人交際互動的特點。首先,參加祭奠活動的所有人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相互配合,人與人之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交流與合作。其次,在負責人的安排下,人們各司其職、各執(zhí)其事,盡力保證自己所負責的環(huán)節(jié)順利開展,相較于現(xiàn)代社會中無暇相聚的問題來看,借此機會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同時,深受“人死為大”的觀念,即便之前有矛盾的鄉(xiāng)黨們也會前來祭奠,盡己之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以便送亡者最后一程,并且在對各類孝子進行慰問和關懷時,可以消除以往的矛盾并構建新的關系。進一步的,在整個過程的參與和交流中,人們的思想覺悟會整體提高,社會將更加和諧。
因此上,三獻禮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意義。
四、小結
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的三獻禮,在沿襲中國古代三獻禮的同時,也融入了新時代的一些元素,并且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但整體而言,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三獻禮,對于藍田白鹿原地區(qū)的民眾教化、民風匡正和文化傳承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此上,隨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對于藍田白鹿原喪葬習俗中三獻禮所包含的禮儀文明,我們當有責任和信心去發(fā)掘整理其中的精髓,并使之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張欣.荀子禮論[J].邯鄲學院學報,2013,23(2):32-34.
[3]李遠.明代祭拜諸葛亮的例制和傳統(tǒng)[J].南都學壇,2017,37(01):38-39.
[4]朱光敏.黔南喪禮的家祭與外祭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5]黃尚軍,王振.成都市新都客家三獻禮的主要流程與功能——基于近十年來對新都及周邊地區(qū)的田野調(diào)查[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5(3):1-8.
[6]連慧英.《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審美與文化意義[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11):15-16.
[7]于志啟,徐永振.白鹿原春秋[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11.
[8]古宏韜.明清祭文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2.
[9]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0]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1]遼史,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郭怡妮.論《儀禮》中的盥與洗[J].今古文創(chuàng),2022(18):47-49.
[13]于佳彬.虞祭考[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2):42-46.
[14]呂大鈞.藍田《呂氏鄉(xiāng)約》[J].陜西史志,2005(4):55-59.
[15]丁鼎.《儀禮·喪服》所體現(xiàn)的周代宗法制度[J].史學集刊,2002(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