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金交聘制度下音樂文化交流管窺

      2023-12-13 00:58:44薛培
      中國音樂 2023年5期
      關(guān)鍵詞:教坊中華書局

      ○薛培

      北宋時期,宋金在“聯(lián)合抗遼”的目的上達(dá)成一致,雙方聘使在“海上之盟”后往來頻繁,直至“靖康之難”北宋覆亡。南宋時期,雙方恢復(fù)邦交,“紹興和議”后,“依契丹例,以講和好。每歲遣使,除正旦、生辰兩番永為常例外,非常慶吊別論也”①〔宋〕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209頁。。宋金交聘制度的確立,是雙方外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兩國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頗有裨益?!墩f文解字》對“交聘”二字釋義為:“交脛也。從大,象交形”,“聘,訪也。從耳,甹聲?!雹凇矟h〕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13、250頁。原意為相互訪問,即“天子之與諸侯,諸侯之與鄰國,皆有朝禮,有聘禮。朝則相見,聘則相問也”③〔元〕陳澔注:《禮記集說》卷10《聘義第四十八》,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第486頁。。宋金取古代諸侯間的交聘之禮進(jìn)行交往,意味著兩國將關(guān)系定位在平等往來的基礎(chǔ)上,于交聘中友好相處。學(xué)界目前集中于雙方交聘制度④趙永春:《宋金交聘制度述論》,(陳述編《遼金史論集》,第4輯),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9年;李輝:《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曹顯征:《宋遼交聘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遼金交聘制度的初步確立》,《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8年,第4期。、禮儀⑤趙永春:《宋金關(guān)于交聘禮儀的斗爭》,《昭烏達(dá)蒙族師專學(xué)報(bào)》,1996年,第3期;王大鵬:《宋金交聘禮儀研究》,遼寧大學(xué)2013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王大鵬:《略談宋金交聘禮儀中的禮物問題》,《黑龍江史志》,2018年,第12期。、使節(jié)⑥趙永春:《宋金聘使對文化交流的貢獻(xiàn)》,《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吳曉萍:《宋金外交使節(jié)的選派》,《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5年,第5期;周立志《宋朝對遼金交聘使節(jié)的入境運(yùn)作》,《宋史研究論叢》,2016年,第19輯;劉春霞、戴偉華:《宋金交聘中的南宋泛使考略》,《求索》,2009年,第7期;孫久龍:《金朝接待宋使兩考》,《史學(xué)集刊》,2022年,第3期。以及二者整體關(guān)系⑦趙永春:《關(guān)于宋金關(guān)系的幾個問題》,《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年,第1期;趙永春:《金宋關(guān)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劉琪:《宋孝宗朝宋金關(guān)系研究》,河北大學(xué)2008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的研究,軍事外交、移民遷徙等作為宋、金文化往來的助力因素也獲得較多關(guān)注⑧董希平、劉雋一:《宋、金教坊之盛衰與靖康之變》,《文藝研究》,2012年,第7期;王菲菲:《兩宋時期遼、金、西夏的歌舞及其與漢族的交流》,《藝術(shù)百家》,2009年,第3期;李錫厚:《宋遼金時期中原地區(qū)的民族融合》,《中州學(xué)刊》,2005年,第5期;董麗暉:《宋金時期漢族與女真族的文化互動研究》,遼寧大學(xué)2020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然就交聘背景下,二者音樂的交往、交流等問題,部分文論雖有涉及,但卻語焉不詳。兩宋時期,雙方雖然存在著矛盾和斗爭,但彼此音樂文化的交流、往來從未中斷。交聘制度下宋金音樂文化的交流,是二者政治制度相互博弈在藝術(shù)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厘清其面貌特征,于當(dāng)今弘揚(yáng)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加強(qiáng)民族團(tuán)結(jié)、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shí)意義。

      一、樂曲的傳唱與樂人的往來

      相對承平的社會環(huán)境為漢族與女真族之間的民族交往、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金朝統(tǒng)治下的文教環(huán)境、兩國貿(mào)易的往來、民族間雜居通婚等,皆為二者音樂文化之互動打下堅(jiān)實(shí)的基礎(chǔ)。其中,以樂人、樂曲為載體的傳播,構(gòu)成了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基礎(chǔ)史實(shí)。

      宣和年間,女真族傳統(tǒng)樂曲已傳至汴梁,曾敏行《獨(dú)醒雜志》云:“先君嘗言:宣和間客京師,時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異國朝》《四國朝》《六國朝》《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皆歌之。”⑨〔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標(biāo)校:《獨(dú)醒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5頁。百姓所唱“蕃曲”⑩宋人曾敏行曾言:“相國寺貨雜物處,凡物稍異者皆以‘蕃’名之……先君以為不至京師才三四年,而氣習(xí)一旦頓覺改變。當(dāng)時招致降人雜處都城,初與女真使命往來所致耳?!保ㄗⅱ幔?56頁)女真族民俗文化與漢族各不相同,宋金時期以女真族為主的北方民族音樂,被統(tǒng)稱為“蕃曲”。,多由內(nèi)遷的女真人傳入,“士大夫亦皆能歌之”。其中,由《蓬蓬樂》改編的歌曲“臻蓬蓬歌”頗受歡迎,《宣政雜錄》有載:“宣和初,收復(fù)燕山以歸朝,金民來居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為節(jié)而舞,人無不喜聞其聲而效之者,其歌曰:《臻蓬蓬》。”?〔宋〕江萬里:《宣政雜錄》,載〔元〕陶宗儀:《說郛三種》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55頁。以鼓伴奏,歌者演唱時隨著拍打的鼓聲邊唱邊舞,“人無不喜聞其聲而效之”。吳曾《能改齋漫錄》亦載:“崇寧、大觀以來,內(nèi)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斷’?!?〔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卷1《事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4頁。“打斷”原名“太平鼓”,中原之地曾因奏演女真“北曲”而被禁之。

      文化的交流發(fā)展總是雙向而行,乾道六年(1170年),“資政殿大學(xué)士”范成大奉命使金,行至真定(今河北正定)概言:“虜樂悉變中華,唯真定有京師舊樂工,尚舞高平曲破”?〔宋〕范成大撰,富壽蓀標(biāo)校:《范石湖集》卷12《真定舞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4頁。,并作《真定舞》一詩:“紫袖當(dāng)棚雪鬢凋,曾隨廣樂奏云韶。老來未忍耆婆舞,猶倚黃鐘袞六么?!?〔宋〕范成大:《使金絕句七十二首》,載趙永春輯:《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19頁?!熬缚抵y”后,隨金兵北上的諸色伶人,既有市井街頭藝人,亦有宮廷皇家樂工?!把W凋”之述說明當(dāng)時的伶人樂工已暮去。作為宮廷御用樂工,舞者“曾隨廣樂奏云韶”,今昔卻在金朝境內(nèi)(真定)的瓦舍中賣藝,范成大遂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高平調(diào)為漢族傳統(tǒng)燕樂羽聲調(diào)式,曲破即指北宋時期盛行的歌舞大曲,范成大使金至真定,民間尚存北宋大曲樂舞。北宋時期真定歌舞大曲盛極一時,及至金代,“虜樂悉變中華”,中原樂人年事已高,依舊堅(jiān)持表演《高平曲破》,亦可知金朝境內(nèi)音樂多樣化發(fā)展之態(tài)勢。程卓《使金錄》曾載:“卓等赴宴,見舞高平曲,他處盡變虜樂,惟真定有京師舊樂工故也?!?〔宋〕程卓:《使金錄》,載趙永春輯:《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50;454頁。遺留或后期遷入真定的移民中有大量中原地區(qū)的歌舞、雜劇藝人,對真定地區(qū)音樂的興盛起到進(jìn)一步的催化作用,當(dāng)程卓行至衛(wèi)州時“夜渡黃河,聞埽兵提鈴唱聲,督守浮橋人戽水甚遽”?〔宋〕程卓:《使金錄》,載趙永春輯:《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50;454頁。。程卓夜渡黃河,守衛(wèi)黃河浮橋的埽兵,提鈴巡夜,可聽聞悠長的中原唱腔,亦是程卓使金途中所見黃河沿岸獨(dú)特的風(fēng)景。

      事實(shí)上,“靖康之難”后,金兵曾將宋廷禮樂鐘磬、圖書典籍等一并帶回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大量樂器、樂譜和樂人隨金兵北上?〔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78,載《靖康中帙》卷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86-587頁;〔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卷4《太宗文烈皇帝二》,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65頁;〔宋〕韋承:《翁中人語》,載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78-80頁;〔宋〕佚名:《呻吟語》,載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99頁;〔金〕可恭:《宋俘記》,載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243-244頁。,為其禮樂文化的建設(shè)奠定了堅(jiān)實(shí)的基礎(chǔ)。金朝初期,典禮儀式場合所用禮樂重器及樂工便源于北宋,《金史》載“皇統(tǒng)元年,熙宗加尊號,始就用宋樂”?〔元〕脫脫等:《金史》卷39《樂志上》,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82;883頁。。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下南京取宋舊工,更鑄辰鐘十有二。又以舊鐘姑洗、夷則皆高五律,無射高二律,別鑄以補(bǔ)之,乃協(xié)”?〔元〕脫脫等:《金史》卷39《樂志上》,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82;883頁。。后因鐘磬闕如,命禮部至南京,搜取宋舊樂工以補(bǔ)鑄鐘磬,調(diào)制音律,宋使入金朝賀,雅樂場合所見部分樂人便源于中原地區(qū)。但金教坊樂人也有流入中原的現(xiàn)象,宋金講和時張邦昌曾言:“大金叛亡諸職官、工匠、教坊、百姓,除元不曾到并已死外,應(yīng)見在并盡數(shù)遣還。”?〔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卷37《大宋誓書及差康王出質(zh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29頁。教坊樂人因戰(zhàn)亂遷徙、流走,對宋金雙方的音樂交流亦有一定的影響。

      二、樂書與樂器的傳帶

      書籍是宋金音樂交流必不可少的載體,亦是金朝學(xué)習(xí)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媒介。宋朝使臣在交聘活動中,多次以“私覿”?〔宋〕周密《武林舊事》有云,朝廷“復(fù)遣執(zhí)政就驛賜燕,晚赴解換夜筵,伴使始與親勸酬,且以衣物為侑,謂之私覿”。載《武林舊事》卷8《被使到闕》,《都城紀(jì)勝》(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4-265頁。宴會上互送“私覿”是外交禮儀的一部分,亦是迎送使節(jié)時互贈禮物的一種形式,私覿的主要對象是外交使節(jié)和東道國的中央與地方接待官員,私覿之物包括書籍、衣服、香茶、幣帛、雜物等。之名將本國重要典籍贈予金國,書籍中的禮樂內(nèi)容被收錄在官修史書及經(jīng)書中。此外,宋代君王在特定的日子派遣使者出使金國時,均帶有“國信禮物”,宋人使金致“遺留物”,樂器的賞賜成為常態(tài)。

      (一)樂書的傳入

      “紹興和議”后,宋金以淮河為界,設(shè)置了榷場,彼此往來也更為頻繁,兩國使臣在交聘過程中互相饋贈禮物,聯(lián)絡(luò)感情,以示情誼堅(jiān)篤。兩宋崇文之風(fēng)盛行,金朝統(tǒng)治者“素慕華風(fēng)”,服膺儒學(xué),書籍便成為緊俏之物,類書、史書等文獻(xiàn)中含有諸多論及音樂的著述,對金朝音樂、尤其是禮樂文化的發(fā)展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云:“左副元帥宗維所親耶律紹文、高慶裔、且以《資治通鑒》、木棉、虔布、龍鳳茶遺之。”?〔宋〕李心傳撰,胡坤點(diǎn)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72,紹興四年正月,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383頁。許有壬《性理一貫集序》亦載:“前輩言,天限南北時,宋行人《四書》至金,一朝士得之,時出論說,聞?wù)咔格担^其學(xué)問超詣,而是書實(shí)未睹也。文軌混一,始家有而人讀之?!?〔元〕許有壬:《至正集》卷33《性理一貫集序》,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211冊,第234頁。許氏更言,“宇宙破裂,南北不同,中原學(xué)者不知有所謂《四書》也。宋行人有至燕者,時有館伴使得之”?〔元〕許有壬:《圭塘小稿》卷6《雪齋書院記》,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211冊,第620頁。。司馬光《資治通鑒》載戰(zhàn)國至五代朝代之更迭,“左右采獲,錯綜銓次”,內(nèi)容涵蓋天文歷法、制度典章、禮樂思想等無不詳備;理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撰《四書集注》(簡稱《四書》)金人本不知曉,賴以宋使方可得。朱熹《四書》對儒家四部經(jīng)典文獻(xiàn)加以注釋,涉及天理人性、道統(tǒng)教法、禮樂經(jīng)義等,作為官方教材通行于各地書院,就禮樂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2《論語集注·八佾第三》,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66頁。的中庸思想,并以“材全德備”“中正和樂”的教育觀、音樂觀教化眾人,“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漢〕鄭玄注,孔穎達(dá)等正義:《禮記正義》卷38《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75頁。,禮樂的教化功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禮、樂、刑、政相輔相成,達(dá)到治世界之效。宋使將《資治通鑒》《四書》等典籍文獻(xiàn)作為禮物贈予金國,相關(guān)著述對其宮廷禮樂文化的建設(shè)不可忽視。

      (二)樂器的回賜

      宋朝皇帝或太后崩逝,須將生前所用物品贈予鄰邦,是為“遺留物”?“遺留物,即繼位之君以大行帝后所用衣飾什物,饋贈鄰邦帝后,是為遺留物?!陛d李輝:《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1-52頁。。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去世,南宋遣使告哀所貲遺留物,取案牘舊本參考:“乃是金器兩千七百兩,銀器二萬兩,又有銀絲合二十四面,貯寶玉樂器玻璃等物?!?〔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72《思陵錄上》,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148冊,第890;891頁。依慣例,“遺留物”除金銀器具外,寶玉樂器等也分列其中。重臣商議高宗告哀與正旦禮物同,但高宗皇后卻大為不滿,將標(biāo)準(zhǔn)定為:“告哀使既增物如使所有,遺留物亦如舊數(shù),更與金二千兩,銀二萬兩……但以螺細(xì)代銀絲,無樂器,以玉器、玻璃代,仍不用錦、綾,無素馨沉速,易以他可也?!?〔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72《思陵錄上》,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148冊,第890;891頁。

      此次遺留物要高于賀金“正旦”及“生辰”禮物,“無樂器”可知原本的遺留物,樂器應(yīng)是重要的回賜禮物,這一點(diǎn)周煇《清波雜志》有明確的記載:

      顯仁上仙,遣使告哀北虜,并致遺留禮物:金器二千兩,銀器二萬兩,銀絲合十面,各實(shí)以玻璃、玉器、香藥,青紅拈金錦二百匹,玉笛二管,玉篳篥二管,玉簫一攢,象牙拍板一串,象牙笙一攢,縷金琵琶一副,縷金龜筒嵇琴一副,象牙二十株。?〔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卷6《遺留物》,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279頁。

      高宗之母韋氏“上仙”,宋遣使入金,時值南宋向金稱臣,韋后歸宋作為“紹興和議”的重要條件之一?〔宋〕周必大《文忠集》載:“或恐彼界引紹興二十九年例,即須再三說諭,以向來顯仁皇后元自上國還本朝,兼當(dāng)時國書等禮數(shù)并各不同,所以稱哀謝使,蓋不止告哀,兼是致謝?!保ㄔ鴹椙f,劉琳主編:《全宋文》卷5,093《周必大·分付告哀使事目》,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164頁),遣使之名與舊例不同,為“哀謝使”,告哀并致謝。所帶遺留物有玉笛、玉篳篥、玉簫、象牙拍板、象牙笙、縷金琵琶、縷金龜筒嵇琴,宋廷為示誠意不惜金帛,樂器材質(zhì)或金、或銀、或象牙,極盡奢華。據(jù)此,樂器作為宋人使金告哀的禮物,在南宋時期已成定制且價值不菲。

      三、兩國使者的觀樂與體驗(yàn)

      兩國使者入境,需遵照“交聘”儀禮完成“納貢”或“慰問”等任務(wù),在朝見、朝辭、宴享等不同場合,便有“樂”與之相須,主要包括典禮儀式用樂和筵宴食序用樂。使者經(jīng)常觀看彼國禮樂活動及宴樂表演。典禮儀式用樂,用來彰顯程序的開始與結(jié)束,提示禮儀動作的完成,不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宴饗食序用樂主要為進(jìn)酒與侑食所奏,更注重“樂”的表現(xiàn),助“禮”之時,更助“興”?!皹贰钡氖褂煤蛥⑴c,既宣誓一朝皇權(quán)的威儀,又聯(lián)絡(luò)了感情,打動彼國使者的情感,使盟約下的和平關(guān)系得以維系。兩國使者觀樂,成為出使國音樂文化信息的傳播者和記錄者,為二者音樂文化的交流、建設(shè)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jī)。

      (一)入金的宋朝使臣

      宋使入境,“金國每賜宴,必貴臣押宴”?〔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卷40《許奉使行程錄》,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66頁。。金朝對宋使的接待制定了詳細(xì)的禮儀程序,包括接送儀、館待儀、見辭儀、曲宴儀等,不同場合禮儀規(guī)格不一,用樂形式各有差別。金國典禮儀式用樂按照儀式程序進(jìn)行,形式為奏樂、舞蹈、五拜;在宴樂一體的酒禮文化中,金不僅沿襲北宋宴禮用樂程式,營造彼此和睦的氛圍,而且在以酒禮、宴饗、歌舞為中心的場合中存續(xù)著本民族的禮樂習(xí)俗。

      1.典禮儀式用樂

      典禮儀式之樂,“樂”助“禮”而行,在儀式中起“引禮”作用,具有口令的功效,彰顯制度性、等級性,其功能并不在“樂”本身。金朝每年正旦、皇帝壽辰、帝后崩逝等重要節(jié)日,宋朝需派使者慰問,在“外國使入見儀”中云:

      皇帝即御座,鳴鞭、報(bào)時畢……先引宋使、副,出笏,捧書左入,至丹墀北向立。再引至丹墀,舞蹈,五拜,不出班奏:“圣躬萬?!?,再拜。揖使副鞠躬,使出班謝面天顏,復(fù)位,舞蹈,五拜。再揖副使鞠躬,使出班謝遠(yuǎn)差接伴、兼賜湯藥諸物等,復(fù)位,舞蹈,五拜……次再引宋使副左入,至丹墀,謝恩,舞蹈,五拜,各祗候,平立。?〔元〕脫脫:《金史》卷38《外國使入見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65-866。

      金朝外國使節(jié)覲見禮儀程序較為嚴(yán)格,不同使節(jié)覲見需按照一定的禮儀進(jìn)行,就宋使而言,如次為:皇帝升御座,鳴鞭,報(bào)時,閣門使奏使入見牘子,宋使、副隨閣門使入……獻(xiàn)禮畢,使、副“舞蹈,五拜”,不出班奏“圣躬萬?!?,宋使出班謝恩,“舞蹈,再五拜”。宋使第一個覲見,其次為高麗、西夏使節(jié)。整個過程宋朝使節(jié)程序最為復(fù)雜,規(guī)格也相對較高。“舞蹈、五拜”即宮廷雅樂樂曲和樂舞。上文已揭,金雅樂“受外國使賀則用之”?〔元〕脫脫等:《金史》卷39《樂志》,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82頁。。雅樂參與宮廷重要儀式,其政治和社會功能尤為強(qiáng)烈。

      金承宋樂后,改雅樂樂曲之名為“寧”?《金史》載:“唐以‘和’,宋以‘安’,本朝定樂曲以‘寧’為名”。(〔元〕脫脫等:《金史》卷39《樂上》,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84頁),依宋制,分文舞與武舞,文舞為《保大定功之舞》,舞武為《萬國來同之舞》,應(yīng)用于外國使者朝賀、見辭等重要外交場合,昭示金國“正統(tǒng)”的身份與地位。宋使先后兩次覲見,行“舞蹈、五拜”之禮,足見對其重視。此時的“樂”在典禮中被賦予特定的政治內(nèi)涵,“鐘鳴鼓吹、進(jìn)退揖讓”,以示金朝宗主國之身份;“朝辭儀”?〔元〕脫脫等:《金史》卷38《朝辭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67-868頁。也有“舞蹈,五拜”的形式,吟唱“各好去”,宰執(zhí)下殿,禮畢。

      2.宴饗食序用樂

      宋金雙方為接待使者,均有“曲宴儀”及“曲宴樂次”。宴饗食序之樂更注重“樂”本體,娛樂性更強(qiáng),表演形式有器樂演奏、雜劇、教坊樂、舞蹈等,“樂”的使用起到聯(lián)絡(luò)兩國感情、增進(jìn)友好的作用。《金史》載:

      皇帝舉酒時,上下侍立官并再拜,接盞……至四盞,餅茶入,致語。聞鼓笛時,揖臣使并人從立,口號絕……教坊謝恩畢,揖臣使起,果床出?;实燮鹑腴w,臣使下殿歸幕次……九盞,將曲終,揖從人至位再拜,引出。聞曲時,揖臣使起,再拜,下殿。果床出。至丹墀謝宴,舞蹈,五拜。分引出。?〔元〕脫脫等:《金史》卷38《禮志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866-867頁。

      金取北宋后,亦繼承其“分盞奉樂”的用樂形式,材料所載即為金曲宴九盞制程式,分初座與再座,皇帝、百官、使者按等級排定座次?!氨K制”的增加意味著禮儀程序的繁瑣,“樂”的參與和表演時間也較長,內(nèi)容有舞蹈、器樂演奏、歌唱,亦有“致語”的穿插。上文所載,四盞過后為“致語”,聞鼓笛聲,參拜;五盞時“歇宴”,依宋制賜花儀式?“簪花”又稱“簪戴”,官方宴飲簪花之儀。首見于唐懿宗時期,宋代逐步發(fā)展,并成為官方宴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端问贰份d:“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jiān)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太上兩宮上壽畢,及圣節(jié)、及錫宴、及賜新進(jìn)士聞喜宴,并如之?!保ā苍趁撁摰龋骸端问贰肪?53《輿服》,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3,569-3,570頁)宋代社會崇尚“花”文化,簪花習(xí)俗盛行,官方亦將此習(xí)俗升為國家禮樂制度,成為國家慶典不可缺少的程序。,九盞時“曲將終”,使臣“謝宴,舞蹈,再拜”。

      天會二年(1124年)五月,奉議郎、尚書司封員外郎許亢宗使金,驛館設(shè)宴款待,“悉用契丹舊禮,如結(jié)彩山、作倡樂、尋幢角觝之伎、斗雞擊鞠之戲,與中國同”?〔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40頁。。許氏行至咸州時(今遼寧開原),“酒三行則樂作,鳴鉦擊鼓,百戲出場,有大旗、獅豹、刀牌、砑鼓、踏索、上竿、斗跳、弄丸、撾簸旗、筑毬、角觝、斗雞、雜劇,服色鮮明,頗類中朝”?同注①,第222;217;222;217;217頁。,樂器演奏“有腰鼓、蘆管、笛、琵琶、方響、箏、笙、笙模、大鼓、拍板,曲調(diào)與中朝一同”?同注①,第222;217;222;217;217頁。。鳴鉦擊鼓,歌舞、百戲齊舉,曲調(diào)與中原之地相同,雜劇更是金朝接待宋使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宋之才使金,雜劇表演依然在列,并設(shè)雜劇口號“兩國通和不用兵”?〔宋〕宋之才:《使金賀生辰還復(fù)命表》,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353頁。,借藝術(shù)形式,以篤兩國之情意。乾道五年(1169年),樓玥以書狀官身份使金賀正旦,“凡十三行樂,次箏笙方響,三次升廳,余皆作樂以送,亦有雜劇”?〔宋〕樓鑰:《北行日錄》,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370頁。?!督鹗贰芬噍d:“先請使副就褥位,望闕立……至五盞后食,六盞、七盞雜劇……至九盞下,酒畢,教坊退。”?同注?,第875頁?!胺直K奉樂”在金朝接待外使中頻繁使用,雜劇表演有時須占據(jù)兩盞酒的時間,可知教坊雜劇在金宮廷宴樂演出時的重要地位。

      金朝宴饗通過盛大的歌舞表演,力圖營造宋金兩國和諧、友好的關(guān)系。另,金朝歌舞百戲雖“頗類中朝”,曲調(diào)也與“中朝一同”,但并非完全照搬:“又有五六婦人涂丹粉,艷衣,立于百戲后,各持兩鏡,高下其手,鏡光閃爍,如祠廟所畫電母,此為異爾?!?同注①,第222;217;222;217;217頁。此類表演為女真族薩滿樂舞,作為女真族傳統(tǒng)宗教,薩滿跳神有消災(zāi)降福、招魂驅(qū)病、傳宗授法等功能,所用器物包括銅鏡、手鼓、腰鈴等具有薩滿文化意蘊(yùn)和符號特征的“非樂聲”音響,也是祭祀必不可少的法器。“女真人中,不僅把銅鏡用舞蹈化裝,或?yàn)槿粘U彰婊b用具,甚至迷信其具有一種神秘深奧的神靈。”?呂萍:《中國滿學(xué)》,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17頁。銅鏡的使用,薩滿樂舞夸張的程式動作與妝容,成為金國樂舞最大的特點(diǎn)。此外,許氏認(rèn)為,“(金樂人)腰鼓下手太闊,聲遂下,而管、笛聲高,韻多不合,每拍聲后繼一小聲”?同注①,第222;217;222;217;217頁。,其舞蹈更是“回旋曲折,莫知起止,殊不可觀也”?同注①,第222;217;222;217;217頁。。在許亢宗看來,金人在樂律、節(jié)奏等表演技巧上遠(yuǎn)不及中原地區(qū)。事實(shí)上,女真族因特殊的民族屬性、風(fēng)俗習(xí)慣等與中原地區(qū)相比本就差異較大,“下手太闊”“韻多不合”等問題,實(shí)為中原音樂傳播過程中符合女真族審美需求的轉(zhuǎn)型與流變。女真舞者身著常服,雙手露于袖外,舞者多達(dá)六七十人,作“回旋曲折”之表演,被稱為“回旋舞”,隋時已有記載,隋文帝接見女真先民(靺鞨人),“使者與其徒皆起舞,曲折多戰(zhàn)斗之容。上顧謂侍臣曰:‘天地間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然其國與隋懸隔,唯粟末、白山為近”?〔唐〕魏征等:《隋書》卷81《靺鞨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22頁。?!盎匦琛笔桥嫦让襻鳙C活動與部落戰(zhàn)爭在藝術(shù)上的直接反映,許氏宴會所見舞蹈為女真族傳統(tǒng)樂舞。宋使以“客人”的身份不僅目睹具有中原音樂文化韻味的表演,也有機(jī)會欣賞到金國傳統(tǒng)音樂,成為中原人了解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

      3.民間音樂的體驗(yàn)

      除參加金國宮廷音樂活動外,宋使沿途可見金國的山川道里、城邑民宅等,亦可觀察、記錄不同地區(qū)的民俗風(fēng)情,如金朝百姓婚嫁習(xí)俗及用樂形式,洪皓《松漠紀(jì)聞》曰:“契丹、女真貴游子弟及富家兒月夕被酒,則相率攜尊馳馬戲飲其地,婦女聞其至,多聚觀之。間令侍坐,與之酒則飲,亦有起舞歌謳以侑觴者。邂逅相契,調(diào)謔往反,即載以歸?!?〔宋〕洪皓:《松漠紀(jì)聞》,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316頁。貴族富家子弟的婚戀方式與娛樂結(jié)合,具有偶然性,契丹、女真貴族和富家子弟夜晚飲酒放歌,因較好的貴族氣質(zhì)和著裝,吸引女子聚集圍觀。女方對適合自己的貴族、富家兒示意,中意的青年男子便與姑娘跳舞、飲酒,隨后將姑娘帶回家中,父母并不會干涉其婚姻,甚至以自家女兒被相中為榮耀。女方往往在男方家居住數(shù)載,待生下子女后回娘家“拜門”,男方再行求娶之禮。

      女真尋常百姓婚嫁,貧、富者方式也各不相同,“富者以牛馬為幣,貧者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聽者有求娶欲納之,則攜而歸,后方具禮偕來女家以告父母”5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卷39《婚姻》,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54頁。。富者以牛馬作為聘禮,貧者則沿途歌唱,以“自度曲”形式敘述其相貌、家世、女工等內(nèi)容,由此發(fā)出求偶信號,男方若中意演唱的女方,便可將其領(lǐng)回家中告知父母,再行婚聘之俗?!白远惹钡那笈挤绞?,在女真一族中較為普遍,從其“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來看,曲子當(dāng)是女真民間固有曲調(diào),詞的隨意性較大,在演繹的過程中會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部分。宋使所見女真婚俗民歌根植于具體的民俗活動中,亦是其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入宋的金朝使臣

      為維護(hù)兩國關(guān)系,金使自入境至離境,宋廷對其待遇頗豐。在迎送、朝覲、宴飲等禮儀中,亦可見大曲、隊(duì)舞、雜劇等教坊俗樂,交聘中的禮物饋贈,宋朝一直遵循“厚此薄彼”的原則,對金國給予豐厚的回賜,除各類物產(chǎn)、金銀器具等52同注①。,也有中原地區(qū)的樂器。

      1.使臣賀正旦

      宋廷對金國使者十分重視,交聘前期“禮遇并用契丹故事”53〔元〕脫脫等:《宋史》卷119《禮志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2,810;2,811-2,812頁。。紹興和議后,對金使的接見,選在專門款待外來使節(jié),臣僚上壽、道賀的紫宸殿,以凸顯其尊貴54王化雨:《面圣:宋代奏對活動研究》,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9年,第20頁。,除夕夜宴不僅能夠欣賞傀儡戲,也有教坊樂的演奏:

      (金使)赴守歲夜筵,酒五行,用傀儡……四日,赴玉津園燕射,命諸善射者假管軍觀察使伴之,上賜弓矢。酒行樂作,伴射官與大使并射弓,館伴、副使并射弩,酒九行,退。五日,大宴集英殿,尚書郎、監(jiān)察御史已上皆預(yù),學(xué)士撰致語。55〔元〕脫脫等:《宋史》卷119《禮志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2,810;2,811-2,812頁。

      周密《武林舊事》所載與上述同56〔宋〕周密:《武林舊事》卷8《人使到闕》,《都城紀(jì)勝》(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4頁。。使臣守歲夜筵觀看的“傀儡”為泛稱,具體表演形式包括歌舞戲、傀儡戲、滑稽戲等,形式多樣,可多至百人。為接待金使,宋朝做了大量工作,前期“沿路館驛須先過一二日掃潔”57〔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diǎn):《宋會要輯稿》方域10之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470頁。,并更換驛亭陳設(shè)物品,“以致樂器等故敝,乞新之”58〔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97,元豐二年三月癸未,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7,221頁。。金使入境,沿途設(shè)“口宣”撫慰:“三元之慶,萬物皆春。眷乃皇華,賜之宴樂。其承寵渥,以對休嘉?!?9〔宋〕汪應(yīng)辰:《文定集》卷8《正月一日賜金國賀正旦人使入賀畢歸驛御筵口宣》,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9年,第83頁。上文所揭即為金使入宋賀正旦之過程:至臨安城都亭驛以酒食招待60“都亭驛在北宋時主要接待遼國的使節(jié),在南宋時接待金國的使節(jié),別稱‘使館’?!眳菚云迹骸端未饨恢贫妊芯俊罚戏剩喊不杖嗣癯霭嫔?,2006年,第155頁。,于紫宸殿朝拜宋帝,其后的行程更是豐富多彩,如天竺寺燒香、冷泉亭賜宴、玉津園躬射等一系列外交活動多有樂與之相須。宴樂中雜劇也是不可或缺的表演節(jié)目,《宋會要輯稿》載:“(紹興十八年正月)十五日,詔:‘今后使人到闕,雜劇并令鈞容直并化成殿親事官前一月赴教坊,依舊例互相分付。仍令教坊將已分付所排定雜劇名色、語言報(bào)國信所,關(guān)館伴使、副閱視。’”61〔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diǎn):《宋會要輯稿》職官36之4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913頁。宋廷規(guī)定,雜劇表演的樂詞須“雅正”。作為宋金時期俚俗文藝的代表,雜劇本身載有極強(qiáng)的戲謔之風(fēng),《夢粱錄》載:“(雜劇)大抵全以故事,務(wù)在滑稽唱念,應(yīng)對通遍?!?2〔宋〕吳自牧撰,符均、張社國校注:《夢粱錄》卷20《妓樂》,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12-313頁。兩宋時期,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現(xiàn)實(shí)題材類的政治諷刺劇興盛,鑒于部分內(nèi)容淺顯俚俗,涉及官場百態(tài),為避免損害國體形象,教坊需提前擬定角色、內(nèi)容等,報(bào)國信所審查。雜劇表演內(nèi)容與國家官方態(tài)度相聯(lián),也成為宋朝常見的一種政治現(xiàn)象,金使的觀樂與體驗(yàn),亦成為宋金雙方音樂交流的一個重要渠道。

      金使入宋的途中,朝廷還撰有致語,旨在頌揚(yáng)宋金兩國友好情誼。致語又稱“樂語”63〔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載:“樂語者,優(yōu)伶獻(xiàn)使之詞,亦名致語……宋制,正旦、春秋、興龍、坤成諸節(jié),皆設(shè)大宴,仍用聲伎,于是命詞臣撰致語以畀教坊,習(xí)而誦之:而吏民宴會,雖無雜戲,亦有首章:皆謂之樂語。”(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年,第169-170頁)樂語雖由伶優(yōu)表演,但因關(guān)乎禮制,多由翰林學(xué)士撰寫。其使用場合主要包括:宮廷禮儀,如楊億《壽寧節(jié)大燕教坊致語》、蘇軾《興龍節(jié)集英殿宴教坊詞》等;正旦與春秋大宴,如宋祁《正旦大宴教坊致語》、蘇頌《紫宸殿正旦宴教坊詞》等;宴請使者等外交場合,如周必大《乾道六年金國賀會慶節(jié)使副到闕紫宸殿宴致語口號勾合曲詞》、真德秀《金國賀正旦使人到闕紫宸殿宴致語口號勾合曲詞》等。,記載形式多樣,如“教坊致語”“小兒致語”“女童致語”等,其中“教坊樂語”最為常見,多用于國家慶典、正旦朝賀、春秋大宴、以及接待外國使節(jié)等重大場合,雖屬宴饗優(yōu)伶獻(xiàn)伎之詞,但卻是宮廷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段魃轿募房梢姅?shù)篇曲詞、樂語記述金國使者的到來64〔宋〕真得秀:《西山文集》卷2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174冊,第357-359頁。,其中《金國賀正旦使人到闕紫宸殿宴致語口號勾合曲詞》即包括致語、口號、勾合曲三部分。宋代皇家國宴“樂語”必不可少,包含口號、勾隊(duì)詞、問隊(duì)詞等,并伴有“勾合曲”,即場面宏大的宋代歌舞大曲,其后穿插雜劇、小兒隊(duì)舞等表演。教坊樂語的撰寫多由文臣擔(dān)任,用詞工麗,不失典雅的同時帶有戲謔、滑稽的俳諧氣息,周必大《金國賀會慶節(jié)使副到闕紫宸殿宴致語口號溝合曲詞》云:“五百里綏,五百里甸,舉欣遠(yuǎn)至而邇安;八千歲春,八千歲秋,更喜天長而地久?!?5〔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19《金國賀會慶節(jié)使副到闕紫宸殿宴致語口號溝合曲詞》,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148冊,第329頁。致語多為國泰民安、朝野歡慶之語,旨在表達(dá)兩國通好之意。

      總之,對于金使的接待,宋朝各方面均須做好培訓(xùn)與準(zhǔn)備,用樂形式和樂人數(shù)量也有規(guī)定:“使人到闕筵宴,凡用樂人三百人,百戲軍七十人,筑球軍三十二人,起立球門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并下臨安府差;相撲一十五人,于御前等子內(nèi)差,并前期救習(xí)之?!?6〔元〕脫脫等:《宋史》卷119《禮志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2,812頁。僅樂人就達(dá)三百,百戲軍七十,另有筑球軍、起立球門行人、旗鼓等近一百二十人,隨時待命。金使行途亦或抵京,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宴饗娛樂,宋朝都非常重視,力求將接待工作做到細(xì)致。

      2.圣節(jié)朝拜

      圣節(jié),即指宋代皇帝誕辰日建立的國家慶典,“國朝故事,帝、后生辰,皆有圣節(jié)名。后免之,只名生辰,惟帝立節(jié)名”67〔宋〕趙升:《朝野類要》卷1《圣節(ji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2頁。。宋金兩國交好之時,金國常遣使賀宋帝生辰,茲以徽宗天寧節(jié)大宴為例,以探究其用樂全貌。

      圣節(jié)之際,先上壽,后燕樂?!扒耙辉陆谭患T妓閱樂”68〔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9《天寧節(ji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19;220-223頁。,演出前,教坊各色伶人須提前一月排練,“每遇內(nèi)宴前一月,教坊內(nèi)勾集弟子小兒,習(xí)隊(duì)舞作樂、雜劇節(jié)次”69〔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5《京瓦伎藝》,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33頁。。大宴當(dāng)天,文武百官、外國使節(jié)等依禮“入內(nèi)上壽大起居”。按例進(jìn)行朝賀,拜舞后,皇帝升座,教坊樂人進(jìn)行表演70〔宋〕葉紹翁、陳世崇撰,尚成、郭明道校點(diǎn):《〈四朝聞見錄〉〈隨隱漫錄〉》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埃ㄐ土晔拢┦眨讏?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大起居。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內(nèi)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鳶鳳陰集?!?1〔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9《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20;223頁。金國“以孛堇烏爪乃、李用弓為賀宋生日使”72〔元〕脫脫等:《金史》卷60《交聘表上》,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391頁。。二人見證了徽宗盛大的慶壽情形:宴前置山樓彩棚,教坊樂人以“口技”的形式開場,百鳥鳴叫,如鸞鳳翔集,似百鳥朝賀,寓含“普天同慶”之意。百官、外使依次就坐,教坊樂人于彩棚內(nèi)待命,每逢皇帝舉酒,教坊便表演相應(yīng)的樂舞節(jié)目。

      大宴行九盞而罷,前文已揭由初坐、再坐構(gòu)成。初坐的五盞之儀,宴樂表演形式包括器樂合奏、獨(dú)奏,雜劇百戲,上竿、跳索、倒立、筋斗等雜耍,教坊樂工——參軍色念致語口號,并引導(dǎo)樂人合奏大曲等;初坐表演完畢,“臣僚皆簪花歸私第,呵引從人皆簪花并破官錢。諸女童隊(duì)出右掖門,少年豪俊爭以寶具供送,飲食酒果迎接”73〔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9《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20;223頁。。“賜花”后“再坐”,樂部奏《三臺》,女童隊(duì)舞,法曲或龜茲樂,角抵之戲等74〔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9《天寧節(ji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19;220-223頁。。這些伶人伎藝精湛,于盛典中多次出場,“宴罷隨班下謝恩,依然騎馬出宮門”75〔宋〕吳自牧撰,符均、張社國校注:《夢粱錄》卷3《宰執(zhí)親王南班百官入內(nèi)上壽賜宴》,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5頁。。徽宗朝雖政治、軍事孱弱,但禮樂活動關(guān)乎國家顏面,并非虛設(shè),宮廷內(nèi)外喜慶歡樂彰顯國泰民安。金國使者參與其中,記錄下諸多切身實(shí)感的觀樂、賞戲體驗(yàn)。

      此外,金國使者亦可得到宋朝特殊的回贈禮物——樂器。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完顏兗使宋賀光宗生辰,“進(jìn)壽酒畢,皇帝、宰臣以下同使副酒三行,教坊作樂,三節(jié)人從不赴”76同注 66,第2,811頁。。金使抵達(dá)都亭驛時,宋廷贈完顏兗、路伯達(dá)“琴弦二幅、阮弦二副”77〔宋〕倪思:《重明節(jié)館伴語錄》,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39;440;441頁。,左右都管“阮弦二副”78〔宋〕倪思:《重明節(jié)館伴語錄》,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39;440;441頁。。數(shù)日后,再贈“琴弦五副,阮弦五副”79〔宋〕倪思:《重明節(jié)館伴語錄》,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39;440;441頁。。金使在京城短短十余天,宋廷賜宴不斷,樂器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禮物。需要說明的是,宋廷宴使用樂若遇特殊情況也可臨時更改,“紹興二十九年,以皇太后崩,其賀正使副止就驛賜宴。見辭日,賜茶酒,并不舉樂”80同注 66,第2,811頁。??梢姡鐦穬x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相對性。

      宋廷圣節(jié)宴禮對金使而言,是宣揚(yáng)國威的重要儀式。宴飲排設(shè)、用樂內(nèi)容等充分展示宋朝的文化特色,樹立“萬國來朝”之景象,彰顯大國威儀。圍繞圣節(jié)大宴而進(jìn)行的一系列慶賀活動、宴樂之儀等對塑造國民信心同樣具有重要的宣傳、象征意義。

      四、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diǎn)

      交聘制度下,宋金音樂的交流蘊(yùn)含著不同的動機(jī)和目的,相關(guān)音樂事項(xiàng)被賦予更多的政治意義,“所謂治出于一,而禮樂達(dá)天下,使天下安習(xí)而行之”81〔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1《禮樂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07頁。,兩國以儒家禮樂文化為根基,構(gòu)成外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者所見漢族、女真族以本土音樂為媒介相互交流,共同構(gòu)成中華民族音樂豐富多彩之面貌。

      (一)禮樂文化的一致性

      禮樂傳統(tǒng)自周代以來一直延續(xù)、滲透至各朝,“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82〔漢〕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卷19《樂記》,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724頁。。歷代君王都致力于禮樂建設(shè),重視其教化功用。金取宋后,儀禮文化“大抵模仿宋制,錯綜增損而用之”83〔元〕脫脫等:《金史》卷41《儀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921頁。,禮樂文化亦是如此:“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樂,然而未盡其美也。”84同注?,第881;882頁。金禮樂文化在太宗取汴后,逐漸建立起來?!拔踝诩幼鹛枺季陀盟螛??!?5同注?,第881;882頁。因此,典禮儀式所用雅樂以宋制為基礎(chǔ),“樂”在典禮中維系禮儀的銜接和遞進(jìn);接待外使的宴禮用樂(盞樂制度),兩國亦表現(xiàn)出一致性,即按照進(jìn)酒、上食、燕樂、致語等順序,盞制不同,用樂也不同,具有較強(qiáng)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此外,百戲、雜劇、雜戲、器樂演奏等均是兩國宴使必不可少的音樂表演形式。金承襲宋樂后,由單一、樸實(shí)的民俗文化跨入中原禮制行列,改變了女真族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觀念。

      另,雙方若遇災(zāi)荒、喪儀等情況,宴會中均不舉樂,如海陵王貞元三年(1155年)十二月,金重臣大抃逝,“海陵親臨哭之,詔有司廢務(wù)三日,禁樂三日。其三日當(dāng)賜三國使館燕,以不賜教坊樂,命左宣徽使敬嗣暉宣諭之”86〔元〕脫脫等:《金史》卷80《阿離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809頁。。上文所示,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宋皇太后崩,金使見辭日,賜茶酒,也并未舉樂。兩國交聘制度下的音樂文化交流雖然是意識形態(tài)下的產(chǎn)物,但從源流、發(fā)展過程中來看,宋金禮制層面具有諸多相同的文化元素,從而表現(xiàn)出共同的禮樂觀念。

      (二)民族禮俗性的凸顯

      宋金交聘制度下的宴會均作為國家儀式而存在,但民俗文化傳統(tǒng)卻不相同。宋朝對金使的用樂基于中原禮制,而金朝所用之樂,不僅吸收了漢儀元素,“薩滿舞”“回旋舞”等,皆體現(xiàn)了女真人祭祀、狩獵等游牧民族的習(xí)慣,頗具民族禮俗之特點(diǎn)。作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文化特點(diǎn)鮮明,《異域志》云:“其國人皆以魚鹿之皮為衣,風(fēng)俗好歌舞,肘膝常帶利刃,晝夜不解,輕生重死,好戰(zhàn)斗,無畏。所懼者惟野人,與野人為親者,即刺其面?!?7〔元〕周致中:《異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頁。宋使雖言“樂聲焦急,歌曲幾如哀挽,應(yīng)和者尤可怪笑”88〔宋〕樓鑰:《北行日錄》,載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381頁。,但女真民族品性中“尚武”精神凸顯,符合本民族的審美特點(diǎn),在宴樂一體的酒禮文化中,融有蕃、漢不同元素,從“裝束”“樂聲”“歌曲”等方面皆存續(xù)著女真風(fēng)俗。

      實(shí)際而言,宋金樂曲風(fēng)格本就不同,金人音樂嘈雜急促、壯偉狠戾,“金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傳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89〔明〕李俊勇:《〈南詞敘錄〉疏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29頁。。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明顯。金取宋后,粗獷豪放的游牧民歌也傳至北方,徐渭《南詞敘錄》云:“中原自金、元二虜猾亂之后,胡曲盛行,金惟琴譜僅存古曲?!?0〔明〕李俊勇:《〈南詞敘錄〉疏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29頁。宋金時期,游牧民族的樂曲對中原地區(qū)的音樂文化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金朝在宣揚(yáng)“正統(tǒng)”地位,自我建構(gòu)、想象其“天朝”身份之時,也進(jìn)一步地推動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結(jié)語

      在交聘制度的推動下,宋金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更具紀(jì)實(shí)性,不僅內(nèi)容豐富,形式也多樣,成為兩國政治外交于藝術(shù)層面的反映。在以中國禮樂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層內(nèi),樂人的往來,樂器、樂曲的流傳,成為兩國音樂交流的歷史見證;交聘體系下的奉使用樂活動以“睦鄰修好”為旨,表現(xiàn)對和平的守望、羈旅的慨嘆,使臣感受、觀察兩國音樂,為了解本國以外的音樂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彼此的音樂影像逐漸清晰,成為“境外”文化的“報(bào)道人”。

      兩國的音樂交流雖以中原地區(qū)向金國傳播為主要方向,但也推動了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金音樂文化既繼承、借鑒中原禮樂文化,又呈現(xiàn)出獨(dú)特的民族禮俗特點(diǎn),在藝術(shù)層面為“中華一體”格局的形成夯實(shí)了基礎(chǔ),增添了獨(dú)特、重要的多彩元素。事實(shí)上,任何一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是在與周邊民族相互交流、彼此影響的過程中發(fā)展、完善的。一方面,結(jié)合外來音樂、促成本土音樂的流變;另一方面,向周邊民族地區(qū)傳播、演進(jìn),不斷架構(gòu)中國禮樂文化的新樣貌、新版圖。

      猜你喜歡
      教坊中華書局
      盛唐時期教坊音樂教育研究
      唐代教坊綜述
      黃河之聲(2022年3期)2022-11-22 01:51:17
      二十一世紀(jì)唐代教坊理論研究綜述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出版參考(2019年2期)2019-03-25 06:54:44
      建筑史話
      唐仗內(nèi)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問題考辯
      中華書局第二屆“雙十佳”圖書評選揭曉
      出版廣角(2015年18期)2015-05-30 12:11:08
      綜述唐代教坊音樂特點(diǎn)
      北方音樂(2015年23期)2015-04-29 00:44:03
      唐代教坊中的古代音樂教育
      扎囊县| 澄迈县| 虞城县| 哈巴河县| 红桥区| 行唐县| 丰顺县| 绵竹市| 沙坪坝区| 安顺市| 华亭县| 库车县| 专栏| 达尔| 旬邑县| 通渭县| 麟游县| 车致| 蓝田县| 桑植县| 互助| 砚山县| 乐平市| 左贡县| 威海市| 锡林浩特市| 西充县| 交城县| 会理县| 淮北市| 彩票| 象山县| 陇南市| 恭城| 梁山县| 芒康县| 蒙城县| 长武县| 陆良县| 南投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