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寶玲 杜友錦(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教育局)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交通出行的愈加便利,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因多重因素的影響,主動或被動地選擇長期到異地他鄉(xiāng)工作或?qū)W習。此種長期分隔兩地的情況,既導致了留守兒童數(shù)量上的大幅增加,同時也對兩者之間的情感溝通交流造成了障礙,以致出現(xiàn)失衡狀態(tài)。而當父母回歸家庭后,在履行監(jiān)護職責的過程中,多以加倍補償?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關愛之情,這種“補償性關愛”有著多種不良影響,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诖?,有必要對其開展研究工作,并從多方面探索相應的對策。
“補償”一詞作為漢語詞匯,字面解釋為“賠償;抵銷損耗”,泛指在社會生活中,一方或多方因某種原因在利益或情感方面有所虧失,而在其他方面對自己或他人進行彌補的手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補償”屬于一種心理適應類型的防御機制,通常指某個個體因其未能部分或全部履行職責,進而產(chǎn)生愧疚、自責等內(nèi)心感受,于是選擇運用自認為對等的方式予以回饋,主要包括消極性補償、積極性補償、過度性補償?shù)热N類型。結合以上論述,本文將“補償性關愛”界定為“父母一方或雙方因監(jiān)護職責未能及時履行或全部履行,在符合履行條件后為求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而給予對方物質(zhì)或精神上加倍補償?shù)囊环N關愛方式”。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nóng)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的農(nóng)村戶籍未成年人”。中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的大幅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家庭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促使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其二,城鄉(xiāng)之間政策的差異,導致父母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留守兒童這一獨特的社會群體,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約束監(jiān)管以及情感關愛,在文化學習、社會生活、情感交流等方面極易出現(xiàn)問題。為研究方便,本文將“留守兒童”界定為“父母雙方長期外出務工,而由隔代撫養(yǎng)人或替代扶養(yǎng)人代為照料管理的農(nóng)村學齡兒童”。
“補償性關愛”大體以兩種方式呈現(xiàn):第一種為父母在留守兒童未提出要求的情況下,基于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沖動而主動給予;第二種為在留守兒童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情況下,父母雖然有拒絕的想法,但因“不忍心”而最終滿足了孩子的任性要求。兩種呈現(xiàn)方式都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并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現(xiàn)。
相當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過程中,由于受家庭經(jīng)濟環(huán)境因素影響,在吃穿用度諸多方面不如周圍其他人,或因親人忙于工作而缺少對自己的照料關愛等原因,以致當自己為人父母后,極有可能出現(xiàn)補償心理,進而用“補償性關愛”來彌補成長過程中的遺憾。主要表現(xiàn)為不考慮自己的現(xiàn)實情況,抱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態(tài),在物質(zhì)方面給予孩子過多甚至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的享受,還自認為“在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或者由于自己兒時的理想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而將其強行“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從而要求孩子在該方面一定要達到某種目標。
還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由于受農(nóng)村生活環(huán)境及社會風氣的影響,生怕周圍的左鄰右舍看低甚至欺負自己的孩子,進而瞧不起自己的家庭,以致影響自己在鄉(xiāng)鄰間的聲譽,時間久了必然會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攀比心理,于是采用“補償式關愛”的方式來“武裝”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及好勝心。主要表現(xiàn)為認為“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家孩子不光也要有,還要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好”,比如,看到鄰居家的孩子買了新衣服或新文具,過段時間后會買更好的衣服或更高檔的文具給自家孩子,或者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業(yè)怎樣優(yōu)秀,便要求自家孩子也要如此優(yōu)秀。
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qū)е屡c孩子長期兩地分離,進而因自己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而產(chǎn)生愧疚心理以及思念之情。當滿足返鄉(xiāng)條件(如春節(jié)放假)見到孩子之后,為讓自己的愧疚心理得以撫慰,多采用“補償式關愛”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加倍彌補。主要表現(xiàn)為沖動型消費居多,即使當孩子提出不合理或不正當?shù)臒o理要求時,雖然內(nèi)心也知道這種不當要求不應該被滿足,也會“寬宏大量”地盡自己所能遷就孩子,或者當知道孩子犯錯時,也會盡量予以原諒。
對于正值學齡期間的留守兒童而言,此階段正是其優(yōu)良品格即將定型的關鍵階段。留守兒童優(yōu)良品格的有效培養(yǎng),固然離不開學校教師的精心培育及耐心指導,更離不開學生家長日常的言傳身教及監(jiān)管督促。然而,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時間及空間方面的雙重缺位,已經(jīng)使得家庭層面的日常教育淪為空談,再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返鄉(xiāng)期間多以“補償性關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物質(zhì)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極大的滿足,而對于留守兒童品格方面存在的問題多報以“原諒”的態(tài)度,以致留守兒童的優(yōu)良品格無法形成。
對于守候在家鄉(xiāng)求學的留守兒童而言,由于多為隔代撫養(yǎng)人(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替代扶養(yǎng)人(如叔伯親戚甚至鄰里鄉(xiāng)親)代為照料管理,而他們基本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對留守兒童的日常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督,再加上留守兒童的自律意識較差,因而文化成績普遍受到影響。而在外務工的父母多選擇用“補償性關愛”的物質(zhì)刺激方式對待孩子的學業(yè),許諾“考進班級多少名,將得到什么樣的獎勵”,這樣的“教育方法”長期來看并不利于留守兒童學業(yè)成績的穩(wěn)步提高。
情感是人類所特有的對各種社會關系以及自然世界的情緒反映,情感認知則是基于自身的價值理念而對自己或他人情感表達方式的認可或認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自己身邊,各類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有效排解及釋放,內(nèi)心情感多處于長期壓抑狀態(tài)。而當父母回歸家庭之后,多采用“補償性關愛”的方式來對待留守兒童,這種放縱式的情感表達方式,雖然讓留守兒童的各類負面情緒在短暫時間內(nèi)得以緩解,但從長遠來看,由于所用方式不當,不利于留守兒童情感認知的形成。
學校不僅是傳授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是全面育人的主陣地?!把a償性關愛”對留守兒童的多重不良影響,需要學校及教師整合各類資源,并積極探索相應的應對策略,以緩解、消除不良影響帶來的危害,進而全方位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
作為聯(lián)結學校、家長、學生、社會等各類關系的紐帶,教師的職責與功能,不僅包括給學生傳授各學科的文化知識,同時還包括通過各種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來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作為教師開展日常工作的平臺以及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的基本功能,不僅包括組織教師及學生有序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同時還包括動員并組織教師參與各類相關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水平以及專業(yè)素養(yǎng)?;谝陨嫌^點,消除“補償性關愛”對留守兒童的不良影響,進而引導并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是學校及教師的職責,而強化教師隊伍培訓,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則是消除不良影響的前提條件及首要任務。由于“補償性關愛”屬于心理學范疇,為節(jié)約培訓時間并提高培訓效益,學??梢苑殖蓪B毿睦斫處?、班主任、任課教師三個層次,開展相關培訓工作。
首先,由于學校所配置的專職心理教師人員普遍較少,且所學的專業(yè)知識結構相對陳舊,無法應對當前的復雜局面,學??梢月?lián)合周邊兄弟學校,共同邀請相關專家對心理教師開展專業(yè)培訓,進而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然后,專職心理教師對班主任群體開展相關培訓,由于班主任最為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可以讓班主任提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并由心理教師講解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進而提高班主任的業(yè)務水平。最后,學校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心理學方面的講座,并且要求專職心理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全員參與,從而讓全體教師都能了解并初步掌握“補償性關愛”方面的知識及應對方法,為消除“補償性關愛”對留守兒童的不良影響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于農(nóng)村留守兒童而言,需要面對以下幾種源自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
其一,由于留守兒童多為隔代撫養(yǎng)人或替代撫養(yǎng)人照料日常生活起居,而隔代撫養(yǎng)人年紀偏大精力不足,難以做到精心照料,替代撫養(yǎng)人需要為自己家庭的日常開支而奔波,也必然出現(xiàn)照顧不周的情況,以致留守兒童常常處于孤獨、無助等不良狀態(tài)。
其二,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在時間及空間方面的雙重情感陪伴缺位,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再加上“補償性關愛”帶來的不良影響,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xiàn)諸如膽怯自卑、自我放縱等心理方面的障礙,進而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的正常發(fā)展。
其三,留守兒童正處于學齡階段,因課后學業(yè)無法得到家長的有效輔導,以致學業(yè)上很難取得進步,此種現(xiàn)狀更加劇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針對以上情況,學??梢圆扇∪缦麓胧┙⒍喾N類型的校內(nèi)溝通平臺,來舒緩學生多方面的壓力,進而幫助其健康成長。
首先,建立班主任與學生之間“一對一型”的交流溝通平臺,由于留守兒童在面對無法單獨處理的事件時,往往不愿意尋求他人的幫助而選擇獨自承受,而班主任則是留守兒童較為信任的傾訴對象,因而可以通過“一對一型”平臺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并在專業(yè)心理教師的幫助下讓學生的內(nèi)心壓力得以舒緩。然后,建立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之間的“一對多型”的學情溝通平臺,班主任可以通過“一對多型”平臺與任課教師進行學情溝通,并在任課教師的幫助與支持下,想方設法提高孩子的成績,進而緩解學業(yè)給學生所帶來的壓力。最后,建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對多型”小組溝通平臺,留守兒童并非真正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而是缺乏溝通的勇氣,而“多對多型”小組溝通平臺的建立,可以幫助留守兒童解除戒備心理并快速融入集體中,進而緩解自我壓力。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補償性關愛”也是如此?!把a償性關愛”作為留守兒童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極為普遍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并拉近雙方的距離,同時可以讓兒童的情感得以撫慰并明顯增強幸福感。從此方面來看,“補償性關愛”在一定程度上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但這種不加以節(jié)制甚至放縱的補償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仍有著多種不良影響。絕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父母雖然也意識到了“補償性關愛”的危害性,但由于對其缺乏理論方面的認知,以及正確方法的引導,因而始終處于“想改變卻不知如何改變”的狀態(tài)。學校及教師可以基于微信等網(wǎng)絡社交工具舉辦各種形式的家長學習課堂,為留守兒童的家長講解關于“補償性關愛”方面的常識,從而提高家長的理論認知,而在家長回歸家庭后,學校再組織教師走訪留守家庭,從而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讓課堂成果得以進一步鞏固。
首先,班主任可以邀請學校專業(yè)心理教師加入自己班級的微信群,為家長們舉辦關于“補償性關愛”方面的知識講座,從而讓留守兒童家長認識到“補償性關愛”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不良影響,以及掌握如何控制自己情緒沖動的方式方法,而對于未能及時參加的學生家長,班主任可以將講座內(nèi)容做成PPT上傳到微信群,以便于該類家長及時翻閱。然后,針對極個別問題較為突出的留守兒童(如情感起伏波動較大或有明顯厭學現(xiàn)象等)的家長,班主任可以邀請任課教師參與家長課堂,將孩子最近的表現(xiàn)情況如實反饋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再與家長單獨溝通,探討孩子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所在,并在專業(yè)心理教師的指導下,商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最后,當留守兒童的家長回歸家庭后,學??梢愿鶕?jù)班主任對學生家庭的統(tǒng)計情況,以及專業(yè)心理教師的建議,有針對性地安排相關教師開展家庭走訪工作,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現(xiàn)狀,并為家長講解“補償性關愛”對孩子成長的不良影響,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家長如何正確與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從而讓家長學習課堂的成果得以有效鞏固,并為從根源上消除“補償性關愛”的不良影響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
關心并呵護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面對“補償性關愛”對留守兒童的不良影響,需要學校教師與學生家長攜手并肩共同應對,從多個方向探尋相應的對策,進而消除不良影響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危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及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