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升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學生的身心健康愈來愈被廣大教育實踐者所關注。新課標提出了要增強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聯(lián)系,優(yōu)化內容組織形式的要求;“雙減”政策提出了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以及校外培訓負擔的要求。均體現了要在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加強教學指導。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可將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程理念與課程性質同“雙減”政策相融合,思考在新課標下將“雙減”政策落實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從而以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為目標,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充分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優(yōu)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標下的數學課程理念指出,要讓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使學生汲取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但學段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也會有所差異。實施“雙減”政策,主要是為了減輕課外輔導機構的壓力以及課內作業(yè)的壓力。且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往往會加大習題難度,沒有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在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有利于強化課程的育人導向,加深學生對數學課程結構化特征的理解,使學生始終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數學課堂,滿足學習需求,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改善,令“雙減”政策愈來愈有意義。
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yǎng)是數學課程價值的育人體現,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從數學的眼光、思維、語言出發(fā),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實踐技能。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部分教師聚焦核心素養(yǎng)授課意識較弱,沒有令初中生體會到數學課程的現實意義,缺乏學習動機,再加上數學本身的學習難度,給學生造成了沉重的學習負擔,也影響了德育與數學教育的融合。
新課標提到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效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而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深度融合,使學生的學習難度大大降低,以濃厚的興趣享受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充分緩解學習壓力。而部分教師數字教育意識較為薄弱,沒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給學生造成了學習負擔,從而影響了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阻礙了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
新課標強調實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數學教育教學活動,“雙減”政策實施后,部分教師沒有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仍舊將自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中心,不善于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得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阻礙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形成。當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時,其成長就會受到阻礙,也會漸進影響整體教學質量。
新課標指出,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出綜合評價。而部分教師缺乏構建綜合評價體系的意識,且缺乏對評價主體的認識,加大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負擔,嚴重阻礙了“雙減”政策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雙減”政策落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對作業(yè)設計方式做出轉變,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充分掌握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新課標提出了數學課程的育人導向,強調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然而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僅僅是做出了作業(yè)數量的減少,卻沒有提高作業(yè)設計的質量,可能會使學生盲目自信,影響學生正確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沒有達到落實“雙減”政策的目的。
新課標下的數學課程理念指出,數學課程應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實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活動,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方式。為此,落實“雙減”政策,也應當從這幾方面出發(fā),對教學策略做出創(chuàng)新,使學生成為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質量的提升。如下,則是筆者基于自身教學經驗,對有關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中“雙減”政策落實策略所做出的一些論述。
新課標背景下,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念是重要途徑,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內涵,更好地將“雙減”政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落實,助力學生學習減負增效。初中數學教師應確定所授知識所體現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從而精準指導學生展開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均能得到提高,讓教學目標高效實現,并使得初中數學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以《統(tǒng)計圖的選擇》這一節(ji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例,主要教學內容是幫助學生了解三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面對有關數學問題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進行合理分析,從而在思考過程中汲取推理能力、應用意識、數據分析、數據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的數學實踐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三種統(tǒng)計圖,讓學生交流三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家電賣場空調銷售情況的數據,讓學生制作統(tǒng)計表,體會數據處理的過程。再分別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扇形統(tǒng)計圖、條形統(tǒng)計圖,根據實際問題,體會統(tǒng)計對決策的作用。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嘗試自主歸納三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這樣,聚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確定教學目標,通過新舊知識融合的方式授課,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學習數學知識,充分助力學生減負增效,將“雙減”政策充分落實到了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以順利開展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活動。
信息技術擁有多種具有教育功能的軟件,有利于推動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實施,幫助學生高效高質獲取知識與技能,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落實“雙減”政策、體現新課標背景下數學課程理念的重要教育技術裝備?;诖?初中數學教師可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獲得數學思維,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適應現代化生活的信息素養(yǎng),在數學課堂中保持學習自信,達到減負增效的學習效果,實現落實“雙減”政策在回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目標。
以《軸對稱現象》這一節(ji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例,這節(jié)課需要學生經歷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紤]到這節(jié)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為避免學生形成學習負擔,可采取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深度融合的教學策略,在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前提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落實“雙減”政策。首先,教師可利用投影展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對稱現象,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圖形的對稱,引入學習主題的同時,讓學生集中精神,為學生高效探究本節(jié)課數學知識奠定基礎。再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學生觀察幾組圖片和圖形,思考它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歸納軸對稱現象的特征。之后,教師再利用希沃白板與學生互動,指導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使學生在數學實踐中對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性質形成深刻理解。最后,教師可讓學生互相交流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談論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這樣,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授課,在直觀情境下充分緩解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形成了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最終在新課標下將“雙減”政策充分落實到了初中數學教學中,達到了幫助學生減負增效的學習目的。
新課標強調,課堂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課堂活動中的主導者。而“雙減”政策也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因此,為實現在新課標下落實“雙減”政策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目標,教師可立足學生學情和教學重點設計自主性的學習任務,再讓學生處在合作、探究的狀態(tài)當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態(tài)度,應用引導性語言助力學生深度思考,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懂得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模式,幫助學生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以《用關系式表示的變量間關系》這一節(ji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例,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關系式表示,從而使學生在一個關系式中正確判斷自變量和因變量,提高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列出表示變量關系的關系式的數學實踐技能。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基于教學重點設計基礎問題:“一輛汽車勻速行駛,行駛速度是60 km/h,行駛里程為skm,行駛時間為th,在這個情境中,變化的量是什么?不變的量是什么?怎樣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s?”并且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為學生合作探究奠定基礎。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表示變量間關系的關系式的方法,讓學生合作探究用關系式表示圖形變化規(guī)律、列關系式求值的方法,探討表格和關系式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使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獲得充分提升。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在民主的學習氣氛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通過設計自主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下深度探究,促進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實際價值,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幫助學生減負增效,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落實了“雙減”政策。
新課標下,導向性的評價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專業(yè)建設與成長,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使學生以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朝著正確的學習方向去獲取數學知識與技能。為此,初中數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對學生做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有效體現導向性評價的價值,使學生的發(fā)展更加全面,充分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以《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嗎》這一節(ji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例,基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要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核心素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經歷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索過程,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展示幾組數,讓學生判斷每組數是否滿足勾股定理,是否可以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從而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探究新知做鋪墊。與此同時,也能夠了解學生的學情。然后,教師再結合勾股定理,為學生介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讓學生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發(fā)展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實踐技能。最后,教師再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融合,做出綜合性評價,指導學生學習逆向思維。并設計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同伴之間互相評價學習效果的課下作業(yè)。這樣,立足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學情,注重實施導向評價,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增強了學生對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理解,充分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切實達到了幫助學生學習減負增效、落實“雙減”政策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目的。
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為落實“雙減”政策,設計作業(yè)內容時應立足于教材和學生學情,以夯實基礎知識為主要目的,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個性化的服務方式?;诖?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回憶學生課上學習過程判斷學生學情,從而改善作業(yè)設計方式,通過數量少、質量高的作業(yè)內容,激發(fā)學生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從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需求,助力學生的學習減負增效,優(yōu)化初中數學教育教學效果。
以《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這一節(ji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例,基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規(guī)律,讓學生學會在實際中運用知識。為了能夠在新課標下深入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可設計基礎性作業(yè)和實踐性作業(yè):
1. 結合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說出三角形的特點。
2. 媽媽給小明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風箏的一個底角是45°,它的頂角是多少度?
3. 我們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那么正六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你能求出來嗎?(注重合作交流)
這樣,通過作業(yè)1的設計,幫助學生夯實了基礎,培養(yǎng)了學生將新舊知識融合的學習意識;又立足于實際,設計作業(yè)2,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實踐技能,培養(yǎng)了學生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再結合學生學情,設計知識拓展性作業(yè),體現了對學生的個性服務。最終充分落實了“雙減”政策,有效幫助學生減負增效,大大優(yōu)化了初中數學教育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新課標下將“雙減”政策落實到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大有裨益,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基于對新課標下課程性質與課程理念的認識和了解,結合學生學情,精準設計更多如聚焦數學核心素養(yǎng)、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設計自主學習任務、注重實施導向評價、改善作業(yè)設計方式等有效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意識,達到落實“雙減”政策、幫助學生減負增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