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們置身其中的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的當代呈現,“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個新的文學史概念代表著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階段。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分解為近代、現代、當代三個階段。和“二十世紀”不同,這三個概念雖然也是表述時間的階段性的,但它們卻帶有明顯的歷史人文色彩,有著特定的社會政治指向。
不言而喻,“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主要指中國現當代文學。從1917 年《新青年》雜志發(fā)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開始,到1949 年為現代文學,1949 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為當代文學。近代文學只有17 年,作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代歷史的末端和二十世紀文學的開端,是尾聲也是先聲,只是聲音不夠響亮,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經常很少論及。
中國現當代文學統一起來,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亮麗風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認為,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吨腥A短篇小說百年精華》薈萃了88 個短篇小說,其中近代2 篇,現代46 篇,當代40 篇。短篇小說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潔,人物集中,結構精巧,通過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段,著力刻畫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側面。眾多的生活側面組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再現百年歷史的風云。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近代文學,也就是清末民初之文學。有人將清末民初的小說,說成是古典藝術的晚霞;有人將清末民初的小說,說成是現代小說的晨曦。這些都表明清末民初時期的小說是小說文體轉變時期的產物?!吨腥A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中屬于近代部分的兩篇,周瘦鵑的小說《真假愛情》,在敘事藝術上就體現了這種轉變的印記?!墩婕賽矍椤返臄⑹稣?,繼承了古典小說的傳統,也體現了現代小說的敘事手法。蘇曼珠的《碎簪記》同樣體現了敘述上對傳統的繼承與變異?!墩婕賽矍椤穼π梁ジ锩臍v史作了生動的書寫:“卻說辛亥那年,桂花香候,這三百年沉沉欲睡的中國,驀地里石破天驚的起了大革命。那無數頭顱如斗的革命健兒,先在武昌樹了革命之幟,黃鶴樓頭,白旗飛舞,黃鶴樓下,戰(zhàn)血玄黃,替這寂寂無聲的河山生色不少?!薄端轸⒂洝穼υ绖P的竊國稱帝,作了鮮明的揭露和諷刺,對拒絕附逆的仁人志士(主人公)作了贊揚。這兩篇小說涉及兩件大事,讀后能讓人一窺十七年歷史之脈絡。
這種“感時憂國”精神是因為“五四”一代的知識分子感于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疾病苦苦折磨,因而不能發(fā)奮圖強,也不能改變它自身所具有的種種不人道的社會現實而產生的愛國熱情。這種“感時憂國”精神讓人們把目光集中到文學的內容而不是形式上,集中到得天獨厚的“現實主義”上。這樣,中國現代文學就負載著中國現代史的重任。這是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的表述。
按照周作人的設想,1917 年的文學革命所引發(fā)的新文學應該是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學,其本質在于文學的精神“普遍與否,真摯與否”。新文學的寫作者應置身于生活,去感同身受人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離合。周作人與夏志清都關注于“人的文學”,突出人的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等現代社會的生活主張。
在“五四”一代作家的大力推動下,中國文學從文學觀念、思想內容到語言與表現形式開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在現代民族精神與人道主義思想的燭照下,文學敘事的重心開始轉向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生活對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崇高理想,平民化一向被認為是走向生活的有效選擇。
中國現代文學經由時代孕育而誕生,并以強烈的入世精神參與了中華民族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整個進程,中國現代文學從此走上了一條嶄新的發(fā)展道路。《中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收入現代40 位作家的46 篇小說。魯迅的小說讓人沉悶而且壓抑,這是一種生活呈現出來的復雜表象在作者心中的折光;葉圣陶的《潘先生在難中》細膩生動地刻畫了處于軍閥混戰(zhàn)期間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反映了舊中國政治混亂局面下普通民眾朝不保夕的生活遭遇;冰心的《分》寫兩個同時出生在醫(yī)院的小朋友的“對話”,反映出貧富兩個階級迥然不同的生活,暗示了對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創(chuàng)造社是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主要由留日學生中的新文化運動的健將組成,他們的創(chuàng)作傾向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的浪漫主義,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創(chuàng)造社的代表作家張資平的《木馬》、陶晶孫的《木犀》、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或寫少年的愿望,或寫青年的婚戀,其中不乏生活的感傷。女作家廬隱的《或人的悲哀》、馮沅君的《隔絕》、凌叔華的《繡枕》寫出了愛情的悲劇和女性命運的困境。地域文學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形態(tài),主要作品有蹇先艾的《水葬》、臺靜農的《拜堂》、彭家煌的《慫恿》、王統照的《沉船》、茅盾的《春蠶》、艾蕪的《山峽中》、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里》、蕭紅的《小城三月》,以及沈從文的《蕭蕭》和《丈夫》,這些作品都秉承了一定的歷史文化淵源,從中可以發(fā)現日常的生活節(jié)奏,特定的建筑風貌,相關的民風民俗。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摧殘和束縛尤為殘忍,女性解放成為中國現代文學書寫的重要主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贊許空想社會主義學家傅立葉的這樣一個思想:“在任何社會中,婦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任何地位,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任人宰割,包辦婚姻的悲慘生活在魯迅的《傷逝》、許杰的《改嫁》、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許地山的《春桃》、吳組緗的《菉竹山房》、老舍的《月牙兒》、徐訏的《賭窟里的花魂》、張愛玲的《花凋》等作品中得到了現實的呈現。
無論是源自地域的文學還是關注女性的文學,中國的現代文學都取材于普通民眾的生活,彰顯平民化的特色。1942 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以后,平民化的目標更為明晰了,我們的文藝“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這種平民化的目標帶有濃厚的革命文學的色彩,即人民的、大眾的、社會主義的文學。故此,也有學者將中國現代文學的時間下限提前到1942 年。但事實上,解放區(qū)文學在1949 年以前只能是代表中國當代文學前進方向的一部分?!吨腥A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中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師陀的《期待》、孔厥的《受苦人》、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孫犁的《荷花淀》、康濯的《我的兩家房東》等作品大都出自于延安解放區(qū)作家之手,是革命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發(fā)出的強音。
文史不分家。以文見史,以史存文。中國現代文學在反思歷史、關注現實方面成就卓著,各個時期的文學潮流中都存在一個清晰的歷史維度。《中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收錄的46 篇現代作家的小說對認識中國現代30 年的歷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當代文學取得了無愧于我們時代的成就,然而文學界對當代文學一直存在著輕視與否定的傾向。對于上世紀50-70 年代文學,認為受到了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過度影響而缺乏文學性;對于80 年代以后的“傷痕文學”和“尋根文學”,認為“不是五四文學的繼續(xù),而是古典文學拙劣的翻版”??傮w而言,認為當代文學“缺乏精神高度”,與現代文學相比,當代文學沒有出現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學流派,缺乏具有一定經典品質的作品,至今還沒有看到大師的身影。對百年中國文學的認識,學界似乎一直存在對現代文學的崇拜狀態(tài),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的認同也僅限于現代文學三十年,對“魯郭茅巴老曹”的崇拜已經成為我們面對百年中國文學的一種基本姿態(tài)。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否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時間的沉淀和歷史的檢驗?!敖浀洹笔且粋€約定俗成的概念,它是人類歷史上那些杰出、偉大、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文學的經典化過程,既是一個歷史化過程,又是一個當代化過程,即當代讀者仍在閱讀的過程。事實上,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期文學的成就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最為輝煌的篇章。無論從漢語本身的發(fā)育、成熟程度和對文學性的理解和實現程度,無論從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對世界文學的學習借鑒程度,還是從作家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來看,“中國新時期文學”的成就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成就都是具有可比性的。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當代文學不是沒有經典、沒有大師,而是我們對于經典和大師的不承認。
《中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收入當代40位作家的40篇小說,分為“十七年文學”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兩個部分。“十七年文學”是一個時間概念,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 年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966 年,“十七年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留下了“三紅一創(chuàng)、保林青山”等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作品,即《紅日》《紅巖》《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保衛(wèi)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鄉(xiāng)巨變》,這些作品對建國后十七年的歷史書寫場面宏大、時代感強、政治性突出,相比之下,“十七年文學”中的短篇小說如涓涓細流、小河淌水,但同樣描繪出了歷史的輪廓,留下了那一段蓬勃歲月的印痕。高度的組織化,鮮明的一元化,全面的政治化是“十七年文學”的突出特點,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鄧友梅的《在懸崖上》、陸文夫的《小巷深處》、劉紹棠的《田野落霞》、宗璞的《紅豆》、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馬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等作品,抒寫了革命斗爭勝利后的喜悅,展示了農民的命運變遷和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表現了更為豐富、更加復雜的現實生活。這些作品中充滿了高昂的革命熱情,彌漫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1980 年代被許多過來人譽為文學的“黃金時代”,那種亢奮、高昂,思想活躍、激情澎湃,幾乎是經歷過那個時代,從事文學活動的人們集體的情緒與記憶。中國當代文學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充分借鑒西方,繼承五四傳統,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這種多元化傾向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眾多的流派,主要有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尋根小說、現代派小說、實驗小說、新寫實小說、晚生代小說、女性小說、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十個流派,實驗小說也稱為先鋒小說,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與新寫實小說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晚生代小說則是指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批新銳作家的作品?!吨腥A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中改革開放以來的作品,傷痕小說主要有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賢亮的《靈與肉》、劉恒的《狗日的糧食》、李銳的《合墳》;反思小說主要有張承志的《大坂》、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韓少功的《歸去來》、張煒的《一潭清水》;改革小說主要有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喬典運的《問天》;尋根小說主要有汪曾祺的《受戒》、扎西達娃的《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賈平凹的《火紙》、烏熱爾圖的《琥珀色的篝火》、馮驥才的《市井人物》;先鋒小說主要有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蘇童的《一個朋友在路上》;新寫實小說主要有劉震云的《塔鋪》、劉慶邦的《鞋》;女性小說主要有鐵凝的《哦,香雪》、池莉的《靜物》、畢淑敏的《翻漿》、王安憶的《輪渡上》。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文學的空間得到拓展,《中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中還收入了臺灣作家陳映真的《將軍族》、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林海音的《五鳳連心記》和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吵架》。將臺港文學和大陸文學放在一個平臺上,展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完整性。
中國當代文學在“十七年文學”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之間,還有一個“文革文學”?!拔母镂膶W”只剩下八個樣板戲和兩個小說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很少論及,《中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一書也沒有收入文革十年的作品,但對這十年歷史的書寫在傷痕文學中可見一斑。
短篇小說是用最精煉的文字描寫最精彩的生活的文學形式。中國短篇小說的內部演進,從先秦寓言到魏晉《世說新語》《桃花源記》,再到漢唐一些敘事詩,明代白話擬話本小說“三言二拍”,清代文言小說《聊齋志異》等,還只是不斷累積短篇小說的元素,卻與現代意義上的短篇小說尚有本質的區(qū)別。真正意義上的短篇小說是在中國新文學發(fā)展之初,也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開端,受到翻譯的近代西方小說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二十世紀初,魯迅翻譯的《域外小說集》、周瘦鵑翻譯的《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胡適翻譯的《短篇小說》,不僅將世界名家短篇小說引入中國,而且還將這種詳略得當、精于結構、描寫生活“橫截面”的小說范式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發(fā)展成蔚為壯觀的文學氣度?!吨腥A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是一部力求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面貌的精粹選本。這些小說藝術獨特、可讀性強、影響面廣,內容涵蓋一百年里的各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些作品用最經濟的文字,描寫現實生活中最精彩的片斷,在追尋歷史的“真實”與“本質”的同時,努力“超越”歷史,在百年歷史的文學書寫中,以一個個經典的短篇小說進入歷史的橫截面和關鍵點,點面結合,體現出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對百年歷史的關切。
文學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不能缺少歷史的維度,而歷史的解讀也常常需要文學提供詩性的關懷。文學和歷史的關系,一直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所關注的問題,如“現代文學三十年”對中國人苦難命運的書寫;當代“十七年文學”被稱為“革命歷史文學”;“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都是對歷史的探尋與追問。中國自五四以來的當代文學,普遍信奉經典現實主義傳統所張揚和鞏固的一個世界性文學觀念,那就是文學應該積極地介入歷史書寫。用歷史的方式見證一個時代是容易的,用文學的方式來見證一個時代卻很不容易?!吨腥A短篇小說百年精華》通過近百位作家的近百篇小說,用激情照亮了百年歷史,也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