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忠,鄧 浩
(喀什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23年6月17日,由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喀什大學共同主辦,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中國遼金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遼金元文學研討會在新疆喀什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喀什大學師生等共八十余人參加了本次學術年會。與會學者在提交會議的60余篇論文及后來的討論發(fā)言中,就遼金元文學研究中的新問題以及西域文化與文學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本次學術年會是在貫徹落實中央“文化潤疆”戰(zhàn)略方針背景下舉行的一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功學術實踐活動,會議覆蓋論題廣泛,視角新穎,討論深入,充分體現(xiàn)了遼金元文學研究的新進展及取得的新成果,以下就會議主要成果進行簡要總結。
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主旋律之一,展望未來,需要汲取歷史經(jīng)驗,遼金元三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為后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資源,所以本次中國遼金文學會學術討論會上,從文學的視角研究遼金元民族融合問題,成為學者們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
首先,學者們從文學發(fā)展、文人活動角度討論了遼金元時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及路徑問題。
高人雄教授在《西遼民族文化與文學》一文中指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由東遷西,最終于中亞多民族地區(qū)建立西遼,延續(xù)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滅的遼朝余緒,把中國北方文化帶到中亞,這是歷史上中國文化的影響延及中亞乃至東歐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東西文化深度交融的重要時期。西遼時期的中國文化西傳,也讓西方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國。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的西遼文學,自是多民族文化交織的文學。其特點是:從所用語言文字看,可分漢文、契丹文、回鶻(突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從文化傾向看,可分政治性文翰、宗教性或民間世俗性作品等方面;從文體看又以詩歌為主體。由此,高教授認為通過對西遼文學的考察,可進一步研究西遼政權發(fā)展史及該時期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
宮文華教授的《10至12世紀絲綢之路上的戲劇文化交流》一文,站在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下,認為在各民族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大交流的10至12世紀,作為溝通東西方實現(xiàn)國際交往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重要通道的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表現(xiàn)得異常繁忙而活躍,正是在這條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動脈上,中西戲劇文化交流才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而元代雜劇也最終得以形成。宮教授不僅揭示了此期戲劇文學發(fā)展的背景與原因,也對此期民族文化融合的交通路線問題作出了闡述。
樊運景的《論元代蒙漢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一文,對遼金元時期的民族文化融合特色問題作了分析。他認為元代蒙漢文化有廣泛深入融合,離不開多民族士人的攜手推進,其中更有方外人士,如釋、道二教人物在蒙漢文化融合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由此,他認為元代蒙漢在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禮樂習俗、文化教育、語言文字、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所實現(xiàn)的廣泛而深入的文化融合,是熔鑄了元代各民族士人的共同心血,整體上呈現(xiàn)出民族文化融合由北向南逐步發(fā)展的趨勢,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強大向心力。另外,郭磊的論文《學不止于為進士:論元代右榜進士的“化民成俗”》,也認為右榜進士作為元代少數(shù)民族士子中研習漢學的優(yōu)秀代表和重視文治的官員,他們在登第前后通過整飭家學、興辦私學、籌建廟學與書院等行為,推動了各級各類教育發(fā)展,促進了元代的民族融合。他們的“化民成俗”理論與實踐,既是對元代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與建構,也是元代地方教育力量的引領與補充,為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有益借鑒。
而從遼金元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個案角度對此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的,還有李世忠教授的《色目詩人薩都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認為元代著名少數(shù)民族詩人薩都剌作為以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躋身古代一流作家行列的文人,透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研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少數(shù)民族文人的影響,可見此期一般文人在民族文化融合中所經(jīng)歷的路徑:首先是對傳統(tǒng)儒道思想文化的接受,其次是對歷史上文化名人的接受,再次是對文學傳統(tǒng)如文學書寫契機、書寫方式的接受等。薩都剌對傳統(tǒng)文化與文學傳統(tǒng)的接受,為人們了解元代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獨特個案視角。
其次,探討分析了遼金元文學作品對此期民族融合事象的書寫問題。
趙敏的《元末明初西域文人的鄉(xiāng)土書寫與家國認同建構》一文以薩都剌、廼賢、丁鶴年為例,探討他們在游宦、避禍、干謁等游走于南北不同地域時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認為元代西域文人的鄉(xiāng)土書寫,是一種基于鄉(xiāng)土情懷之上的特定地域文化書寫,其本質是對族群文化的認同與建構,這種鄉(xiāng)土文學書寫源自于對故鄉(xiāng)風物的實踐認知和鄉(xiāng)情體驗,不僅體現(xiàn)了西域文人家國認知與書寫,更體現(xiàn)出西域文人對中華“民族性”與“文化性”的雙重接納與認同,從中可見此期文學書寫中華民族家國共同體意識的路徑與價值。
李小奇的《琴與園:耶律楚材對白居易的接受》一文,則從作家創(chuàng)作個案角度分析了文學作品書寫民族文化融合的問題。她通過解讀和分析蒙元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傳世作品,指出他用詩文書寫呈現(xiàn)出的政治生涯之外閑雅生活面相,清晰表征出其在琴學思想和會心林水閑適生活方式上,明顯受到白居易影響。他與白居易在文化層面的內在關聯(lián),反映了元代文人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范式的多元性,從中亦可見漢語文化體系在民族融合及民族共同體構建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重要作用。
另外,和談教授與侯琳琳的論文,對耶律楚材父子詩文中的仕與隱問題作了論析,認為其詩文中“仕”與“隱”的矛盾錯綜交織,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種曲折反映與文學表達,也是契丹作家認同中華文化、融入中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馬敏潔的《論元雜劇西游故事中的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因素對百回本〈西游記〉的影響》一文,通過比較分析元、明兩代關于玄奘西游取經(jīng)故事在元雜劇和明《西游記》小說中不同人物設置及情節(jié)安排等,闡述了民族文化融合現(xiàn)象在這一經(jīng)典故事中的文學書寫問題。
以上這些論述,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者們在遼金元文學研究中對民族融合問題的關注,從而使得本次會議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作品解讀與闡釋是評價作家文學史地位,勾勒文學發(fā)展線索與脈絡及透析各種文學現(xiàn)象的前提。本次研討會上,學者們就遼金元文學作品的解讀也發(fā)表了不少真知灼見。
首先,是對此期重要作家作品的新讀新解。
中國遼金文學學會會長張晶教授在他分享給大會的《客體價值與主體眼光——〈張晶選遼金元詩〉前言》中指出,遼金元詩歌作為古典詩歌重要組成部分,囊括了當時詩、詞、曲等廣義的文學作品,從目前流傳下來的詩歌選本來看,既包括對相關文獻資料的保存和擇取,也潛藏著編者獨特的審美體驗和生命體驗,體現(xiàn)著編者的美學觀念和鑒賞水平。所以,為了彰顯遼金元詩歌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張教授以融通古今的當代性視角為前提,以融會其他價值的審美價值為底色,在他先前編選的遼金元詩歌選本基礎上,重新加以學習與把握,本著充實對這一“冷門”的研究和整理目的,結合讀者接受意愿和當今時代精神,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經(jīng)典之作,完成了對遼金元詩的重新編選,以建構內容生動、體系完整的遼金元詩史。作為經(jīng)典建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建立在重新認知和評價遼金元詩前提下的對經(jīng)典作品的梳理和提煉,不僅體現(xiàn)著張教授獨特的學術眼光,也實現(xiàn)了對遼金元文化的總結和發(fā)展。
伴隨古代帝王出行產(chǎn)生的扈從文學,長期以來被人們認為多以歌功頌德、應制奉和為主,御用色彩濃厚、佳篇有限,故少有人重視和研究。學會副會長胡傳志教授的《金代扈從文學論》一文,對金代中期著名文人蔡松年、趙秉文等人的扈從之作也重新解讀,認為他們在扈從皇帝遠出春水秋山之間所作詩賦,書寫了金蓮川等地的美麗風光,表現(xiàn)了北方民族特色活動,反映出金代中期的承平氣象,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草原書寫的新境界,改寫了唐代邊塞詩以來的北疆地域觀。而且相對前代而言,金代扈從之作美頌成分有所減少,獨立性有所加強,臣僚們的扈從行為及扈從文學本身,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趙維江教授的《論劉因樵庵詞的理學化境》一文,對元初最重要的理學家之一劉因《樵庵詞》所反映的理學思想作了分析,指出《樵庵詞》如同作者的詩文一樣,也是闡釋和展現(xiàn)其理學思想的重要工具,但道心與詞情在作品中涵融無間,其創(chuàng)造性和獨特性為宋詞后難乎為繼的元代詞壇開辟了一個理學化育的新境界,即:作品中滲透“天人合一”思想的意義結構;對以“行窩”為典型意象和以“太和”之氣為標志的快樂人生之體驗;對以“觀物”而化天理為美感的“春意”境界之追求。他認為理學家填詞的傳統(tǒng),自宋到元初時大致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視、拒絕、偶作乃至樂為的過程,其中從朱熹到劉因,是理學詞發(fā)展中的兩個關鍵節(jié)點。他認為劉因詞學朱熹,并在朱熹基礎上對儒家“游藝”說作出了全新的闡釋。這些論析,令人耳目一新。
劉鋒燾教授多年前即對蔡松年詞作、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及其詞風轉變等問題有過深入研究,此次的論文《歌以自寬——從紀行紀事的角度再論蔡松年詞》,是對自己多年來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深化。他指出:蔡松年詞表面看上去有明顯的紀行紀事特征,主要是紀述自己的行跡心態(tài)、敘寫相關事件、描述他人的相關情況等,而實際上他的紀事是有所選擇的。這些詞作,體現(xiàn)著他對現(xiàn)實人生之生存方式的一種選擇,其中隱含著頗多曲折,文字主要是“極道蕭閑退居之樂”,而目的則是“歌以自寬”,實現(xiàn)心理上的一種自在與安逸。究其原因,乃在于他宋人入金的特殊身份以及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
其他如劉世明、張英芳的《論元好問〈續(xù)夷堅志〉中的詩歌功能》一文,對元好問筆記小說使用詩歌情況進行分析,認為元好問在這部小說中借用詩歌編造讖言,將讖言的政治用途轉向詩學理論方面。他所主張的詩境要奇?zhèn)延^、明朗開闊,絕不學李賀等人的窮愁悲泣與幽冷怪異,即為讖言功能的一大轉移。此外,元好問還依據(jù)《續(xù)夷堅志》中的詩闡明自己以道為主、多元并宗的宗教信仰,也借助詩歌語言表達了自己所向往的童真。這些方面,正好反映了元好問以詩為專門之學的人生追求。
其次,是對當代鮮見研究的遼金元時期重要文學文本的解析與闡述。
杜成輝教授論文《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俗文學作品》,對不為人知的應縣木塔秘藏中所包含的遼代俗講、變文底本作了介紹與分析,認為在擬名為《雜抄》經(jīng)卷卷末記載的五個《華嚴經(jīng)》感應故事,皆出于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但又作了改編,從故事中數(shù)位主人公不同的中外身份,可證當時佛經(jīng)講解必須羼入中國史實,并夸大故事情節(jié)進行藝術加工,才能使聽眾感到真實生動而易于接受。他認為這些為配合《華嚴經(jīng)》講解編纂的故事,反映了遼代俗文學的流行情況。
賈曉峰教授《源緒與媒介:金代佛寺石刻的文學文獻價值》一文對金代石刻多集中于佛寺的原因作了探討,又對鮮見專門探究的金代佛寺石刻于當前金代文學文獻的整理、校勘的重要意義作了分析和闡述。認為:觀閱佛寺石刻是金代文人佛寺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資源和靈感的淵藪,召喚著新文本的產(chǎn)生,也考驗著他們的“媒介能力”;金代佛寺石刻文獻以其穩(wěn)定性,也為后繼游寺者提供了持久的交流文本,使金代文學產(chǎn)生長效性傳播。
陳崗、周春艷論文《張檝及其作品賞析》指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以殿試詞賦第一及第的張檝,一生風流倜儻,詩詞文賦俱佳,元好問《中州集》稱其“為人有蘊藉,善談論文賦,詩筆截然有律度,時人甚愛重之”(1)(清)郭元釪.全金詩增補中州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84.。然其人其作長期不為學界所知,故兩位學者不僅對張檝事跡事作了介紹,而且對張檝現(xiàn)存6詩逐一進行解析,尤其是對張檝的《田器之燕子圖》詩背后聯(lián)詩故事作了全面介紹,從而使得與會學者不僅窺見了這位金代詞賦狀元的詩風,而且也了解了金代中后期文學發(fā)展的勝況。
另外,淳于悅臨《遼天祚帝時遼宋交聘文文獻價值》及艾欣《從遼代西域文看遼夏關系》,也都是從文本的應用性質切入,或探討此期外交文牘的特點與文獻價值,或分析其所反映的國與國之間軍政交往關系,這也是對當下學界鮮見研究的遼金元時期重要文學文本的解析與闡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上也有部分學者從文學地理學及文人行旅角度,對遼金元文學呈現(xiàn)的多姿多彩特點作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如邱江寧教授的《金元之際衛(wèi)州文人的活動及影響》一文,就是從地理與地域角度探討金元時期衛(wèi)州文化發(fā)展盛況的杰作,她認為從文人仕宦經(jīng)歷、教育背景、交游圈、創(chuàng)作取向及講學活動等方面看,元人王昌齡、王惲及衛(wèi)州蘇門山文人群與衛(wèi)州這一特殊地域的文化發(fā)展有密切關聯(lián),同時衛(wèi)州特殊的地理風光于文人的影響亦不可小視。她指出:站在整個文化地理視角看,在戰(zhàn)亂頻仍的金元之際,由于很多優(yōu)秀文人移居衛(wèi)州,從而使得衛(wèi)州與當時“斯文不喪,衣冠是賴”的中華文化發(fā)展構建起密切關聯(lián),這一現(xiàn)象值得認真探討。張艷、劉存杰教授的《論元代湖湘詩中的地域意識》一文,也是以地域意識為視角,為人們整體把握元代湖湘詩提供了一個值得參照的路徑。
蒙元王朝建立起了地跨南北、族群豐富、東西相連的龐大帝國,產(chǎn)生于其帝國版圖上的西域文是元代文學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能代表此期文學特殊性的一部分內容。高忱忱的論文《元代西域文中的地域書寫》,也是站在文學地理學視角,對元代西域文的發(fā)展面貌與特點作了描述和分析。元代文人的北上與西游成就了其西域文創(chuàng)作,文人的訪古朝圣、山川秀水之游及出使求學等活動,使得他們十分熟悉西域自然與人文景觀,故他們的西域文多寫具有異域色彩的風物和民情。總之,地域因子深刻影響了元代西域文面貌。
陳博涵的論文《金蒙易代的都城變遷與士人故國情懷》,則是從都城變遷角度論析了文學作品反映文人故國情懷的問題。由于汴京的淪亡與燕京由亂趨治交織一起,故而使當時文人作品的抒情,呈現(xiàn)出儒者淑世情懷、歷史追憶及易代感傷相交織的復雜面貌。王永、陶承昊的論文《遼金時期醫(yī)巫閭山文化景觀的構建與發(fā)展》,對位于遼東地區(qū)的醫(yī)巫閭山的文化內涵及其作為文學景觀的生成過程作了探討,指出遼金時期的醫(yī)巫閭山,其自然景觀因受到官方重視,因之不斷被附加文化內涵,而作為文化景觀的醫(yī)巫閭山,其生成與發(fā)展,則可分人文構建與文學書寫兩個階段。在人文構建中,醫(yī)巫閭山是遼初耶律倍的封地,后因藏書功能與墓葬功能獲得遼代帝王重視,其特殊地位在金代得到維護;在文學書寫中,醫(yī)巫閭山以高雄秀碧的風光為最突出特征,詩文吟詠中又融入了對江左風光的審美傳統(tǒng),從而最終疊加成為文學世界中的醫(yī)巫閭山文學景觀。這樣的研究,對人們深入理解自然及人文地理環(huán)境與文學的關系問題,無疑大有裨益。
張靜、陳翀的論文《從〈夷堅志〉〈續(xù)夷堅志〉看宋金民間對自然災異的認識》,從宋金小說文本記錄氣候現(xiàn)象的角度,對洪邁《夷堅志》和元好問《續(xù)夷堅志》所錄雷電雨暴、水旱風雹等自然災害以及海市、極光等罕見的大氣聲光現(xiàn)象作了梳理,認為這些記述反映了宋金民間對多種自然災異現(xiàn)象的認識,體現(xiàn)了萬物有靈、天人感應、神靈震怒、善惡報應等思想觀念,這對研究宋金時期民間信仰和思想史具有重要價值。
本次大會上學者們還就與遼金元文學相關的其他研究領域作了拓展與深化。如張勇耀教授從文獻價值與文學價值角度,對日本大正八年(1919)刊印于東京的小松直之進所編《元遺山詩選》作了考論;董希平教授討論了宋代教坊機構的音樂創(chuàng)作對宋詞表現(xiàn)內容與演唱空間的拓展意義問題;孫明材、樊榮均對由宋入金文人命運及其仕宦情況作了論析。
總之,本次會議所涉研究內容廣泛,研究視角新穎,精義迭出,學者們通過會議分享的研究成果,充分體現(xiàn)了近年來遼金元文學研究領域的新發(fā)展與新動向,學者們展示的豐碩成果,必將推動遼金元文學及整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的進一步繁榮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