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娟 趙杰峰
摘? 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本文首先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中存在的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之后針對全過程、立體化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闡述。針對全過程課程思政建設,從教學整個過程進行了探討,對于立體化課程思政建設,從分析學情、勞動教育、社會實踐鍛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全過程;立體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職信息技術專業(yè)群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研究與實踐(2021SJGLX879);河南省職業(yè)院校省級名師培養(yǎng)計劃項目研究成果。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職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政治合格、素質全面、技術過硬、技能精湛,是對高職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總體上說要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德技并修,因此,課程思政的建設至關重要。
我們現在討論課程思政的時候,更多關注的是怎樣結合課程內容開展課程思政,其實,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因此,課程思政應該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設計、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y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應該僅僅限于與某一些課程內容的結合點上,應該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包括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勞動鍛煉等多個方面。我們不應該過分地去強調狹義的課程思政,因為我們開展課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募夹g技能人才,可以有多種手段、多種設計、多個環(huán)節(jié)互相配合、共同發(fā)力達到這個目的。因此,要想達到更好的課程思政效果,建議開展全過程、立體化的課程思政。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現狀令人擔憂
現在的高職學生,受社會上各方面的影響,思想問題還是比較多的,思想狀況令人擔憂,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在對學生的調查了解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對于自己以后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完全沒有規(guī)劃和目標,沒有清醒的認識,過一天算一天,沒有生活壓力,沒有學習動力,不少學生存在混畢業(yè)證的心理。
(二)缺少信仰和信念。很多學生對于自己應該承擔的對于國家、社會、家庭的責任一無所知,從小衣食無憂,沒有經歷過歷練,不了解我們國家是從怎樣的苦難走到今天的輝煌,對于自己未來應該承擔的責任茫然不知,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擔不得責,缺少應有的信仰和信念。
(三)缺乏自覺自律,學習做事不能長期堅持。很多高職學生自覺自律性差,對學習不感興趣,做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一受到打擊就不振,總想著讓老師手把手督促指導,自己沒有自制力,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信任危機令人擔憂,教育的效力在下降?,F在很多高職學生對學校和老師缺乏必要的信任,對學校的管理要求和老師的勸誡引導持否定態(tài)度和懷疑態(tài)度,聽不進心里去,落實不到行動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全過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基于學生以上的實際思想狀態(tài),我們必須有具體的針對性措施,要延伸課程思政的范圍,加大課程思政的力度,開展全過程、立體化的課程思政教育。
(一)全過程的課程思政概述
先來談談全過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里指出,要深入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時,除了課程思政內容以外,還要考慮教學方式的思政建設。在思政內容方面,除了與課程知識、技能相關的以外,還可以圍繞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育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從課前、課堂到課后。在教學形式方面,針對專業(yè)和課程的特點,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課程思政有一個整體的設計,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大多數學生的情況和問題都應該在課程思政設計的范圍內進行考慮,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
(二)課前思政教學設計
在課前,圍繞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的課程思政素材,可以是音視頻、文字、圖形圖像等多種內容,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以講解、朗誦、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在線上線下課堂呈現出來,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思政中去,由單向傳輸變成雙方的相向而行,由教師的獨角戲變成同頻共振的大合唱。另一方面,從學生搜集整理展現出來的內容,從他們的認識、交流、理解和表達方面,還可以發(fā)現學生思想認識方面的偏差和問題,便于教師開展針對性的教育。第三,多種形式的鍛煉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站位。
在上課之初,可以讓學生就準備的課程思政內容進行展示和交流,因為時間有限,可以采取分組的形式,各個小組的展示交流內容可以先上傳到線上教學平臺上,如學習通等平臺,老師和小組長要進行內容正確性方面的把關審核,各個小組對作品進行評比,在課堂上展示線上評選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可以作為老師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的資料。通過這種課前的設計,一是可以調動起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把課程思政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效果;三是把課程思政變成了師生共建的課程思政。
(三)課堂教學思政設計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情了解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有目的教育引導,可以就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延伸拓展,把思政教育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分鐘。我們認為思政教育應該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它不是單單存在于某個知識技能點上,也不是僅僅局限在課堂幾十分鐘之內,只要有機會,只要創(chuàng)造機會,都可以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的較高境界應該是思政教育內容和課堂教學的高度融合、渾然一體,師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同頻共振、心靈相通。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才能賦予課程思政新的生命力。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形式可以更加靈活,思政可以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隱性的、顯性的,與課程知識技能素養(yǎng)結合的,也可以蘊含在老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老師的以身示范和一言一行中,最主要的是可以通過講解、問答、討論、演講、展示等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思政的整個過程中,與老師產生同頻共振的共鳴,日復一日,以量變促質變,才能真正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課堂的導向,始終引導整個課堂教學和課程思政朝著預定的方向發(fā)展,這就需要老師對學情有一個充分的調查了解,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有一個基本的掌握,對課堂上的各種情況有一個預案,對突發(fā)情況能及時判斷,果斷處理。要做好這些,第一,老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只有具備扎實過硬的專業(yè)本領,才能做到既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又以身示范作為老師的負責和擔當。第二,其次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老師不僅僅要在專業(yè)知識技能方面站穩(wěn)腳跟,還要具有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比方說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修養(yǎng)、體育和藝術方面的鍛煉和增強、教學活動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這些是搞好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基礎。第三,老師要不斷增強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2],這里邊包括盡可能多地了解占有課程思政資源的能力,對開展課程思政的系列教育,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資源一定要多去學習和了解,這樣才能在課程知識技能點上去挖掘盡可能多的思政資源,才能在整體課程思政開展上游刃有余,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另外,除了要具有廣博的課程思政資源知識以外,還要鍛煉增強表達能力、思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思政融入能力、資料整合和提煉能力等,這樣課程思政教育才能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和感染力,才能鮮活生動,進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充分尊重學生的中心地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教育引導學生,因此,學生在課程思政過程中始終是最重要的,包括前面講的分析學情,是為課程思政奠定了基礎。在課堂上開展課程思政,就要圍繞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進行。在課前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在課堂上,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之下,要讓學生變成課程思政的參與者、建設者、創(chuàng)造者和受益者,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的相應轉變,只有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才能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四)課后思政教學設計
在課后這個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注意讓課程思政延伸拓展,讓學生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消化、吸收和強化,就像知識技能需要反復學習訓練一樣。在作業(yè)布置、實驗實訓練習和總結、復習和預習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把課程思政的元素考慮進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要重點培養(yǎng)一些學生骨干,比如說班干部和小組長,發(fā)揮他們的帶動、督促和示范作用,成為老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得力助手。另外,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和信息化技術手段[3],讓課程思政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此外,還要注重檢驗課程思政的效果,所有的課程思政一定不能停留在形式和表面,教師要注意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后學生的進步變化來對課程思政進行反思、總結和梳理,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不斷改進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現在這個方面是一個難題,如何科學客觀全面地去評價課程思政的成效,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完善的課題。
三、立體化的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一)立體化的課程思政概述
要想開展好課程思政教育,還應該從課程思政的立體化建設方面下功夫。所謂的立體化是指課程思政不只限于課堂教學過程,而是要以課堂教學為根本,同時還要進行深入的學情分析,以奠定課程思政開展的堅實基礎,再輔之以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讓課程思政教育更豐富、更生動、更完整。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理想和現實的結合才能使得課程思政真正落到實處。
(二)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和途徑
要想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學情分析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學情分析,課程思政就失去了針對性,因此,在進行整個課程的思政設計前,應該首先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發(fā)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師必須深入分析了解每個班的具體學情,盡可能深入了解每一名學生,建立起和學生溝通的基礎,也建立起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只有讓學生信任老師,喜歡老師,甚至崇拜老師,才能讓學生愿意聽老師的課,愿意跟老師說心里話,這樣才有了良好的課程思政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再好的課程思政知識也起不到教育引導的作用,因為學生只會當耳旁風。沒有師生良好的溝通基礎,學生聽不進心里去,甚至于學生根本沒有聽,因為他對老師不感興趣不喜歡,他自然也不會聽老師的課、聽老師的話。如果那樣,開展課程思政就收效甚微。所以一定要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喜所好、所憂所愁、所期所盼,要真正地去關心愛護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有了解和信任基礎、有針對性地課程思政才是有效的課程思政,能夠進入學生思想和頭腦的課程思政才是有靈魂的課程思政。作為老師,要盡可能開展多方面的學生活動,不要滿足于課堂教學一種形式,要學會在各種活動中開展教學:一來可以通過活動多方位的了解認識學生;二來也是對學生全面的鍛煉;三來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
學情分析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應該貫穿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在授課前進行學情分析,是為了對課程思政進行整體設計和調整;在授課中間進行學情分析,是為了檢驗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發(fā)現學生中的新問題、新動向,通過這種反饋及時調整課程思政,并對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評估。開展學情分析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一對一交流、主題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每個專業(yè)形成自己成體系、可操作的學情分析操作指導和規(guī)范,各門課程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同時各門課程之間又要形成一個有機的互相配合的整體,讓課程思政能形成更強的合力。
(三)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勞動教育
要想搞好課程思政,還應該搞好勞動教育,現在的很多學生被父母寵慣著長大,不顧家庭實際情況,盲目攀比,不理智消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嚴重缺乏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鍛煉,很多人夢想不勞而獲、少勞多獲,嚴重依賴父母經濟供給,崇拜明星歌星網紅,妄想瞬間暴富、一夜成名,對待找工作的態(tài)度是既想找工資高又不忙不累的崗位,而不管自己有多高的技能水平,稍微不順心如意、苦點累點就很可能甩手不干、辭職走人。開展勞動教育是要讓學生接受勞動鍛煉,養(yǎng)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以勞動為榮,以懶惰為恥,幫助學生抵制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不勞而獲、奢侈浪費等惡習的影響,同時讓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勞動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無法替代的,只有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勞動的收獲、勞動的快樂,才能真正理解課堂教育時很多教育內容的真正涵義,因此勞動教育很重要,不可或缺。否則的話,老師講的一些內容學生理解不了、感受不深,是無法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的。
(四)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社會實踐活動
老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F在的很多學生缺乏對國情、世情的了解,缺乏對民族歷史的了解,缺乏對社會全面深入的了解,思想缺乏根基,認識與現實脫節(jié),所思所想就像空中樓閣,不切實際,很多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片面理解,被網絡上一些不負責任的人和言論左右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帶來錯誤的行動,造成不好的影響,讓人揪心和痛心。因此,老師應該組織學生多進行一些社會實踐鍛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更清楚地了解國情,通過實踐鍛煉才能,提高認識,樹立服務社會的理念,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增長更多的見識,避免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jié)。通過實踐鍛煉,讓學生不致于只能紙上談兵、空談誤國,學生實踐鍛煉得越多,了解的實際情況越多,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可能會感悟越深,教育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否則如果學生沒有切身感受,老師的教育有可能會對牛彈琴,白費口舌,因為師生感受和了解有可能不在一個頻道上,無法共通和共鳴。我們現在的實習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實踐鍛煉。因此,要用好這個社會實踐鍛煉的機會,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途徑,除了實習以外,我們還可以組織研學,到福利院、養(yǎng)老院、農村和山區(qū)幫扶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一種長效的機制,讓學生去真正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樣對人生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認識,對社會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對教師的教育有更多的感悟。
四、結語
課程思政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時時是思政、處處是思政、事事是思政,思政教育無處不在,思政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貫穿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貫穿在每一位老師的方方面面,甚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是思政,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只有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才能真正的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課程思政不是一個新的時代命題,而是讓教育回到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本質。在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就曾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道德、處世之道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梢?,從古至今,作為老師的首要任務是“傳道”,我們今天的課程思政教育也是要讓學生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社會公德,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這樣,我們作為一名老師才真正體現出了自身的價值,才真正完成了教育的使命任務,才無愧于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期望和重托。而開展全過程立體化的課程思政正是我們完成使命任務的途徑和方法,通過這種課程思政,才能達到課程思政的更高高度,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殷勤.高職院校專業(yè)群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特色內容體系構建[J].高教學刊,2023(12):173-176.
[2]張旋,馬烽.基于OBE理念專業(yè)層面開展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12):165-168,172.
[3]閆永芳.高校建設數學課程思政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2):80-83.
作者簡介:
孫利娟,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教育教學改革。
趙杰峰,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