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教出“這一首”的特質來
      —— 以《登幽州臺歌》為例

      2023-12-19 08:07:13黎炳晨
      中學語文 2023年31期
      關鍵詞:幽州特質詩人

      黎炳晨

      《登幽州臺歌》作為“初唐四杰”之一陳子昂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在遠征途中登樓遠眺、吊古傷今所引發(fā)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積郁已久的悲憤之情。全詩語言雄渾奔放,結構緊湊連貫,內(nèi)涵深刻豐富,極富感染力。詩人借這首短詩將歷史長河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所遭遇的苦悶境遇進行了表達,抒發(fā)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的落寞苦悶,具有深刻的意義。

      對于這首經(jīng)典作品,慣常的教學方式為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或者借助大量背景資料讓學生“知人論世”。這兩種教學路徑都有其不足之處,其中最為明顯的不足就是忽略了古詩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思維過程的展現(xiàn),導致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詩人情感的把握變得“虛無化”,缺少了實實在在的“感知抓手”與“感知過程”。為了更為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讓泛化空洞的朗讀、感悟變?yōu)橛袚?jù)可依、有路可循的分析、鑒賞,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讀出“這一首”

      《登幽州臺歌》一詩被編入統(tǒng)編《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與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陸游的《游山西村》、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共同組成《古代詩歌五首》。五首詩歌用雋永而富有哲理的詩句表達了對自然、生命和世界的感悟。相較其他四首詩歌,《登幽州臺歌》的文本特點如下。

      1.與眾不同的語言形式

      《登幽州臺歌》四句二十二字,相較本單元其他詩歌的“整齊勻稱”,其結構形式顯得“另類獨特”。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追根溯源,這首詩在用詞造語方面深受《楚辭》的影響?!冻o》中的《遠游》寫道:“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薄兜怯闹菖_歌》化用了這句,在表達上卻更為細膩深沉,意境也更蒼茫遒勁。

      句式上,詩人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前兩句,每句五字,其停頓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后兩句,每句六字,其停頓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兩句讀起來比較急促,傳遞出作者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添一虛字(“之”“而”),多了一處停頓,音節(jié)也就舒緩流暢了許多,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悲傷長嘆。整首詩前后句長短不一,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2.意味無窮的未寫之景

      相較其他登高詩,這首詩另一獨特之處在于“登臺”卻未著眼于景??v觀全詩,四句二十二個字,從內(nèi)心感慨起筆,以悲嘆情景作結,直接抒發(fā)詩人“登臺”后的無盡感慨,沒有一字對幽州臺作具體描繪。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貫通古今,呈現(xiàn)了時間長河的蒼茫悠遠;第三句寫登樓所見,“念天地之悠悠”,從前兩句的時間維度引向了遼闊的空間維度;在這廣闊無垠的場景之中,詩歌最后以“獨愴然而涕下”收尾,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形象。

      題目為“登幽州臺歌”,有“歌”的抒發(fā),卻沒有對“幽州臺”的描寫。整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寫”出了無景之“景”,細細品味,讓讀者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底處于怎樣的曠野之中,站在怎樣的高臺之上,才會讓詩人產(chǎn)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邈遠之感?又是怎樣的環(huán)境氛圍,怎樣的云卷風嘯,才會讓詩人“念天地之悠悠”,引發(fā)出“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傷之情?當讀者深入體會和感悟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想象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場景時,那二十二個字仿佛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境界雄渾、空曠無垠的藝術畫卷。讀此詩,仿佛可以看見詩人正孤獨寂寞地站在北方蒼茫遼闊的原野中,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長長嘆息,黯然神傷。

      3.深刻豐富的孤獨內(nèi)涵

      與同時代的許多文人不同,陳子昂極具政治見識和為官才能。這首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 年),詩人當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契丹。據(jù)史料記載,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眼看報國大志化為泡影,于是登上薊北樓,在慷慨激昂中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整首詩慷慨悲涼,充滿詩人的挫敗失意和寂寞苦悶。這種心懷壯志卻未能舒展的“悲哀”帶有極強的普遍性,為許多懷才不遇者所共有,因而這首詩自誕生之日起,就獲得了廣泛共鳴。不同時代的“失意人”即便失意緣由不同,都可以在這短短的二十二個字中覓見自己“獨愴然而涕下”的身影?!蔼殣砣欢橄隆钡谋韺釉驗橄裱嗾淹跄菢拥那按t君不復見,后也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詩人感慨自己真是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詩人不稱所登之臺為“薊北樓”“黃金臺”,而叫其為“幽州臺”,內(nèi)心的幽怨可見一斑。但細究會發(fā)現(xiàn)更為深刻和普遍的隱性原因:面對廣漠永恒的宇宙,詩人倍感人類的孤單渺??;面對天地悠悠而生命短暫,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人才輩出而自己生不逢時,詩人內(nèi)心充滿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無限悲情。

      二、教出“這一首”

      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再思考“怎么教”。讀出“這一首”的文本特質和教學價值,精準確定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是推進教學的基本前提,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地設計緊扣文本特質的教學活動,是決定教學效益的關鍵。《登幽州臺歌》被編入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教師一方面要發(fā)揮其作為單元組成部分的教學價值,另一方面要思考在初中三年古詩文教學中,其承前啟后的教學定位與功能追求。

      1.教什么:從文本內(nèi)容走向言語形式

      人類的情感相互融通,很多人都會被《登幽州臺歌》的情感內(nèi)涵和哲學之思深深吸引,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但是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文章寫了什么,永遠不是教學的全部?!兜怯闹菖_歌》作為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材料,其承擔的教學任務應該有三:其一,作為一首古代經(jīng)典詩歌,要有效凸顯詩歌特質;其二,作為“托物言志”單元的選文,要精準傳達編者意圖;其三,作為初中教材中典型的“登高詩”,要重視比對勾連,豐富該類型詩歌的教學內(nèi)涵。

      詩人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內(nèi)涵是如何傳遞出來的?傳統(tǒng)的教學重朗讀、重感悟,試圖在反復朗讀、感悟之中,帶領學生走向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深處。只是即便最后學生的所感所得符合教師的預設,也不能將其歸功于這種缺乏思維過程和言語形式品析的教學。詩歌的四句話是如何組合的?它們的關系是怎樣的?背后有怎樣的情感流動?為什么要先從時間維度著筆,最后以感傷形象作結?長短不一的前后四句,對于情感把握有何幫助?“之”和“而”看似不合理的切入是否有詩人別樣的深意?……這些有關詩歌語言形式的問題,才是真正走進詩歌、走向詩人的鑰匙。

      2.怎么教:從“千詩一面”走向“每課異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關于“詩詞教學”有如下表述:“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庇谑牵白x”“賞”“品”“悟”成為常見的詩歌教學套路。一些教師不管詩歌內(nèi)容、不論詩歌形式、不顧學段特點,在“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之后,開始“美點”探尋,討論分享。整個詩歌教學呈現(xiàn)出“讀”得泛濫、“賞”得隨意、“品”得粗淺、“悟”得割裂的問題。

      如何在尊重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始于問題,聯(lián)系文本,基于特質,將教學內(nèi)容具體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兜怯闹菖_歌》別具一格的言語形式,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線,感知其言語形式的獨特之處,進而體會言語形式與情感之間的關聯(lián)。《登幽州臺歌》具有登高詩的典型特征,卻又與其他登高詩有所不同,便于教師以同類詩歌作比,引領學生體會“同中有異”?!兜怯闹菖_歌》一讀便知的“孤獨”之感,便于教師在學生有粗淺感受之后回溯文本,引領學生逐步探究其情感的深刻內(nèi)涵。

      三、反思“這一首”

      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從“這一首”走向“這一類”。這確實是教師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思維的應有之路。但要教好“這一類”,必須先教好“這一首”。教師不能以所教詩歌為引子,在蜻蜓點水之后,就匆忙地提升拔高,進而上升到所謂的“類型化閱讀方法”的概括上。

      “這一首”屬于“這一類”,但不能替代“這一類”,也不同于“那一首”。因為其文本特質的存在,更需要符合其“個性特征”的內(nèi)容確定與教學實踐。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特質應該是“恰切”:確定恰切的教學內(nèi)容、實施恰切的教學路徑和定位恰切的能力層級。為了讓特質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筆者執(zhí)教《登幽州臺歌》的實踐如下。

      1.確定恰切的教學內(nèi)容

      在教學之前,教師必須理性面對作者之意、文本之意、讀者之意和編者之意。首先確定教學內(nèi)容必須充分尊重這首詩歌的“文本之意”:其獨特的外在形式,其獨有的孤獨刻畫,其獨具的無景之“情”。其次,需要深入理解單元的編寫意圖: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感悟。最后,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異同,以拓寬視野,加深理解。

      2.實施恰切的教學路徑

      在這堂課中,筆者以學生已學的《觀滄海》為依托,一詩多用,反復比較。先看其同,后比其異(一比其句之異,再比景之異,三比事之異),最終完成對詩人孤獨情感的探究與登高詩這一詩歌類型的把握。

      3.定位恰切的能力層級

      一堂課還應該關注學生活動的能力層級。筆者以“比”為線,設計了多處比較與鑒賞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地進行綜合分析和鑒賞評價。學生的整個課堂行為體現(xiàn)了高階思維的特質,避免了淺層性的識記與理解。課堂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看似簡單淺顯,實則有趣而深入。筆者將課堂教學分解為一個個任務,以期達到預期目標。

      古詩詞教學如何高效,如何合乎課程標準的目標設定,如何避免陷入簡單讀背的窠臼,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教師對教材中的詩詞進行深入解讀,科學聚焦“這一首”的教學內(nèi)容,再依據(jù)文本特質設計貼切的教學活動,避免簡單的“以讀代賞”或者“朗讀不夠,資料來湊”,是完成初中階段古詩詞教學的應有之道。

      猜你喜歡
      幽州特質詩人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癡顛狂怪”特質
      國畫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6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質
      抓住特質,教出說明文的個性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8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目不識丁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幽州與敦煌
      松滋市| 南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岳普湖县| 仙居县| 兴城市| 河南省| 台安县| 周至县| 恩平市| 响水县| 荃湾区| 大悟县| 耿马| 余江县| 吐鲁番市| 澄江县| 五原县| 泌阳县| 共和县| 勃利县| 梁河县| 鹿泉市| 开化县| 宜都市| 四会市| 华宁县| 开封市| 新晃| 历史| 通州区| 鹿泉市| 三门峡市| 三原县| 阿克陶县| 齐河县| 安丘市| 余干县| 嘉善县| 顺义区|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