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春
【教材分析】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風趣與幽默”,閱讀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寫作要素是“看漫畫,寫出自己的想法”?!稐钍现印肥且黄难晕?,選自《世說新語·言語》,講述了九歲孩子與客人孔君平機智對話的經(jīng)過,將小男孩的“甚聰惠”描寫得惟妙惟肖。
統(tǒng)編本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選編文言文,以后每冊教材中都選編有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到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經(jīng)驗,對照注釋自主讀懂故事內容并不困難,因此,本節(jié)課的閱讀重點是抓住相關描寫,體會楊氏之子的“甚聰惠”。全文五句,為總分結構。第一句總起,關鍵詞“甚聰惠”,以下四句均圍繞“甚聰惠”展開。第四句和第五句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是最集中體現(xiàn)“甚聰惠”的部分,教學中應重點聚焦。
首先是“善聽”,楊氏子聽出孔君平言外之意是以“楊梅”和“楊姓”的聯(lián)系開玩笑,甚是幽默。其次是“妙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在對方的姓氏上做文章,同樣幽默風趣;二是應答中用了“未聞”二字,委婉、得體。再次是“秒答”,“應聲答”說明孔君平的話音剛落,楊氏子就回答了,反應敏捷。因此,楊氏子的“聰”集中反映在他語言背后的思維上。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補白文中省略、聯(lián)結生活經(jīng)驗等方法理解文言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3.讀好停頓,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聚焦人物對話還原人物思維,體會語言的精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揭題解題
1.聯(lián)結生活場景,理解“氏”的意思。
(1)教師出示前一天學生上傳的帶“氏”字的店鋪照片,說說店名的意思。
(2)師小結:“氏”在這里表示人的姓氏,是古人常用的。
2.喚醒生活經(jīng)驗,理解“之”的意思。
(1)出示另一個古人常用的字——之。說說從前學過的文章里出現(xiàn)過的“之”——“常銜西山之木石”。理解“之”在句中的意思。
(2)古今聯(lián)結,拓展理解:這個字不僅古人喜歡用,今天的人也喜歡用。
出示:五年級學過一首歌——雛鷹之歌;
央視春晚上有一支舞——雀之戀;
美國有一只名籃球隊——夢之隊。
(3)師小結:古人用“之”讓文章有了古文的味道,今天我們用“之”就有了文化的味道。
3.相機讀題解題,生活中用文言。
(1)出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孩子。
(2)指名讀課題,注意平翹舌音的轉變。
(3)學著古人介紹人的方式介紹介紹自己。
【設計意圖: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內引外聯(lián),溝通課堂內外,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直面文言文?!?/p>
二、誦讀,讀通讀順
學習任務一:字音字義之辨
1.根據(jù)預習情況,指名試讀,重點關注“詣”“禽”兩個生字的讀音。
【設計意圖:識字學詞是常規(guī)性學習目標,五年級學生可以通過預習自主學習落實。“詣”“禽”兩個要求會認的字在初次指名讀文中重點落實?!?/p>
2.讀準兩個字的字音。
學習多音字“應、為”的讀音,讀好帶多音字的句子。
(1)“兒應聲答曰”:復習已學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理解“應”的意思,據(jù)義定音“yìng”。
(2)“為設果,果有楊梅”:根據(jù)古文特點運用補白的方式理解“為設果”的意思,知道故事中楊氏子為孔君平設果,據(jù)義定音“wèi”。
(3)比較理解,發(fā)展思維。
“為設果,果有楊梅?!?/p>
“為設果,果為楊梅?!?/p>
師小結:真是個熱情又好客的楊氏子。
【設計意圖:初讀,要讀準確,讀流暢。準確包括讀音和斷句兩個方面。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落實“為”“應”兩個多音字的讀音,通過復現(xiàn)舊知、補白省略等方式學習據(jù)義辨音。通過對“果有楊梅”與“果為楊梅”的比較思辨,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多音字“為”的理解,促進學生比較思維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理解到楊氏子的熱情好客,待客有道?!?/p>
3.讀好兩句話的停頓。
(1)孔/指以示兒/曰。
指名試讀,說說這樣停頓的原因。
師小結:“孔”是一個人,“指以示兒”是一個動作,“曰”又是一個動作,三者之間應該稍加停頓。
(2)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分析“家” 和“禽” 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
拓展資料幫助理解:
禽者何?鳥獸之總名。——《白虎通義》
師小結:“家禽”是家中的鳥,斷句為“家/禽”,與今天的詞語“家禽”意思不一樣。
師指名讀,生齊讀。
【設計意圖:讀準確。讀流暢就要讀好停頓。根據(jù)學情以及文后習題提示,本文主要落實“孔指以示兒曰”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兩個句子的停頓。正確停頓,應該建立在對意思基本理解的基礎上,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重在引導學生讀懂基本意思,思辨正確停頓,而不是先畫好停頓線,直接強加給學生。】
三、悟讀,讀出故事
學習任務二:人稱多樣之辨
1.通讀全文,發(fā)現(xiàn)問題:文中“楊氏子”和“孔君平”都只出現(xiàn)了一次,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這顯然不合理。
2.默讀,找一找,標一標:用“□”和“ ○”分別標出楊氏子和孔君平的“藏身之地”。
3.交流反饋,讀懂大意。
對比讀,感受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
對講故事,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編排了文言文的學習,從四年級開始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說說每一句話的意思”。到了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經(jīng)驗,對照注釋自主讀懂故事內容并不困難。因此,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了“找人物”的活動,思辨文言文人稱的多樣性,既增加了探究的趣味性、活動性,又讓學生自然理解了故事的大意。】
四、研讀,讀出人物
學習任務三:人物智慧之辨
1.概括楊氏之子的形象特點——甚聰惠。
2.分析“聰”字構成,聚焦對話,解密“妙答”。
(1)會聽——
理解孔君平的話外之音,在姓氏上做文章。
(2)會想——
①還原思維,引導發(fā)現(xiàn)類比思維。
如果楊梅是楊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孔家的鳥)。
②還原思維,引導發(fā)現(xiàn)反駁思維。
如果楊梅是楊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孔家的鳥),既然我沒聽說過(孔雀是孔家的鳥),那么(楊梅也就不是楊家的水果)。
(3)會說——
去掉“未聞”二字,通過比較閱讀,體會楊氏子的委婉表達,有禮有節(jié)。
3.聚焦“應聲”,解密“秒答”。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而語言的背后一定是思維的銳意。因此本課感受風趣的語言就要還原楊氏子思維的敏捷,這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分析“聰”字的部件構成入手,走進對話,還原思維,理解楊氏子“聰”的種種表現(xiàn),并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兩種思維方式,即類比思維和反駁思維。】
4.出示《王戎不取道旁李》,喚醒前閱讀經(jīng)驗,對比分析:王戎和楊氏子的聰明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激發(fā)興趣走向課外
學習任務四:勾連比較之辨
推薦閱讀《世說新語》,比較文中兩個孩子聰明的不同表現(xiàn)。
【設計意圖:學習要講究前勾后連。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先出示四年級學過的、同樣出自《世說新語》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喚醒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對比兩個孩子聰明的不同表現(xiàn),然后順勢介紹《世說新語》,通過推薦閱讀認識更多古代的聰明孩子。激發(fā)興趣走向課外,拓展學習水到渠成?!?/p>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臨安區(qū)昌化鎮(zhèn)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