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新年寄語 本刊編輯部 / 1月(1)
真正的投入才是最頂級的養(yǎng)生 涂玉霞/2月(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淺談教育信息化 趙志毅/3月(1)
創(chuàng)造性教育呼喚強師 譚旭東/4月(1)
教育情懷淺思 劉生全/5月(1)
為了學生更好成長,教師要努力更好成長 郝文武/6月(1)
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與科學教育 陳靜靜/7月(1)
新手教師成長—智能時代自信啟航 李曉慶/8月(1)
大國良師:在教育強國戰(zhàn)略中淬煉升華 李方/9月(1)
教育寫作,一種最好的成長方式 郭學萍/10月(1)
解讀“心有大我” 周建忠/11月(1)
正確把握區(qū)域數字教研與傳統(tǒng)教研的關系 金志遠/12月(1)
大家關注
教師資格認定的“免”與“不免” 馬麗婭/1月(6-10)
近現代世界教育變革視域下的傳統(tǒng)教育與國學教育
王立剛 翟力/1月(11-15)
蘇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及現實價值
楊杰 楊春雪/1月(16-20)
項目化教育研習:師范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生成與實踐
肖錦川/2月(6-11)
教師精神的“天職”意涵及其當代審視
徐子茹 程猛/2月(12-16)
基于41萬份問卷探尋中小學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減負”路徑
劉瑩/3月(6-10)
“課提”:一線教師論文創(chuàng)作的開拓地
—以中學生物學學科為例 左開俊/3月(11-14)
先秦儒家德育過程觀詮議 董澤賢 唐愛民/3月(15-19)
上海市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十二年實踐 汪茂華/4月(6-11)
中小學教師教學基本功:內涵與區(qū)域考核實踐研究
彭紅玉/4月(12-17)
親師同學 知行并進
—以“幸福親師”項目促進教師和家長共同成長新探索
文東茅 王嘉穎/5月(6-11)
教育循證評價的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 周世科/5月(12-16)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課堂 吳東/5月(17-21)
縣域普通高中發(fā)展的困境、契機與對策
蔣煒波 趙堅/6月(6-12)
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個著力點
郭德俠 王玉/6月(13-17)
杜絕中小學教育懲戒中的權力濫用
—從一則《處分決定》說起 尹力 邱慧琴/7月(6-10)
聚焦“雙時”—落實“雙減”工作的重要指針
李明 何丹/7月(11-15)
女性教師占比大是問題嗎?
—中小學教師性別結構的樣態(tài)素描與反思 楊柳/8月(6-11)
小學家訪:意義、形式與路徑 陸燕/8月(12-16)
鄉(xiāng)村學校文化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和解決途徑 成文輝/9月(6-10)
回歸課堂:教學能力比賽的價值挖掘 蔡明/9月(11-14)
學科大觀念視角下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路徑研究
李葆萍 楊翹楚 馮雨涵 等/10月(6-10)
優(yōu)秀教學成果孵化培育和推廣應用的區(qū)域探索與行動
姜美玲/10月(11-16)
基礎教育精品課研發(fā)應用區(qū)域探索與行動 李百艷 /11月(6-11)
集團化辦學“以術載道托舉模式”的探索
—以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為例
莫春榮 黃娜/11月(12-16)
走向形成性評價:教學評價的改革升級 李剛 洪倩/12月(6-10)
教師如何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的行動者
彭泳斌 張楠/12月(11-16)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教育、科技、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中涵育大國良師
李方/2月(17-20)
學校如何積極主導協同育人機制建設 孫云曉/4月(18-20)
中小學教師學習實踐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三個全面”策略
李曉東/6月(18-21)
史鑒
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申國昌 白靜倩/7月(16-21)
“二戰(zhàn)”前美國公立學校教師隊伍女性化論爭及其啟示
李先軍 李欣/8月(17-22)
經典背誦:中國教育的一道特殊風景
劉幸 馮長景/9月(15-19)
吳俊升的美育主張及其對當代中小學美育的啟示
吳曉琳/10月(17-22)
兒童本位: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經驗及啟示
王梓睿/11月(17-22)
孔子為何能“誨人不倦”? 張學強/12月(17-21)
專題
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構建區(qū)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研究立交橋”的探索與實踐
—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為例 李百艷/1月(22-26)
指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的教師素養(yǎng) 周建華/1月(27-29)
新時代人民教師應具有生態(tài)素養(yǎng) 楊立雄/1月(30-32)
“書信+”共育機制:譜家校社育人協奏曲
朱向陽 何麗萍 葉月飛/1月(33-36)
唱好學校高品質發(fā)展的“三首歌”
—徐州高級中學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踐路徑
張安義/1月(37-40)
新課程背景下的新教研
系統(tǒng)性變革背景下教研系統(tǒng)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
朱傳世 趙愛華/2月(22-26)
“雙新”背景下教研轉型的主要任務、關鍵環(huán)節(jié)和突破要點
李文輝 項立軍/2月(27-31)
呼喚賦能新教學、助力新發(fā)展的新教研 陳維賢/2月(32-35)
新課程場域下學科教研基地創(chuàng)新建設的基本范式與實踐路徑
李蓮 于慧/2月(36-40)
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微課程”教研實踐
—以岔河鎮(zhèn)中學英語教研轉型為例 崔小英/2月(41-43)
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進路
智能時代教師數據素養(yǎng)的能力框架與精準培育的多元路徑
丁玉祥 周小萍/3月(21-25)
大數據循證賦能高中視導數字化轉型
—北京市房山區(qū)數字化教育治理新思路
王徜祥 李曉慶 周長鳳 等/3月(26-30)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與實踐研究
周佳峰/3月(31-34)
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結構研究 徐芳 鐘志賢/3月(35-39)
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生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重構研究
陳昌林 許苓 傅繼軍/3月(40-45)
強師培育的學校實踐
學校實踐:強師培育的現實需求、路徑探索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楊玉春 陳為建/4月(22-25)
新時代北京市教師校本研修:政策、理論與實踐
鐘亞妮/4月(26-29)
從課堂與課程建設中提取教師的幸福因子
侯西科 張明珠/4月(30-32)
基于教師需求的校本研修設計與實施研究
—以杭州采荷第三小學為例
周建芬 俞登揮/4月(33-36)
互導共研:鄉(xiāng)鎮(zhèn)普通高中校本研修的基本路徑
—以“浙江省建德市壽昌中學”實踐為例
方昱紅 嚴開銀 盛建平/4月(37-40)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堵”與“疏”
青春期戀愛的原因分析與對策 董華/5月(23-26)
在困境中點起希望的心燈
—中小學生心理韌性的提升迫在眉睫
鹿心慰 陳龍 裴秀芳/5月(27-29)
協同育人視域下構建兒童青少年“網絡成癮”防御體系的區(qū)域探索
趙紀華/5月(30-33)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取向與教育對策探索
陳婉文/5月(34-37)
初中生人際交往特點、問題及應對策略探析
王瑞/5月(38-40)
中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學校積極調適策略
徐琳 肖男/5月(41-44)
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教育對策
姚茹 孫啟慧 趙劍鋒/5月(45-48)
“優(yōu)師計劃”:培養(yǎng)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以“優(yōu)師計劃”引領欠發(fā)達地區(qū)教師隊伍建設
程建平/6月(23-27)
“優(yōu)師計劃”背景下高素質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究
龍寶新/6月(28-32)
師范生扎根鄉(xiāng)村教育:意義、困境及優(yōu)化路徑
馬合比亞提·斯德合/6月(33-37)
“優(yōu)師計劃”的現實舉措、價值審視與圖景展望
—基于東北師范大學“優(yōu)師計劃”實踐的思考
張聰 盛玉瑩/6月(38-42)
“優(yōu)師計劃”實施: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
—以天水師范學院為例 楊維玱 邵曉霞/6月(43-46)
“U—G—S—T”聯動機制下“優(yōu)師計劃”師范生協同培養(yǎng)優(yōu)化路徑探究
黃俊麗/6月(47-51)
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研究
中小學科學教育:現實使命與實踐方略 蔡鐵權/7月(23-26)
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意義與推進路徑
馬學軍 游月殿/7月(27-30)
校外教育協同育人,為科學教育做好加法 姜景一/7月(31-34)
科學教育的核心內涵價值及縣中實踐路徑探析 董裕華/7月(35-38)
大學與中小學協同推進科學教育的實踐探索:基于經合組織創(chuàng)新學習環(huán)境的探討 胡勇 劉丹旸/7月(39-43)
中小學科學課程的價值取向與實施策略 任建英/7月(44-48)
開啟新手教師專業(yè)進階之路
新手教師面臨的典型困境及其可能對策 陳向明/8月(24-29)
教師入職的情感準備、心理適應與教育理解
馬維林/8月(30-33)
新手班主任的角色塑造與價值構建 黃友芹/8月(34-37)
給新手教師增強教育教學勝任力的幾點建議 蔡明/8月(38-42)
建設并用好自己的“生活圖書館”
—新手教師的“讀·書”建議 高子陽/8月(43-47)
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國良師
精神之光照亮教育的天空
—教育家精神譜系特征的初步梳理 成尚榮/9月(21-26)
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三個定位 周建忠/9月(27-30)
鄉(xiāng)村教育家精神特質與實踐路徑
—以李元昌先生為例 李相斌 王洋/9月(31-34)
教育家精神的“立人”之道 任勇/9月(35-38)
教育強國時代的教育家精神:何謂與何為
張銘 李醒醒 孫艷/9月(39-42)
教育寫作的實踐價值與實現路徑
選題:教育論文寫作的關鍵 孫洪偉/10月(24-27)
教師專業(yè)寫作的內容、結構及要求 李懷源/10月(28-31)
中小學教師教育寫作的內容、價值及策略 陳勇/10月(32-35)
以教育寫作助推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胡潤澤/10月(36-39)
教育寫作如何突破困境
—編輯視角的教師寫作現象分析 褚清源/10月(40-43)
探尋教師交流輪崗“生態(tài)路”
新時代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實施的新命題 葉菊艷/11月(24-28)
教師交流輪崗的實踐困境與紓解策略 王佩 黃友初/11月(29-32)
民族地區(qū)教師交流輪崗之意義、困境與出路
李秀云/11月(33-37)
“雙減”背景下區(qū)域內雙向跨片交流輪崗機制的建構與實踐
—以錢塘區(qū)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實施為例
陳王玫 鄧華/11月(38-41)
數字化轉型賦能區(qū)域教研新樣態(tài)
天津市基礎教育數字化教研的探索與實踐
高淑印 王光明/12月(23-28)
“三名”在線:打造區(qū)域教研數字化轉型新路徑
湯玨弘/12月(29-32)
區(qū)園聯動數字化教研提高學前教師研修成效
陳紫珊/12月(33-36)
數字技術支持:讓區(qū)域教學研修更具生長性
—數字化教學研修的優(yōu)勢、樣式及注意點
費嶺峰/12月(37-40)
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中小學教科研模式探索
—以北京市海淀區(qū)為例 卞麗 鄭志宏 殷玥/12月(41-43)
名師工作坊
從“單純技能練習”向“意義探尋”轉變
—美術學科“同心圓教學”的育人路徑 陳勇/1月(41-45)
主題探究:“天青色”到底是什么?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教學建構 陳勇/1月(46-48)
培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 李力加/1月(49-51)
增強教師“四力”,讓“教學評一體化”真實落地 逄凌暉/2月(44-47)
從“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看教師“四力”的價值
—以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教學設計為例
葛艷霞/2月(48-51)
適切·適度·適時
—對葛艷霞老師基于提升教師“四力”的教學課例點評
馬光賢/2月(52-53)
STEM視域下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踐 蔣雄超/3月(46-49)
探索STEM+勞動教育,解鎖勞動教育新形式
—以“衣架變形記”教學為例 蔣雄超/3月(50-53)
尋找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踐教學的路徑
—“衣架變形記”課例評析 何鐵勇/3月(54-55)
具身、具象、具法:交際語境寫作教學的策略探索
曹國鋒/4月(41-47)
交際語境寫作教學“三具”思想的實際運用
—“味中之道:在寫作中喚醒沉睡的感受”教學課例
張麗娜/4月(48-51)
以“交際語境”促“能力進階”
—張麗娜老師“味中之道:在寫作中喚醒沉睡的感受”寫作課點評
祝榮泉/4月(52-53)
為遷移而教:概念式歷史教學的探索思考 馬寧/5月(49-53)
“三思”而行:歷史主題概念式教學策略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fā)展”教學為例
馬寧/5月(54-59)
思想的引力場
—馬寧和他的概念式歷史教學主張 劉克明/5月(60-62)
歷史學科涵育文化自信:生成邏輯與教學路徑
周劉波/6月(52-56)
錨定課堂關鍵環(huán)節(jié) 凸顯文化自信教學
—以“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為例 張娟/6月(57-61)
文化自信教學的核心要義 弋英/6月(62-63)
小學體育活力課堂的價值與建構路徑 倪晨瑾/7月(49-53)
啟迪兒童思維,構建活力耐久跑
—小學體育活力課堂的“跨學科游戲” 倪晨瑾/7月(54-56)
讓活力課堂潤澤兒童活潑生長 楊浩/7月(57-58)
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項目式學習路徑與方法 鹿淑豪/8月(48-52)
在跨學科融合中推進教學用合一
—以“煙花設計”教學為例 弋帆/8月(53-56)
擷一朵煙花,讓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煙花設計”項目案例點評 強曉姣/8月(57-58)
地理學習如何走進“讀圖時代” 全疆發(fā)/9月(43-47)
走進讀圖時代,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啟發(fā)+讀圖”教學案例 梁健玲/9月(48-52)
“讀圖時代”的執(zhí)著探索者 李志偉/9月(53-55)
議題引領下的學科大概念教學 王德明/10月(44-48)
議題引領與大概念優(yōu)化的課堂建構
—以“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專題復習課為例
王德明/10月(49-52)
學科大概念與議題的對接
—王德明老師與他的議題對學科大概念的引領
顧潤生/10月(53-54)
把數學課上成兒童喜歡的樣子 沈勇/11月(42-45)
讓兒童喜歡的數學計算總復習課:溫故,更要知新
沈勇/11月(46-50)
讓教育思想靈動起來
—記我眼中的沈勇老師 張碧榮/11月(51-52)
新生態(tài)教育的課堂建構與學科實踐 蔡明/12月(44-48)
“以寫育人”的生態(tài)化、素養(yǎng)型寫作實踐初探
—以“通中邀您云端賞梨花”的寫作實踐課為例
李華/12月(49-53)
“生在課中央”理念的內化與外現
—“通中邀您云端賞梨花”課例點評
李衛(wèi)國/12月(54-56)
課程與教學
論主體教育對項目化學習實施的理論意義
鄭亞力 金志遠/1月(52-57)
“五育融合”視域下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
—以勞動教育為線索的五育融合探索
庹瀟予 冉芮岑/1月(58-61)
聚焦高階思維,提升高中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策略探究
李萍/1月(62-65)
使用部編版教材進行議論文寫作教學的策略探究
劉潤芳/1月(66-68)
基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策略
—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 韓全紅/1月(69-71)
感知與創(chuàng)意:知識建構理論下整本書閱讀的發(fā)展方向
—以《豆蔻鎮(zhèn)的居民和強盜》閱讀為例
王芳/1月(72-75)
從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看語文學習任務群中的情境性問題
張聰/2月(54-58)
基于知識建構理論的低年級英語教學嘗試
—以譯林版一年級上冊Unit 7 I can dance為例
樊菁/2月(59-63)
大單元視角下深度學習的思考與實踐 曹江峰/2月(64-68)
“雙減”背景下基于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高中英語語篇教學探究
徐丹/2月(69-71)
“以學評學”—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框架構想
何捷/3月(56-61)
單篇文本任務群設計的思考及踐行策略 孫洪偉/3月(62-65)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優(yōu)化路徑
—以一節(jié)“Fame”主題的聽說研究課為例
閆紅芳 萬靜/3月(66-70)
從“流程式”走向“結構化”
—目標統(tǒng)領下體育與健康課“結構化”教學設計研究
金剛/3月(71-75)
走進生活 抒寫童真
—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習作教學探索
胥春霞/3月(76-79)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數學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張彬 綦春霞 曹辰 等/4月(54-58)
以關鍵問題解決為抓手,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一課為例
朱啟平/4月(59-62)
宏大敘事下的個體表達 劉國洋/4月(63-65)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實踐 田巧娥/4月(66-68)
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三單”導學策略探究
常文萍/4月(69-71)
指向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探究
農紹前/4月(72-74)
名人名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重構實踐研究
徐云知 郁璽/5月(63-67)
高凈值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與評價
—美術學科項目化學習實踐之“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
白云云/5月(68-72)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英語作業(yè)設計策略探析
陶常娥/5月(73-76)
“三緯四經”構建小學音樂大概念導學路徑
王雄云/5月(77-82)
打造“三主”課堂,涵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王光佑/5月(83-86)
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組織策略探究
—以高中化學教學為例 鞠靜/5月(87-89)
課堂觀察新模型:聚焦真實的學習和真正的價值
劉建平 姚菊容/6月(64-68)
高質量博物館研學活動的現實困境和實踐對策
方凌雁/6月(69-73)
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
—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指導為例
肖陟 李凌起/6月(74-77)
主題式學習模式指引下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劉嫻興/6月(78-81)
語文戲劇課程:在項目制學習中提升溝通與合作素養(yǎng)
汪文龍/6月(82-84)
基于任務驅動的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探究 盧雪艷/7月(59-63)
切入地方紅色課程資源 培育高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王艷 林桂平/7月(64-68)
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漢字學習、語言積累實踐策略
梁曉芳/7月(69-72)
小學語文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
—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 沈麗君/7月(73-76)
素養(yǎng)導向藝術工坊的區(qū)域探索與實踐 李啟云/7月(77-80)
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孫其偉/7月(81-83)
初中課堂微觀化教學模型變式的理性架構
邵文鴻 李政淼/8月(59-62)
初中英語多元化作業(yè)設計與評價的幾點思考
雷欣欣 陳偉/8月(63-66)
做好減法,為語言學習增量 陳雪英/8月(67-71)
新課標背景下的大單元作業(yè)設計與實施探討
—基于“大單元作業(yè)”實驗校案例與反饋
何思 張彬 陳智豪 等/8月(72-76)
項目化學習撬動系統(tǒng)性教育教學變革的學校實踐
林樂珍/9月(56-59)
指向整體建構的數學結構化教學的五個發(fā)生路徑
陳力/9月(60-64)
指向審美創(chuàng)造的借景抒情類古詩詞教學路徑探析
顧夏玉/9月(65-69)
高中歷史總復習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課堂實踐
—以“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為例
李明明/9月(70-73)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技術素養(yǎng)提升路徑
—以“辨析結構的類型”為例 曹豐錦/9月(74-77)
增值評價:中小學勞動素養(yǎng)評價的實踐探索
蔣雄超/10月(55-5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出情趣的閱讀教學策略
谷瑞麗/10月(59-62)
家國情懷視角下的史料教學研究
—以“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
譚師/10月(63-67)
大單元視域下高中地理實踐活動課程構建實施
張樹宏 李穎/10月(68-72)
“回應式課堂”的內涵及實施策略
曹紡平 施展才 葉文怡/10月(73-76)
新課標背景下體育大單元教學策略探究 付循平/10月(77-79)
優(yōu)化四個體系,健全學校綜合評價工作實施立體網絡
文軍慶/11月(53-56)
以過程性評價推動混合式初中寫作教學的策略研究
陳嬋娟/11月(57-61)
遷移性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課例研究
—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為例
王超英 劉海南 舒強/11月(62-67)
以問題鏈設置為抓手,培育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以《中外歷史綱要(下)》“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fā)展”一課為例
朱啟平/11月(68-71)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三位一體”科學探究實踐設計
盧禹/11月(72-75)
內容結構化重組,讓學習深度發(fā)生
—以人教版數學“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整合教學為例
丁偉/12月(57-60)
表現性評價在初中歷史預習作業(yè)設計中的應用 薛玉/12月(61-65)
微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以“水的浮力”教學為例 黃躍峰/12月(66-68)
關懷倫理學:德育課堂核心素養(yǎng)達成的路徑探析
魯明/12月(69-72)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英語大單元教學探究
張金蘭 洪小鈞/12月(73-77)
教師與發(fā)展
“雙減”視域下中小學教師的現實境遇和應對策略
付衛(wèi)東 韋酒/1月(76-80)
中小學教師的閱讀敘事研究 張清 薛正斌/1月(81-85)
研教融合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路徑研究
周旭松 陳一凱/1月(86-89)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困境與精準施策
郭德俠 崔艷 陳薄/2月(72-77)
多維轉型:縣區(qū)教研綜合改革的路徑與策略 何文明/2月(78-81)
教研轉型:以新教研姿態(tài)構建高中新課程環(huán)境
紀宏濤/2月(82-84)
“雙線遞進式”模式在教師職后培養(yǎng)中的運用分析
莊本軍/2月(85-88)
案例教研助推班主任研修范式的變革
李秀萍 趙福江/3月(80-84)
基于名師鄉(xiāng)村工作室的教師培養(yǎng)方式的實踐探索
周仁富 王維勇/3月(85-88)
中小學教師勞動教育素養(yǎng)提升策略探究
王堂根 朱讀君/3月(89-91)
基于教學專業(yè)化構建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模型 孫燕/3月(92-96)
普通高中教研轉型發(fā)展的路徑探析
—以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為例 王文婧/4月(75-78)
基于教學的中小學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構建
陳泳梅 薛正斌/4月(79-81)
中小學骨干教師“眾籌工作坊”研修模式的建構與應用
—以北京市海淀區(qū)骨干教師研修為例 趙杰志/5月(90-94)
課堂數字化轉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彭斌/5月(95-98)
科學評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精準規(guī)劃”模式
吳晴晴 宋江偉/5月(99-101)
中小學教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提升策略
達思潮/6月(85-88)
校本視域下提升中小學教師課程領導力的實踐路徑
何志平/6月(89-91)
高中數學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諸葛文華/6月(92-94)
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的三個轉向 張慧/7月(84-86)
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鄉(xiāng)村教師的文化使命及培養(yǎng)機制研究
王成龍 高政 高建華/7月(87-90)
基于CFG模式的區(qū)域教研實踐探究
—以北京市海淀區(qū)青龍橋學區(qū)為例 王俊英/7月(91-93)
教師主動成長型教研行為系統(tǒng)的探索與實踐
陳洪義 陳燕/8月(77-81)
學科育人視角下中小學數學教師教育教學信念的重塑
蔣建華/8月(82-84)
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研究與寫作的價值、困境與路徑
—兼談教育研究與寫作對教師發(fā)展的意義
李美玲 王清平 程鳳英/8月(85-88)
區(qū)域教師研修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實踐
—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為例 李百艷/9月(78-82)
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應然之理與實然之路 楊修平/9月(83-86)
以校本研修促進骨干教師研究能力提升 張豐勝/9月(87-89)
教師專業(yè)成長激勵機制的校本實踐 李文送/10月(80-83)
凝練教學主張:名師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實踐 高建成/10月(84-86)
以課例研究引領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 張敏/10月(87-89)
以學區(qū)教師發(fā)展共同體促進區(qū)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基于北京市海淀區(qū)上地學區(qū)的實踐 林子敬/11月(76-80)
教育家精神的價值向度、實踐維度與精神高度
殷利/11月(81-84)
“雙減”背景下教師的身份認同、角色重構與深度流動
金少良/11月(85-89)
以高質量教師教育助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以高質量教師教育助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龐麗娟/12月(78-79)
關于中小學教師與教研員貫通培養(yǎng)使用的思考
孟暉/12月(80-82)
構建“1+5+N”區(qū)域教師發(fā)展支持體系 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fā)展 舒悅/12月(83-85)
以“一體化聯合教研”助推擴優(yōu)提質 羅濱/12月(86-88)
學前教育
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查結果及改善對策的分析
黃珊 吳迪/1月(90-93)
幼兒參與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現實困境及其改進路徑
—基于“兒童本位”視角 白菁如 馬娥/1月(94-97)
新時代幼兒園師德建設的著力點和有效路徑探析
郭美娟/2月(89-92)
建構游戲中教師介入的有效審視:現實偏離與理性回歸
糟冥葉 白菁如 李霞霞/2月(93-96)
幼兒園區(qū)域游戲中幼兒自主性體驗缺失的反思及策略微探
吳霞/3月(97-100)
基于繪本的生活化主題活動探究 房麗娜/3月(101-103)
兒童經驗視角下幼兒園主題活動預設與生成的交融
鄭鴛霄/4月(82-85)
基于兒童本位的幼兒合作行為培養(yǎng)研究 黃子熠/4月(86-88)
高質量學前教育師資培養(yǎng)機制構建
—以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為例
葉湛霞 高慎英 周峰/5月(102-105)
基于核心經驗的小班幼兒兒歌教學策略
—以兒歌《水果寶寶去旅行》教學為例 徐芳/5月(106-108)
依托生活操作區(qū)培養(yǎng)大班幼兒勞動態(tài)度的實踐探索
林芬婷/6月(95-98)
自然材料在鄉(xiāng)村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的應用研究
鄒艷萍/6月(99-101)
音樂本位的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管窺
—以中班音樂游戲教學《小偵探尋羊記》為例
丁星 趙志毅/7月(94-97)
不插電編程在幼兒園語言學習活動中的應用
沈兆婷 胡來林/7月(98-100)
兒童視角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qū)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海梅 朱虹/8月(89-93)
追蹤式“觀”,習題式“研”
—基于中班幼兒減速帶材料選擇探究游戲的教師研修
朱偉芬/8月(94-98)
基于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實踐探究
陳巧娟/8月(99-101)
基于繪本的幼兒園STEAM教育模式實踐與探索
麥杰峰/9月(90-94)
幼兒園教師在線學習現狀調研與改進建議
姚貴平 羅佩珍 唐坤/9月(95-99)
主題性區(qū)域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以中班“花”主題活動為例 陳錦/10月(90-93)
“支架式教學”指導下大班數學活動師幼互動的實踐研究
宋金婷/10月(94-97)
從身體出發(fā),為勇敢而“教” 鄒紅英 /11月(90-93)
幼兒挑戰(zhàn)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以定向游戲為例 朱海燕/11月(94-97)
幼兒園角色游戲有效開展的策略研究
—以中班角色游戲“野趣集市”為例
李添麗 邵笑/11月(98-100)
透過成長檔案看見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 高美嬌/12月(89-91)
幼兒自主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師教學支持研究
莊麗娜/12月(92-95)
探索與回聲
大數據驅動區(qū)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新圖景 沈堅/1月(98-100)
小學美術教學表現性評價框架的實踐與探索
—以“汽車博覽會”一課為例 黃娜/1月(101-103)
“雙減”背景下,研修機構的專業(yè)作用如何發(fā)揮
支梅 朱世城 曾擁軍/1月(104-106)
鳳凰養(yǎng)成教育 涵養(yǎng)幸福人生 邢瑞娟/1月(107-109)
大歷史觀下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
—以“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為例 華志強/1月(110-112)
“雙減”背景下實施差異化教學的路徑探索
李言霞 李晶/2月(97-99)
基于學生發(fā)展立場的學校德育工作策略
朱紅霞 馬維林/2月(100-102)
“破冰”行動助力學生走出泥淖
—“問題學生”教育轉化的案例分享 王玉斌/2月(103-105)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深度學習模式建構 田鈺 錢晨/2月(106-108)
“外掛電梯賦能”助力教師隊伍成長
—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教師隊伍發(fā)展模式的探索
謝潔/2月(109-111)
沉靜閱讀對小學生閱讀興趣影響的干預研究及原因探索
郭琴/2月(112-115)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分析
孫振云 蔡旭靜/3月(104-106)
小學美術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路徑 馬燕 安海霞/3月(107-109)
“創(chuàng)新+實踐”打造鄉(xiāng)村科技教育新樣態(tài) 李正偉/3月(110-112)
巧設融合點,促進小學英語繪本與主教材的融合
藍韶英/3月(113-115)
學生主體價值取向的體育教學框架建構與實踐路徑
羅偉浩/4月(89-91)
小學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及利用 丁立群/4月(92-94)
基于單元的綜合化教學:實現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以“我愛我家”教學活動為例 胡軍 李卉/4月(95-97)
“以問題情境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及實踐策略
方紅梅 魏天文/4月(98-100)
以管理創(chuàng)新促進區(qū)域教師隊伍建設
—以雄安新區(qū)為例 董競遙 史殊豪/4月(101-103)
“五心”德育:小學德育主題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
孫偉良/4月(104-107)
大概念引領下的小學數學課時教學實踐 周育儉/4月(108-111)
站在單元整體教學的角度制訂課時教學目標
張苾菁/5月(109-111)
構建學校思政教育,培根鑄魂塑造新青年
戰(zhàn)農剛 張建梅/5月(112-114)
以“趣”促學,激發(fā)音樂潛能
—走進小學音樂的奧爾夫教學法實踐運用
周敏/5月(115-117)
幼兒園“民轉公”:經濟發(fā)達城市學前教育的公益回歸
—以S市為例 孟衛(wèi)青 唐婷/5月(118-120)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
陳菊芬/5月(121-123)
以“441”作業(yè)設計管理模式推進強課提質
孫希敏/6月(102-104)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數學跨學科融合教育探索
黃艷芳/6月(105-107)
高中化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探索 牛積偉/6月(108-110)
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以小學“數與代數”內容為例
毛海巖 張亞楠/6月(111-113)
建構思維導圖,探索小學英語語篇教學新路徑
朱紅艷/6月(114-117)
讀寫一體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
劉宗璞/6月(118-120)
小學人工智能編程課程分層教學探索 孫啟超/7月(101-103)
體味春之旅中的數學文化
—“不等關系與不等式”的一次鄉(xiāng)土化教學嘗試
梅俊/7月(104-106)
勞動教育中家校協同共育的實踐探究 劉思杰/7月(107-109)
小學生錯別字的成因與應對 李平/7月(110-112)
小學語文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問題驅動式”教學實踐策略
覃世柏/7月(113-116)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探究
黃婷婷/7月(117-119)
“雙減”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語作業(yè)增效的探究
王瑜/8月(102-104)
基于地域資源的學教改進:讓生命更精彩
—湘湖小學的辦學思路和實踐思考
韓偉珍/8月(105-107)
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
蘇明霞/8月(108-110)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張莉/8月(111-113)
高中政治教學如何于“體驗”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
王晴/8月(114-116)
以信息技術推進“深度·激情”課堂建設
趙軍 趙劍鋒/9月(100-102)
多元評價育人模式在學校落地實踐的探索
陳紅艷 欒學東/9月(103-105)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策略 呂思強/9月(106-108)
淺談情境教學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構建
劉靜 董成華/9月(109-111)
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氣教育功能探究
—以清明節(jié)為例 喬昱/9月(112-115)
幼小銜接課堂管理中的語言策略
吳佳芮 候雪靜 王曦影/10月(98-102)
智慧校園背景下“云+N”智慧應用實踐研究
張燕/10月(103-105)
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路徑
臧衛(wèi)國/10月(106-108)
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譚書敏/10月(109-111)
“雙減”背景下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現狀與策略探究
—基于北京市通州區(qū)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和發(fā)展現狀調研
劉敏慧/10月(112-115)
新課標視域下美術課堂“以評促學”的實踐與探索
—以“快餐美食店”一課為例
黃娜/10月(116-118)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區(qū)域探索
—以北京市豐臺區(qū)為例 楊曉輝 支梅/11月(101-103)
數據支持的初中精準教學模式與應用推進機制研究
—以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qū)實驗校為例
匡昌林/11月(104-106)
構建中學“自我和諧”立體化心育課程體系的探索
陳盈熙/11月(107-109)
優(yōu)化小學英語作業(yè)設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黨琦 王婷婷/11月(110-112)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保麗云/11月(113-115)
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探究
曲新喜/11月(116-118)
跨行政區(qū)域教育協同發(fā)展“雙融創(chuàng)生”路徑
—基于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功能區(qū)教育協同發(fā)展的實踐探索
唐維倫/12月(96-98)
“大思政”視域下高中融創(chuàng)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劉雁/12月(99-101)
綜合實踐活動與科學實驗深度融合的項目探索
—以“魔幻氣球世界”項目為例 姚菊容/12月(102-104)
評價視域下道德與法治實踐性作業(yè)設計
—以“正確認識廣告”為例
周靜 周雪蓮/12月(105-107)
高中物理“問題+活動”雙輪驅動教學實踐研究
王柏甫/12月(108-110)
聚焦核心素養(yǎng),打造“i-思維課堂”的實踐研究
汪明微/12月(111-113)
博覽與敘事
顧明遠與北師大
現代教育技術的建設和發(fā)展
—難忘的八十年友誼 顧明遠/3月(116-117)
從陽原到云岡 顧明遠/4月(112-113)
五四學制改革實驗 顧明遠/5月(124-125)
學攝影 顧明遠/8月(117-118)
兩所學校的故事 顧明遠/9月(116-117)
從云岡到陽原 顧明遠/10月(119-120)
學書法 顧明遠/11月(119-120)
博覽
基于“影子校長”經歷的美國小學校長角色解讀
金瑩/1月(113-115)
為自己而學,為學生而學:芬蘭教師的發(fā)展原動力
張婷 王菲/4月(114-117)
馬來西亞免費師范生的選拔與特點 陳奮渭/6月(121-123)
英國教師入職培訓的特征及啟示 劉霞/10月(121-124)
美國威斯康星州學前兒童社會情感學習的指導實踐
韓雨晴 馮藝璇/11月(121-124)
讀書
相信傾聽的力量
—讀《最美的姿態(tài)是傾聽》 張敏/1月(116-119)
反饋:課堂上不可或缺的“風景”
—讀《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
余昆侖/2月(116-118)
成人教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成果
—讀《教師研修2.0:理念、路徑與方法》
白曉晶/3月(118-121)
思想形成史的揭示:《從書齋走向田野:率性教育行思錄》的出版價值
劉溪/4月(118-121)
學校新范式
—評《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 王凱/7月(120-122)
為了每一個生命的主動發(fā)展
—讀《教學的模樣》 李俊蕾 張銘/8月(119-121)
看見“教學的模樣” 費嶺峰/8月(122-123)
“三分歸元”,探教學之“道” 林月鋒/8月(124-125)
敘事
孩子,你的眼中應該有什么? 韋亞芹/1月(120-122)
用愛心與勤勉,堅守鄉(xiāng)村教育初心
—曲秀紅老師口述史 孫曉紅/1月(123-127)
大先生的風采
—憶班華先生 趙志毅/2月(119-121)
不打不相識 高能英/2月(122-124)
新中國,新師范
—滕棣華老師口述史 胡艷 姜思羽/2月(125-128)
26個班長 王寶才 葉明珠 張?,?3月(122-124)
德育為本育良師
—張玉群老師口述史 李春霞/3月(125-128)
傳承百年中師精神 成就時代“大先生”
王莉 靳立靜 張廣江 等/4月(122-124)
中華文武之道在俄羅斯 武威/4月(125-128)
“摘手鏈”的故事 王琨 趙躍欽/5月(126-128)
殊途同歸,教育相隨
—畢業(yè)照的故事 李鵬/6月(124-125)
一顆糖與體育課 劉云/6月(126-128)
正確歸因,快樂成長 張榕月/7月(123-125)
改變,讓“心花”怒放 許青/7月(126-128)
轉學生“三結義” 王敏/8月(126-128)
做班主任,是享福的事業(yè)
—王麗琴老師口述史 謝德華 馬校丹/10月(125-128)
我眼中的中師教育
—張涌老師口述史 姜思羽/11月(125-128)
因愛赴滇,無悔支邊
——李里老師口述史 張璐瑤 高榮嬡藝/12月(114-118)
我與《中國教師》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中國教師》與我的教育寫作成長之旅
陳智峰/9月(118-121)
立足生活實踐,著眼長遠發(fā)展
—解讀《中國教師》創(chuàng)刊號的人性光芒
呼長波/9月(122-124)
一篇文章,一生事業(yè)
—寫在《中國教師》創(chuàng)刊20年之際 向其坤/9月(125-128)
征稿啟事
《中國教師》雜志2023年征稿啟事 本刊編輯部/1月(128)
總目錄
《中國教師》2023年總目錄 本刊編輯部/12月(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