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立
現(xiàn)代漢語使用的標點,有不少源自西方。常見標點背后,都有什么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翻翻標點們的“檔案”。
姓名:句號
曾用名:勾號
籍貫:中國出生
時間:商周
句號是中文最早出現(xiàn)的標點,在宋元明清的古書中,很容易看見它:跟今天一模一樣的小圓圈,標在句尾。
但唐宋以前,常用句號其實不是小圈,而是“〈”形折線,這一形式可以追溯到商周。古人用這個符號劃分文段,每一段稱為“一勾”,后來便寫成“一句”——“句號”、“句子”的“句”,其實是這么來的。因為“句”出于“勾”,這兩字的古音也相同,茍、枸、狗等形聲字,都以“句”為聲旁,但讀音都是“gou”。
姓名:逗號、頓號
曾用名:讀號
籍貫:中國
出生時間:秦漢
今天我們用的逗號也是本土產(chǎn)物,最早出現(xiàn)在秦漢,用來標記段落內(nèi)誦讀停頓之處,稱為“讀(dòu)”,后來寫成同音的“逗”。句號和逗號合稱“句讀(dòu)”,是中國最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標點。
古書中的早期逗號,造型其實跟今天的“頓號”一樣,起筆尖尖、頓筆圓潤。白話文產(chǎn)生后,中文的長句變多,于是又細分了句內(nèi)停頓的長短區(qū)別,把逗號細化為頓號和逗號:表示短停頓的頓號,仍是上尖下圓;表示略長停頓的逗號,則改變頓筆方向,上圓下尖。
姓名:感嘆號
籍貫:歐洲
出生時間:中世紀
古代中文的語氣,是通過一些語氣助詞來表達的,沒有用標點表示驚嘆或疑問的傳統(tǒng)。所以今天中文里的感嘆號和問號,都是純外來戶。
嘆號其實是一個單詞的變形:中世紀歐洲的書籍靠手抄傳播,抄寫者抄到激動處,會在句尾標上拉丁語io(意為“歡呼”),以表驚喜之情。后來兩個字母逐漸合寫成上下結構,變成了感嘆號“ ”和“!”。漢語和英語如今都只使用“!”,但西班牙語還有“ ”:在西語中,每個感嘆句都必須用正反兩個嘆號前后包圍,如“ 好??!”
姓名:冒號
籍貫:歐洲
出生時間:文藝復興
今天通用的冒號,與著名的文藝復興有關。和中文一樣,早期歐洲文字也會用打點的方式來標記停頓,有時把兩個圓點疊起來,表示長停頓。文藝復興后,戲劇在歐洲大流行,為方便演員閱讀劇本,“長停頓號”被拿來隔開角色名和臺詞,便成了最初的冒號。
18世紀以后,表示說話或說明的冒號終于穩(wěn)定成形,通行歐洲,又在白話文運動中被中文吸納。不過今天也仍有一些語言用它表示長停頓,比如亞美尼亞語中“:”就是句號。
姓名:問號 籍貫:歐洲
出生時間:中世紀
問號的由來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其最早是一個向右揚起的波浪線,表示疑問句尾的語調(diào)上升,后來波浪線變形成“?”;另一說源自拉丁語單詞quaestio(意為“問題”)的縮寫Qo ,后來兩個字母合寫成問號。
問號還有兩個變體“ ”和“ ”,前者被阿拉伯文這類從右往左書寫的文字使用;后者見于西班牙文,用法與感嘆號類似,如“ 好嗎?”
姓名:省略號 籍貫:中外混血出生時間:唐代
如今中文標準省略號是六個實心圓點,這是向西方標點借鑒的結果:英語省略號是三個點,近代被借入中文,可能為防止豎排時與冒號混淆,于是改成了六個點。今天在網(wǎng)絡上,人們也常常圖省事地只打半截,用三個點也能充分表達省略之意。其實,省略號也古已有之,在唐宋時期的抄本中,就有四點連寫的省略號。但當時也有用三、四個連點表示“刪除文字”的用法,“點點點”到底是意猶未盡,還是果斷清除,還得看上下句語境判斷。
姓名:引號、書名號
別名:專名號 籍貫:歐洲
出生時間:中世紀
翻閱豎排古籍,會發(fā)現(xiàn)書名、人名、地名的文字旁邊,往往劃有豎線。這些豎線就是中文原本的“專名號”,此外,古人也常用各種括號來當專名號。
而歐洲語言普遍用斜體字母表示書名、地名,并不需要專名符號。但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抄寫員,發(fā)明了一種用雙曲線表強調(diào)的符號,后被用來標注引用內(nèi)容,就成了“引號”。這種雙曲線有圓潤和折角兩種寫法,分化成了英語、漢語的引號“”和法語、俄語的引號《》。新中國的簡體漢字體系,又將俄語引號再次引入中文,當作書名號使用。
(秦鷹薦自《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