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在宋朝,有相當一部分人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
我說的“朝九晚五”,不是上午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而是上午9點吃早飯,下午5點吃晚飯。
當然,古人計時不說“9點”和“5點”,而是說“朝時”和“晡時”。相應地,古人把早飯和晚飯叫作“朝食”和“晡食”。古時,大將軍領兵打仗,喜歡撂一句狠話:“滅此朝食!”意思是:“等我們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
上午9點吃早飯是春秋戰(zhàn)國就有的傳統(tǒng),即使到了宋朝,絕大多數農民以及一部分頑固守舊的士紳仍然堅守著這一傳統(tǒng),但是不按飯點進餐的人多了起來。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京城上班的高級官員。除了假期,京城的高官每天必須趕在五更前上朝,然后等到辰時才能散朝回家。五更是凌晨3—5點,辰時是上午7—9點,從凌晨熬到上午,比上半天班還累,如果再堅持到上午9點才吃早飯,血糖低的官員大概要暈倒。所以,京官一般都是在凌晨吃早點,而且是在上朝的路上吃。
在北宋都城開封,御街南段的飯店和早點攤開業(yè)最早,攤主們凌晨2點備貨,3點開張,200步寬的御街兩旁燈火通明,油條在鍋里咕嘟咕嘟地冒著泡,燒餅在案上噼啪作響,主要就是做上朝官員的生意。有些官員起得晚了,怕耽誤上朝,買好早點翻身上馬,一手抓著燒餅、油條往嘴里送,一手抓著韁繩往前趕路,此乃汴梁一景。
趕早市做生意的商販也必須在天明以前吃早點。宋朝的早市跟早朝一樣,也是五更開始,進場賣菜、賣魚、賣糧油的商人去得晚了,攤位可能會被別人占去,所以要早吃飯、早占位。宋朝商業(yè)繁榮,早市經常持續(xù)到中午才結束,開市前要是不墊墊肚子,估計頂不住。
最后必須說明,也有一部分宋朝人很晚才吃早點。如一些市井之人,沒人管束,太陽曬屁股才起床,慢慢地梳頭、洗臉、穿衣、打扮,拾掇完了,肚子餓了,想吃早點,懶得上街,找根繩子,拴一笆斗,在笆斗里擱幾文銅錢,什么時候聽見挑著擔子賣早點的小販吆喝著從樓下經過,就打開窗戶,把笆斗順下去,讓小販往笆斗里裝胡餅……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現代的外賣平臺穿越到宋朝,那么生意一定很火。
(馬玄薦自《老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