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學 魏彩霞
學習漢語,作文是重點內容,但對藏族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究其主要原因,是藏族小學生的漢語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教師要構建高效漢語課堂,為藏族小學生打下良好的漢語基礎。
藏族學生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基本都是運用藏族語言,而漢語只是在語文課堂中運用,所以給學生漢語的輸入與輸出帶來了一定影響。為了提升藏族小學生漢語寫作能力,教師要根據當前實際,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興趣,結合藏族學生的特點,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方法與技巧,進而提升其漢語作文水平。
作為藏族學校漢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與語文學習的各項能力都有著直接聯(lián)系。因此,藏族語文教師應當從當前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分析當前學生漢語寫作能力不高的原因,進而探索有效的解決措施與手段,從整體上促進藏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在藏族學校中,大部分教師都是本地人,所以自身的漢語言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在漢語教學中,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無法有效保障教學的質量。教師對漢語的理解與認識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在日常交流過程中還是首選藏語,所以對漢語不熟悉。缺少良好的漢語學習氛圍與環(huán)境使得學生更容易遺忘學過的內容,因而學生的漢語寫作能力得不到顯著提升。
漢語對藏族小學生而言是第二門語言,所以他們學習漢語與漢族學生學習英語有一定相似之處,其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例如在漢語寫作過程中,藏族小學生的精細化閱讀以及感悟能力有待提升,而讀寫作為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不能全面感受漢語文化的精髓。在漢語寫作中,學生要將藏族語言轉化為漢語,但大部分藏族學生存在語法以及發(fā)音方面的問題,在表達的過程中將語言翻譯成了比較熟悉的母語,這種轉化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漢語有一定消極影響,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大部分藏族學生受母語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運用漢語表達觀點時存在一定困難,這一現(xiàn)象在低年級或者農牧區(qū)學生中更顯著,讓學生將口語表達轉化為書面文字形式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教師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先提升藏族小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遣詞造句、看圖說話等方式,雖然可以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使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有所提升,但真正落實到寫作上效果依然不理想。許多藏族學生有話想說但不知從何處下筆,在運用文字語言的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問題,所以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漢語教學水平,才能為藏族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眾所周知,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對比較熟悉的詞語通過畫圖的方式表達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深受藏族小學生的喜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實現(xiàn)了對學生手腦的雙重鍛煉。將喜歡的詞語通過雙手利用畫圖的方式表達出來,比直接進行看圖寫話更具吸引力,能夠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因為教師可以在這一基礎上不斷要求學生增加圖畫的內容,寫的句子也變得更加豐富,促使學生靈活運用學到的好詞好句以及修辭手法與句式等。隨后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在班級墻壁上,在積累一定數(shù)量后裝訂成冊,成為學生的小圖書。在這一教學模式下,藏族學生文字語言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才能認識更多事物,在這一基礎上,對學生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積極影響,是提升寫作能力的有效教學手段。根據當前小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分析,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喜歡學習周邊人的語言動作。比如模仿教師講課的語氣與動作,模仿動畫片內自己喜歡的人物。所以教師以此為切入點,用學生喜歡的事物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以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熱情。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阿里山的云霧》一課時,要幫助學生掌握作者是如何觀察云霧特點的,通過什么樣的語言表達阿里云霧所具有的美。在學習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觀察拉薩的云霧,與課文進行鮮明對比,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學生在下課后都趴在窗戶邊,觀察遠處山上的云霧。這時他們會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認為山頂上的積雪就像一頂帽子,山腰上的云霧更像是腰帶,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在學生的表現(xiàn)中,教師可感受到學生對山上云霧產生的濃郁學習興趣與熱情,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才想起觀察自己熟悉但平時忽視了的事物。興趣作為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其作用在教學中得到了證實。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留意周邊的事物,記錄生活的美好。
此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至關重要,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且有順序的觀察,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顯著提升,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利用教材中現(xiàn)有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文章主要描述了邊疆的小學生,反映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進而使學生不斷觀察與體驗自己的生活,掌握抒發(fā)真實情感的寫作方法。
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小學生都存在描述事情經過時前言不搭后語,或者主次不清晰的現(xiàn)象。在漢語寫作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做好基礎知識的訓練外,還應鍛煉學生正確審題的能力,掌握寫作主題,隨后秉承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全面構思,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從有所思、有所感到有所寫。因此,教師在寫作課上,應當將字、詞句、段教學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完全理解的情況下記憶,保證學生能夠正確使用語言文字表達想法,做到條理清晰、語言通順,基本不出現(xiàn)錯別字,合理運用標點符號,進而體現(xiàn)語文所具有的工具性特點,為藏族學生漢語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培養(yǎng)學生思維判斷的能力是教師的重要職責與義務,教師可結合藏族學生善于利用肢體語言以及愛表演的特點,引導他們模仿對應的故事情節(jié),隨后進行全面構思,發(fā)揮自身思維所具有的模仿性與再現(xiàn)性,促使藏族學生學習能力顯著提升,創(chuàng)作出邏輯比較嚴謹?shù)淖魑?。例如在寫描寫景色有關作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對應的要求,先說出具體事物,隨后將看到的事物落實到書面上,實現(xiàn)自由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開展對事物的聯(lián)想。藏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自身漢語表達能力有待提升,不利于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而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也不能完全脫離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合理表達想法。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文章講述了中華兒女抗日戰(zhàn)爭期間,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殺敵,光榮犧牲的故事,其中蘊藏著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之情,同時也表達了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文章的情感作為主要線索,讓學生在閱讀結束后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能夠找出文中表現(xiàn)狼牙山五壯士革命精神的文字,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民族精神,在寫相關主題作文的過程中具有明確的寫作思路,借助作文表達一定的情感。所以教師應當傳授藏族學生正確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更加優(yōu)秀的作文。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寫作技巧對作文學習的重要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運用技巧與不運用技巧文章之間存在的區(qū)別,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也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意義,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讀書,積累更多寫作素材。尤其是在文化水平較低與條件相對落后的農牧區(qū)學生,需要實現(xiàn)對圖書室教學資源的靈活運用,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加強對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奇妙世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前布置對應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勤問、勤學、勤查,養(yǎng)成良好的課后讀書習慣,并且提出自己存在的疑惑,其他人分享收獲的學習成果,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提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保證寫作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為學生的后續(xù)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藏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雖然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文章安排與修辭手法運用中會出現(xiàn)許多問題,教師應加強細節(jié)指導,實現(xiàn)對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能力的引導,使學生感知生活,掌握寫作的技巧。比如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比較優(yōu)美的句子記錄下來,反復查閱,使學生在漢語寫作中實現(xiàn)靈活運用。教師可為后續(xù)的寫作訓練做鋪墊,讓學生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或者句子的描寫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以讀促寫。
總之,教師應加強對藏族學生的漢語教學,探索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使學生的作文水平顯著提升,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