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燕 黃鯉瞻
(1 莆田市慈康醫(yī)院八區(qū),福建 莆田 351142;2 莆田市仙游縣德安醫(yī)院康復科,福建 莆田 351200)
雙相功能障礙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類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抑郁和狂躁交替,其中狂躁癥發(fā)作時,患者表現(xiàn)為自控力降低,思維異?;钴S,情緒高漲且易怒等[1-2]。過激行為是狂躁癥發(fā)作常見癥狀表現(xiàn),即語言和行為具有攻擊性,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擾亂社會正常社會秩序。社會交往能力是一種接觸外界事物和人的能力。由相關研究指出,慢性精神障礙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社交交往能力異常,已逐漸成為影響該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較為突出的問題。所以在躁狂患者中應用一種合理有效的干預指導就顯得尤為關鍵[3-4]。本研究選擇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莆田市慈康醫(yī)院八區(qū)住院躁狂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本文就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應用在住院躁狂患者中的效果展開研究及探討。
1.1 一般資料 把莆田市慈康醫(yī)院八區(qū)精神科接受治療的住院躁狂患者,時間范圍選擇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間。本研究在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下開展。
納入標準:①患者明確符合狂躁臨床表現(xiàn);②BRMS≥6分;③住院時間在6周以上者;④患者基本信息完善;⑤患者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異常行為。排除標準:①物質濫用或者依賴者;②異常情緒反應的引起腦部疾病者;③癌癥;④重要組織器官出現(xiàn)異常者;⑤認知功能異常者、精神發(fā)育遲緩者;⑥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⑦選擇其他護理措施者。
1.2 方法 將納入的住院躁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予以自我角色認同護理。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依據(jù)精神科相關護理制度對患者展開護理服務,包括進行宣教指導,普及出現(xiàn)狂躁性的原因、治療措施等;護理人員干預患者用藥,詳細告知每種藥物的用法用量,以及產(chǎn)生不良反應時的應對措施等,家屬在其中起到監(jiān)督和督患者按時服藥的作用;護理人員干預患者心理,展開針對性情緒指導,和患者交流時,采取換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和尊重患者內(nèi)心想法,借助語言藝術引導患者表述出來,并提供針對性的幫助。
觀察組: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每周展開2次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時間為0.5 h或者1 h,干預6周。參與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護理學及心理學的專業(yè)教育或經(jīng)培訓合格,患者對角色認知類型包括個人成就型角色、職業(yè)認知、業(yè)余愛好角色、家庭成員角色,具體操作如下:①個人角色認知:護理人員通過家屬交流,了解患者既往生活情況、現(xiàn)階段內(nèi)心想法,明確患者的自我角色認知類型。護理期間,可以分享既往生活趣事,回憶過往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優(yōu)異成就,提高患者對生活的希望,讓患者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感。②職業(yè)角色認知:護理人員適當通過語言藝術引導患者回憶住院之前從事的工作,在此過程中,醫(yī)院可以提供一些相關道具,模擬工作場景,并給患者創(chuàng)造職業(yè)相關的情境,利于患者身心處于工作環(huán)境中,增強自身的職業(yè)角色認知。③業(yè)余愛好角色: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興趣愛好提供護理指導,引導患者再次感受做感興趣的事的樂趣。如果患者喜好旅行,給患者提供一些旅游雜志,聊一些城市的風景、人文文化等,同時適當播放相關視頻;對于熱愛音樂者,可以播放患者喜愛的音樂類型;若是患者喜愛游戲,可與患者討論游戲內(nèi)容;對于愛好運動的患者,工作人員可以參與運動,給予患者鼓勵、肯定,得到患者認可和信任。④家庭成員角色:醫(yī)務工作人員站在患者的角度傾聽她們的心聲,共情她們的處境,給予她們慰籍和療愈,與她們共同心理成長。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激越行為變化。采取激越行為量表(cohen-mansfield agitatation inventory,CMAI)評估患者激越行為,該量表有3個維度36個評分項目,每項采取7級評分制度,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發(fā)生激越行為的狀況越嚴重。
1.3.2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社會交往能力變化。采取社會交往能力量表(social skills checklist,SSC)評估患者社會交往能力,該量表共有12個評分項目,每個項目賦值0~2分,滿分2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越嚴重,社交技能越差。
1.3.3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采取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共有4個維度,總分100分,生活質量和分數(shù)呈正相關。
1.3.4 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分為:高度滿意(護理期間,患者激越行為得到良好的控制,護理工作進展更加順利)、一般滿意(護理期間,患者激越行為控制較好,護理工作進展較順利)和不滿意(護理期間,患者激越行為依舊異常,護理工作中斷)3個版塊,總滿意度=(高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共納入住院躁狂患者120例,對照組患者60例,包括男性30例(50.00%),年齡范圍為24~60歲,平均年齡(42.03±4.49)歲;觀察組患者60例,包括男性32例(53.33%),年齡范圍25~60歲,平均年齡(42.09±4.43)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均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激越行為變化比較 對比CMAI評分,兩組干預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改善效果,顯著CMA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激越行為變化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社會交往能力比較 對比SSC評分,兩組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改善效果理想,且觀察組交談能力、建立關系能力、沖突處理能力等SSC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社會交往能力變化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對比GQOLI-74評分,兩組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理想,GQOLI-74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分)
2.5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隨著近年來生活方式不斷轉換,加之工作壓力的加劇,使得每年患上情感障礙的人數(shù)呈現(xiàn)直線上升趨勢,該病多為雙相,常伴有精神失常、狂躁等癥狀。發(fā)作時患者智商較低,容易造成人身攻擊或自身傷害[5-6]。在臨床上多采取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一旦患者再次發(fā)作則可能會使疾病更嚴重。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時代的發(fā)展及完善,自我角色認同護理開始在護理臨床上應用,具有積極護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激越行為CMAI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芍扇∽晕医巧J同護理可改善激越行為,分析原因是精神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自知力缺陷[7]。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有利于患者明確自身角色,予以針對性的自我角色認同類型,從而提高患者角色的自我認同能力,隨著患者認知能力的改善,躁狂癥狀、激越行為也得到改善[8]。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交談能力、建立關系能力、沖突處理能力等SSC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芍扇∽晕医巧J同護理可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分析原因,對患者展開該護理模式,給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減輕患者別的心理負擔,提高其社會興趣[9-10]。護理期間患者負面情緒得以改善,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逐漸恢復,可積極構建社會角色和維系社會關系。多數(shù)躁狂患者,表現(xiàn)出記憶力明顯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而通過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可得到積極改善,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改善思考、語言及溝通能力,同時強化社交能力。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對比GQOLI-74評分,兩組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顯著,GQOLI-74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知對患者采取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滿意度,在既往臨床上以常規(guī)護理模式為主,該護理模式側重于病情能否好轉,常常忽視患者內(nèi)心想法和需求,從而導致整體護理效果一般。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護理期間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該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意愿,予以合適的護理指導,強化患者的自我認同感[11-12]。雖然躁狂患者具有一定的認知功能異常,但通過護理后能夠恢復正常,強化患者認知能力,使其盡早適應角色,該護理模式利于患者主動適應角色,改善心理和生理雙重壓力,對病情好轉有著積極意義,進而使得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升,增加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住院躁狂患者予以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對激越行為具有積極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壓的閾值,提高患者適應社會的能力及生活質量,增加患者滿意度,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