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楠,陳 俊,吳廣文,2*
(1.中醫(yī)骨傷及運動康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易經·系辭》曰:“然筋,人身之經絡,骨節(jié)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lián)絡周身?!敝嗅t(yī)學認為筋遍布全身,是除去骨骼之外人體所有軟組織的統(tǒng)稱。從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廣義的筋可指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韌帶、關節(jié)囊、滑液囊、椎間盤及腱鞘等軟組織[1],狹義的筋指肌腱與韌帶[2]?!端貑枴ゐ粽摗吩唬骸白诮钪魇嵌麢C關也?!闭f明筋具有約束關節(jié)、控制其運動的功能。筋通過聯(lián)系肌肉與骨節(jié),牽拉機體使其運動,維持人體正常形態(tài),對人體運動系統(tǒng)具有重要作用,是聯(lián)絡周身活動的樞紐。
各種暴力或慢性勞損導致筋的損傷,統(tǒng)稱為筋傷。《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筋傷的概念:“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薄断墒诶韨m(xù)斷秘方》歸納了筋傷治療經驗,完善中醫(yī)筋傷理論體系?!秱茀R篡》中認為筋傷患者受寒邪侵襲時感覺拘攣緊張,受熱邪侵襲時感到松弛痿軟,肩臂損傷時抬舉無力,腿腳勞損時屈伸不便??梢娊顐陌Y狀隨病變部位不同而表現(xiàn)各異,引起筋傷的病因也相對復雜多樣。《素問》指出:“久行傷筋”;《靈樞》認為邪氣惡血在體內停留過久導致筋絡骨節(jié)損傷;《醫(yī)宗金鑒》提出由跌仆、閃挫等外因可致骨斷筋傷;《太平圣惠方》提出虛勞傷筋的說法;《黃帝內經》記載引起筋傷其中一類原因為“時令配五臟五體所合”?!稄埵厢t(yī)通·痿痹門》記載:“筋痹……風痹行痹也?!币鉃榻顐∫蚺c時令、五臟和五體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受邪氣侵擾、氣血失衡、臟腑失調等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筋傷。
五輸穴為經氣傳輸?shù)耐ǖ??!毒裴樖诽岬剑骸八橛帷?,意為:經氣已經較為充盛,由此輸注于深處的部位[3],且輸穴前靠井、滎,后鄰經、合,為溝通經氣流通的橋梁[4]。輸穴有調節(jié)全身氣機的作用。另一方面,輸穴的主治與筋傷的臨床表現(xiàn)相符合。《靈樞》曰:“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标U明時輕時重、時作時止的疾病可選取輸穴治療,符合慢性筋傷病情纏綿難愈的特點?!峨y經·六十八難》記載:“俞主體重節(jié)痛。”多指輸穴在治療肢體重著無力、關節(jié)疼痛的疾病中具有明顯效果。陰經輸穴在五行中對應土,陽經輸穴對應木,對應五臟中的脾與肝,由此可見五輸穴之輸穴及其對應的肝、脾,與筋傷病因病機密切相關。
2.1 肝在體合筋 《正體類要》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提出肢體損傷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系。狹義的筋傷屬于肢體損傷的范疇,筋作為五體之一,為肝所主。肝五行屬木,木曰曲直,與筋運動時產生的屈伸狀態(tài)相似,故筋的功能與肝有關。筋的生理功能依賴于氣的溫煦和血的濡養(yǎng),因此筋傷辨治,氣血為要??梢娊畹墓δ苜囉诟沃珰庋淖甜B(yǎng)。肝之精氣血充足得以濡養(yǎng)筋,則活動自如;若肝精衰竭則肝失所養(yǎng),肢體屈伸不利;肝氣不足可見肢體疼痛;肝血不足可見四肢麻木甚至手足震顫;熱襲肝經則出現(xiàn)角弓反張。故《素問》言:“肝氣衰則筋不能動”。
2.2 肝主疏泄,調氣柔筋 《格致余論》提出:“司疏泄者,肝也?!薄杜R證指南醫(yī)案》記載:“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痙攣?!苯畹氖湛s舒張賴于肝的疏泄作用,若肝疏泄太過或不及,導致氣機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瘀堵于經絡,則引起筋脈拘攣、不通則痛?!端貑枴吩唬骸捌甙烁螝馑?,筋不能動?!苯顐c年齡雖有一定關系,但本質原因仍在于老年人臟腑功能減弱,肝司疏泄功能不及,氣機不順則脈絡不通,導致手足拘急,行動不便。另一方面,《素問》云:“筋傷則內動肝?!苯顐∏槔p綿難愈,給患者日常行動造成不便,增添心理壓力,日久易導致肝氣郁結,不利于病情的好轉,造成惡性循環(huán)。無論是從肝病及筋還是筋病及肝均可看出肝與筋存在相互依存的緊密關系,養(yǎng)肝使肝氣條達,從而調暢全身氣機、疏通筋脈,促進人體康?。?]。柔筋先疏肝、疏肝先調氣的思想為臨床治療筋傷提供參考。
2.3 肝主藏血,濡養(yǎng)筋脈 肝血能夠濡養(yǎng)筋脈取決于肝的生理特性。一方面,《素問》中提到:“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彪S著年齡增長,肝腎不足,精髓不足化生為血,導致氣血虧虛,肝臟貯藏的血液不足,筋脈失養(yǎng),而致肢體麻木不仁。另一方面,肝具有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將貯藏血液往外輸布,血液調節(jié)障礙容易出現(xiàn)氣血不足或瘀滯,導致筋脈肌肉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林清等[6]在肝藏血主筋的理論指導下,采用養(yǎng)肝血疏筋經的方法治療眼瞼痙攣,明顯緩解抽動癥狀。駱仲愷等[7]認為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是引起消渴肢體麻木的主要原因,運用芍藥甘草湯可取得養(yǎng)血、柔肝、舒筋之功效。
3.1 脾化生氣血,充養(yǎng)筋脈 筋字早在《說文解字》中就有明確的定義:“筋,肉之力也。從月從力,所以明其義也。”即為有力量的肌肉[8],《靈樞·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比羝⑹Ы∵\,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受損,氣血津液虧虛,筋肉失養(yǎng),可出現(xiàn)肌肉萎縮,倦怠無力,約束四肢關節(jié)活動不利。筋傷的愈合程度和時間長短與脾胃功能關系密切。《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憋嬍巢皇芄?jié)制,過饑或過餓的狀態(tài)均可使脾胃受損,不利于筋傷愈合,因為陽明為氣血之海,太陰陽明虛反映氣血不足,筋失所養(yǎng)[9]。飲食有節(jié),脾氣健運,將水谷精微傳輸全身,氣血充盈則肌肉豐盈有力,利于筋傷愈合、機體恢復。
3.2 脾主運化,祛濕榮筋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和水液,將水谷精微輸送至全身轉化為人體所需的重要物質,并將剩余水液輸送至體外?!堆C論》曰:“脾為濕土?!币鉃槠偻粒菀资軡裥八?。脾氣健運,則水液代謝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脾虛運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聚而不化易成痰濕,導致筋脈痹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睗裥坝袃韧庵郑飧袧裥袄в谄?,則脾無力運化水濕,水谷精微無法溫煦肌肉,可見肌肉麻木疼痛等癥狀[10]。若因平素喜食肥甘厚膩導致脾氣虛弱,脾運化水液失司,則痰飲水濕內生,濕邪阻遏氣血流通,并流注于肌肉關節(jié)處,則出現(xiàn)關節(jié)腫脹重著的癥狀。內濕易致外濕內停,外濕又可引動內濕[11]。脾虛不健,外不可抵御濕邪,致濕邪困脾,運化水濕無力,內濕停滯導致筋脈不通。濕邪易與其他邪氣結合,寒濕邪氣侵襲體表筋肉,使其惡寒拘攣,濕熱邪氣入侵易造成肌肉關節(jié)紅腫熱痛,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指:“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币虼?,濕邪造成筋脈不舒,脾虛為根本原因。唯有脾氣健旺,才可除水濕之患,護筋脈之強健。
3.3 脾主統(tǒng)血,筋脈得暢 人體筋脈肌肉得以濡養(yǎng),賴于氣血在脈內正常循行。氣血運行不暢易造成筋脈瘀堵,或見氣血停滯,筋脈失養(yǎng)。脾主統(tǒng)血,具有統(tǒng)攝血液的作用,若因過于勞累,脾氣虛弱,則脾統(tǒng)血功能變弱,氣不攝血,營血溢于脈外而凝滯成瘀,造成局部腫脹疼痛;或脾統(tǒng)血無力,血不行而致瘀,氣血停滯筋脈痹阻而致不通則痛。由此可見,脾氣旺盛,發(fā)揮其統(tǒng)血功能,有利于筋脈氣血暢通,得以充養(yǎng)。
4.1 生理相因 筋傷的病因病機與肝、脾有關?!端貑枴毭握摗吩唬骸巴恋媚径_?!蹦镜母L在土里,向下生長疏通土壤,故木對土有暢達作用[12]。脾屬土,肝屬木,肝主疏泄,能夠調理脾胃氣機,從而輸布水谷精微于肌肉筋骨,以充盈肌肉,濡養(yǎng)筋脈。脾胃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調節(jié)人體氣機升降有序,肝與脾的配合有助于人體氣血正常運行,肌肉筋骨得以充養(yǎng)。肝主藏血的功能又依賴于脾主運化的功能?!夺t(yī)方考》曰:“夫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脾通過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灌四旁給予肝臟充足的營血來源,有利于發(fā)揮貯藏血液濡養(yǎng)筋脈的作用,符合臨床“養(yǎng)血柔肝”的治療思路。
4.2 病理相及 一方面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易致脾失健運,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功能受損,即“木不疏土”;脾失健運,也可影響肝失疏泄,導致“土壅木郁”,使氣血虧虛筋脈無所養(yǎng)。另一方面,《素問·氣厥論》曰:“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比羝馓撊?,運化失司而致血虛,或統(tǒng)攝無權而使氣血溢出脈外,均可導致肝血不足,肝無所藏。此外,肝調節(jié)血量異常也可影響脾統(tǒng)攝血液的功能,破壞血液的正常運行致使氣血瘀滯,筋脈痹阻。
不同于以往應用補益肝腎治療筋傷的治療手段,肝脾同調的治法是臨床防治筋傷疾病的新思想,因為肝虛易致脾侮,脾虛易使肝乘,肝與脾相輔相成。肝之陽氣主升主散喜條達,疏肝調暢氣機,助力脾臟氣血生化不息,得榮筋拈痛之效?!夺t(yī)宗金鑒》曰:“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备螝怵B(yǎng)筋離不開脾臟的保障。培土得以養(yǎng)木。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脾氣之運化,則肝血不足,筋不得養(yǎng)。臨床不少醫(yī)家運用肝脾同調思路治療筋傷疾病,王素梅認為固土疏木可作為小兒抽動障礙治療大法[13]。王慶來采用抑肝扶脾法治療跟腱炎,效果顯著[14]。因此,肝脾同調思想對防治筋傷疾病具有理論指導作用。如何通過肝脾同調防治筋傷,還需運用調肝注重補脾助運,健脾不忘柔肝舒筋的診療思路,把握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維,對證選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綜上所述,從肝與脾的生理特點分析筋傷的病機,認為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以及脾不統(tǒng)血均是本病的病機。再者,對于筋傷的病機并不只是單個臟腑失司,基于中醫(yī)理論體系中的整體觀念和五行學說,肝與脾相互聯(lián)系,預防肝疏泄太過有利于抑制木旺乘土導致的脾氣受損運化失常。因此,在肝脾同調的理論指導下,運用疏肝柔筋、補脾養(yǎng)血法治療筋傷的作用不可忽視,配伍補益肝脾的新組方用藥,規(guī)范筋傷的治療方案,提高其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