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理 張國光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著名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甭松?,難免會迷路,當一個人迷路后,一般有三種可能:一是尋找引路人,二是尋找同樣迷了路的人,三是尋找自己。
請根據材料,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出發(fā),比較上述三種方法,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對于這道情境任務驅動兼思辨性材料作文題,考生要過好三道審題關。
1.審材料
“迷路”在材料中為比喻義,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與探索時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從而陷入迷茫與彷徨?!叭N可能”則指明了可能走出迷途的三條路徑,考生可以比較優(yōu)劣選擇其一,也可以分析不同情境下的“三種可能”。“引路人”是先行者、引領者,能撥云見日,點醒迷路人,讓他們少走彎路,走出迷途,直達目的地?!巴瑯用月返娜恕笨梢韵嗷ト∨?,共同前行,但也可能彼此攻擊,一起墮落。選擇“自己”這條路徑則意味著求人不如求己,要找到正確的道,只有自己才最可靠?!皩ふ易约骸本褪且J識自己,堅守初心,樹立自信,戰(zhàn)勝困難,拒絕誘惑。
2.審任務
“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出發(fā)”,要求考生有“我”的意識,有自己真切的體會與思考;“比較上述三種方法,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則告訴考生,可以對三個可能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取一種方法來談看法,如:為什么迷路時需要引路人?為什么迷路時需要同樣迷路的人?為什么迷路時尋找自己最重要?
3.審要求
由“選準”“明確”可知,如果寫記敘文,考生要從成長過程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入手,寫出迷路后如何得到引路人的指點,或同樣迷路的人的陪伴幫助,或戰(zhàn)勝自己走出迷霧的過程。如果寫議論文,則應突出中心論點、分論點的邏輯安排,引例不宜過度展開,要重點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注重思辨。
參考立意:尋路,尋己;于迷路時尋找,在迷茫中突破;尋光,追光,成為光;與其依靠他人,不如尋找自己;無畏迷途,初心至上;迷途之中,攙扶前行……
習作展示一
尋得引路人,走出新天地
◎張 微
漫漫人生路,難免會迷路。每當“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有人尋找自己,孤軍奮戰(zhàn);有人尋找迷路的同伴,抱團取暖。其實,迷路時,我們如果能尋得引路人,善于問路,在引路人的帶領下突圍,走出迷途,往往能走向一番新天地。
蘇格拉底將德爾斐神殿石碑上的“認識你自己”,奉為自己的終身準則。可終其一生,我們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迷路的我們,沒有方向,喪失信心,單純地靠自己摸索就想找到出口,何其難也!有時一味地相信“自我”,反而會適得其反、“不得要領”,偏離正確方向。
在迷路時,我們可能會遇到同樣迷路的人,此時可以互訴苦難,互相安慰,共商抵達坦途的方法。正如《三國演義》中面臨絕境“不知所向”的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傳為美談。同伴的力量固然強大,但像劉關張這樣同心一志的人,很難找到。如若“道不同”卻“相謀”,攜手相伴,反而生出嫌隙,難以前行。倘若遇到“躺平”“擺爛”的人,不僅影響我們的判斷力,更會讓“迷路”的我們迷失初心,忘記“尋找”。而引路人之所以能引路,關鍵就在于他走出了一條坦途而且不會迷路。他是一座燈塔,照亮迷途中的遠航者;他是一面旗幟,引領徘徊中的前行者。要想盡快撥開迷霧,走出新天地,我們就一定要找到這樣一位引路人。
當陷入“思維閉環(huán)”時,引路人中肯的點撥往往會讓人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物理學家楊振寧,最初執(zhí)著于實驗物理,他的博士生導師泰勒教授指引他,“為何不從事自己擅長的理論物理?”一語驚醒夢中人,楊振寧在迷霧中尋得方向,走向理論物理之路,終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當我們身處絕境之時,前人積累的經驗往往會給我們啟示。在屠呦呦“尋方向”未果時,她向前人“問路”,汲取古代中醫(yī)藥學之精華化為己用,研制出了青蒿素,拯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迷路時“問路”,引路人的指引,往往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奔赴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在走投無路時,去尋找引路人,他可以是行業(yè)的前輩、某個領域的專家,也可以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抑或是啟迪心靈的一本書籍。他們有過行路的經驗,他們雖身處局外,但更能洞察世事。尋找到引路人及時撥正我們人生的方向,我們將走得又快又穩(wěn)。
迷路時,去尋找引路人問路吧!或以人為鏡,反觀自身;或以史為鑒,汲取經驗,你定能少走“人生彎路”,終得“柳暗花明”。
【湖南雅禮瀏陽市第二中學(2117)班】
◆點評
作文避開常規(guī)視角,從“尋找引路人”這一角度突圍,在與“尋找同樣迷路的人”和“尋找自己”的比較中,提出中心論點“尋得引路人,走出新天地”。開頭引述材料,簡要點出“迷路”原因,提出觀點。然后,辯證地分析“尋找自己”“尋找迷路的同伴”的不足。接著,正面闡述為什么要選擇“引路人”,在對比中突出中心,層次清晰,論證邏輯嚴密。文中以楊振寧、屠呦呦的事例論證“引路人”的作用,并指出“引路人是誰”。最后,發(fā)出呼吁,用“柳暗花明”回應開篇的“山重水復疑無路”,結構完整,語言簡明。
習作展示二
做自己的擺渡人
◎陳新宇
人生如同走迷宮,我們會遇到許多難以抉擇的交叉路,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幸運的話,我們也許會遇到指點迷津的引路人,抑或是與同樣寸步難行的迷路人結伴而行,可這些終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走出迷途,我們必須做自己的擺渡人。
尋找引路人可能是走出迷途最便捷的方法。迷茫失意的人,如同困在孤島上的囚徒,而引路人像是揚著希望之帆踏浪而來的使者。正如三朝不被重用的燭之武,遇到引路人佚之狐,被舉薦去勸退秦師。他在耄耋之年才遇到引路人,雖然他憑此一戰(zhàn),名垂青史,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尋得引路人的難度可想而知。幸遇引路人固然能少走彎路,但盲目相信引路人也有可能步入歧途。
迷路時,也有不少人會去找同樣迷路的人結伴同行,看似擺脫了孤獨,找到了依靠,實則在迷途的旋渦中共同沉淪。同路人即使能夠互相安慰、抱團取暖,可終究都困在泥潭里,人人自危,哪還有閑情拉你一把!
迷路時,無論尋找引路人還是同路人,歸根結底都是依靠他人。正所謂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竭,與其依靠他人,不如依靠自己,找回初心,找到方向,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面對屢次被貶,從黃州到惠州到儋州,處境越來越艱難,蘇軾卻在儒、道、釋中修煉自己,造福一方;面對滿目瘡痍的中國,無數(shù)青年志士奮發(fā)而起,不畏艱難,在泥濘中堅定信心,找到“德先生”和“賽先生”,為黑暗中的中國找到了一束光;面對病痛和失去雙腿的絕望,史鐵生以筆作舟,重拾信心,在迷途中擺渡自我,用生命照亮晦暗的前路,用頑強與執(zhí)著與命運抗衡……他們的突圍仿佛有神相助,可正如木心先生所言:“若有神助,其實是人的自助?!弊叱雒酝?,終究靠自己!
海明威曾言:“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鄙礁呗愤h,我們與其依靠他人的指引和幫助,不如“走”自己的路。我們應當找回初心,重拾信心,堅定決心。我們要做自己的擺渡人,雖然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
人生自有漫漫路,擺脫迷途須自渡!
【湖南雅禮瀏陽市第二中學(2117)班】
◆點評
作文扣住寫作要求“比較三種方法”,在對比中否定“尋找引路人”“尋找同路人”,提出“尋找自己”的觀點,最后總結深化中心論點,結構嚴謹,邏輯嚴密。文中運用蘇軾、史鐵生等人的事例,引用木心、海明威等名家的名言進行論證,內容充實,中心突出。結尾用“找回初心,重拾信心,堅定決心”的排比句式揭示“做自己的擺渡人”的方法,說服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