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的形成、內(nèi)容及其價值
      ——以MEGA2Ⅳ/1 為考察對象

      2024-01-02 21:52:08楊宏偉史文祺
      東南學術(shù) 2023年5期
      關(guān)鍵詞:鮑威爾基督教黑格爾

      楊宏偉 史文祺

      近年來,西方所謂的“馬克思學”在文獻學語境中討論了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新問題,經(jīng)歷了從“回到馬克思”到拋出“恩格斯問題”的話語轉(zhuǎn)向。如諾曼·萊文(Levine)和T.卡弗(Carver)等人都從文獻考證的角度闡釋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差異,甚至認為馬克思同恩格斯對立。在這一背景下,能否正確認識恩格斯自身思想的發(fā)展和轉(zhuǎn)變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第二小提琴手”的恩格斯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從這個角度而言,要回應(yīng)“恩格斯問題”所引發(fā)的爭論,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礎(chǔ)上“回到恩格斯”,而深入研究恩格斯早期思想和筆記是“回到恩格斯”的題中之義。相較于馬克思早期思想和筆記研究的“熱”,學術(shù)界對恩格斯早期思想和筆記的關(guān)注明顯不足,許多學者僅僅將之歸為“傳記材料”①如奧古斯特·科爾紐的《馬克思恩格斯傳》、格姆科夫的《恩格斯傳》、烏爾利希的《恩格斯的青年時代》等都以傳記的形式反映了恩格斯早期資料與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系,但缺乏對筆記的專門考察。而缺乏全面考察。MEGA2 第四部分第1 卷首次完整地收錄了1842 年以前恩格斯撰寫的兩組摘錄筆記,分別是愛北斐特中學學習時期留下的學習筆記和1841 年秋到1842 年秋服兵役期間的“新約圣經(jīng)批判研究”(以下統(tǒng)稱為《宗教批判筆記》)。

      一、形成過程:從虔誠主義到青年黑格爾派

      早期摘錄筆記的形成是恩格斯對社會不斷思考和研究的結(jié)果,是一個青年積累知識走出虔誠主義到青年德意志再到青年黑格爾派的“微觀縮影”。對時代問題的回應(yīng)構(gòu)成了恩格斯撰寫早期摘錄筆記的重要內(nèi)驅(qū)動力,梳理早期筆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對青年恩格斯成長發(fā)展進行全面回顧的過程。

      恩格斯出生于巴門一個充斥著封建思想和宗教虔誠主義的普魯士家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恩格斯并未“隨波逐流”,而是在其外祖父伯恩哈德·哈爾(Bernhard)的影響下對古希臘神話和古代歷史中的英雄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和敬仰之情,②參見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 卷,劉丕坤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 年版。恩格斯在其詩作《獻給我的外祖父》中就著重提到了忒修斯和阿爾古斯等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1834 年,恩格斯轉(zhuǎn)入愛北斐特中學學習。愛北斐特中學是當時普魯士最好的學校之一,與傳統(tǒng)學校相比更為進步和開放,尤其強調(diào)學生在文學、歷史、語言領(lǐng)域的學習。在那里,學生需要使用原文閱讀古希臘文學和歷史,因此恩格斯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希臘語和拉丁語的水平也得以快速提高。③參見曼·克利姆:《恩格斯文獻傳記》,中央編譯局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在愛北斐特中學,教授古代史的是高級教師克勞森(Clawson)博士,他學識淵博且思想解放,給恩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恩格斯在《伍珀河谷來信》中回憶的那樣:“克勞森博士,第三個一級教員,他無疑是全校最能干的一個,學識淵博,精通歷史和文學。他的講課非常動聽;他是惟一善于啟發(fā)學生們對詩的情感的人。”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58 頁。《歷史筆記本Ⅰ·古代歷史·公元前4000 年到公元前431 年》⑤根據(jù)筆記本的目錄和教科書的講授內(nèi)容判斷,還應(yīng)有公元前431 年到希臘國家滅亡的第二個筆記本,然而這一筆記本沒有保留下來。(以下簡稱《古代史學習筆記》)正是1835—1836 年期間恩格斯根據(jù)克勞森講授的恩斯特·施米特(Ernst Schmidt)《中學古代史概論》教材所做的學習筆記。緊接著,恩格斯在1836 年開始學習古希臘文學,這門課程由艾?;舴?Eichhoff)博士講授,主要內(nèi)容是修昔底德著作、柏拉圖散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以及歐里庇德斯的戲劇,⑥參見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p.936-937.《關(guān)于荷馬〈伊利亞特〉的預習和評述》(以下簡稱《文學學習筆記》)正是恩格斯課前預習古希臘史詩和分析這些著作時留下的學習筆記?!段膶W學習筆記》展現(xiàn)了恩格斯兩個學習重點:其一,提前預習了史詩正文,將上課所講授的內(nèi)容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寫下了對《伊利亞特》的文學評論和部分解析;其二,借助文學文獻加深對古希臘語語法和修辭的練習,提高語言水平。恩格斯高中時期學習筆記全面呈現(xiàn)了恩格斯借助書籍和資料奠定深厚歷史和語言知識的過程,同時展現(xiàn)了一個勤學善思的青年恩格斯形象??偟膩碚f,恩格斯在愛北斐特中學的學習過程為其思想發(fā)展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正如高中肄業(yè)證書中對恩格斯中學時期取得成果所作的評價:“能毫無困難地理解無論是散文作家或詩人的作品……能毫不費力地理解整體的聯(lián)系,清晰地掌握其思路,能熟練地把拉丁語課文譯成德語……在全面發(fā)展方面獲得可喜的進步?!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548、273 頁

      1838 年,恩格斯在父親的要求下來到不來梅經(jīng)商。由于中學時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已經(jī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加之對文學的喜愛和對自由精神的向往,恩格斯在詩歌創(chuàng)造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并加入了“青年德意志”組織。在致格雷培的信中,恩格斯表明了對青年德意志的認可:“除了青年德意志以外,我們很少有什么積極的作家了?!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6、142-143、224、276 頁。隨著時間的推移,恩格斯愈發(fā)渴望擺脫宗教和虔誠主義的束縛,時代觀念在其心中激起了反叛與改變的欲望。恩格斯的朋友卡爾·哈斯(Haas)與阿道夫·舒茨(Schutts)的通信表明,1839 年起恩格斯便化名奧斯瓦爾德(Oswald)為谷茲科夫(Guzkov)主編的《德意志電訊》撰稿,③KarlMarx,Friedrich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Ⅲ/1,Berlin:DeGruyterAkademieForschung,1975,p.537.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接觸了白爾尼和海涅的著作。與此同時,恩格斯開始“研究哲學和批判的神學”,并關(guān)注施特勞斯等青年黑格爾派,試圖從《耶穌傳》出發(fā)破除宗教對其思想的影響。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6、142-143、224、276 頁。1839 年11 月,恩格斯開始研究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并在給格雷培的信中表明了自己對黑格爾的看法:“施特勞斯幫助我了解了黑格爾的思想,因而這對我來說是完全可信的。何況他的(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本來就寫出了我的心里話?!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6、142-143、224、276 頁。在《不來梅通信》系列文章中,恩格斯已經(jīng)不是以啟蒙的理性主義而是以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來批判宗教。在《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一文中,恩格斯強調(diào)了青年黑格爾派的進步之處,“施特勞斯在神學領(lǐng)域,甘斯和盧格在政治領(lǐng)域,將永遠是劃時代的”。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548、273 頁直到1840 年底,恩格斯已經(jīng)完全站在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上,并堅定地支持施特勞斯對宗教的嚴肅審判,“《耶穌傳》……已經(jīng)成為把每一個非施特勞斯主義者逐出文壇的行為準則”。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6、142-143、224、276 頁。

      1841 年3 月底,恩格斯離開不來梅。在外游歷6 個月后,恩格斯決定前往柏林“去履行公民義務(wù)”并“盡可能服完兵役”。在服兵役的同時,恩格斯也作為柏林大學的旁聽生繼續(xù)進行思考與學習。根據(jù)MEGA2 編輯的考證,《宗教批判筆記》正是恩格斯服兵役期間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在此期間發(fā)生了兩件事,這成為促使恩格斯深入研究宗教問題并撰寫《宗教批判筆記》的直接原因:第一件事是1841 年謝林應(yīng)邀來到柏林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批駁。謝林試圖將理性和信仰結(jié)合為一種宗教的“天啟”,并以此來戰(zhàn)勝黑格爾建立的體系哲學。然而謝林的啟示哲學看似調(diào)停了理性和宗教的對立,實際上只是在有神論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信仰的雜多,最終變成了一種充斥著神秘主義的混亂神學。第二件事是1841 年8 月鮑威爾被開除教職。鮑威爾出版的《復類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hte der Synoptiker)引起了普魯士政府的不滿,最終以宗教觀點反動為借口開除了他在波恩大學的教職。這一行為被青年黑格爾派看作是普魯士政府對自由的侵犯,于是很快激起了他們的義憤并首先在宗教領(lǐng)域展開斗爭。

      這兩件事情促使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恩格斯作出回應(yīng),《宗教批判筆記》的寫作正是基于現(xiàn)實的需要。一方面,恩格斯雖然已經(jīng)閱讀了黑格爾的哲學著作,但并不熟悉謝林宗教哲學,缺乏批判謝林所需要的知識。①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 卷,第284 頁。這也就表現(xiàn)為恩格斯對謝林批判的第一篇文章《謝林論黑格爾》并未深入謝林啟示哲學本身進行反駁,而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反對,更談不上站在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上進行理論回擊。另一方面,由鮑威爾被開除事件引發(fā)的宗教批判運動,已然是當時青年黑格爾派斗爭的焦點。恩格斯建立起無神論并將研究興趣聚焦于此,開始了針對基督教教義的學習和研究,《宗教批判筆記》的重要內(nèi)容有三:一是摘錄了鮑威爾《復類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中宗教史及耶穌的生平和事跡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二是因鮑威爾在其著作中提及恩斯特·呂策爾伯格(E.Lützelberger)所寫的《論使徒約翰和他的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②Bruno 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hte des SynoptikerⅠ,Leipzig:Otto Wigand,1841,p.19.恩格斯很可能受到了鮑威爾這句話的啟發(fā)而閱讀并撰寫了摘錄筆記;三是恩格斯旁聽柏林大學教授費迪南·貝納里(Ferdinand Benary)關(guān)于約翰啟示錄的演講所形成的講義筆記。

      綜上所言,早期摘錄筆記并非是恩格斯“心血來潮”的偶然產(chǎn)物,而是其自身思想在家庭、社會、研究目標的驅(qū)動下運動和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正如MEGA2 編輯所指出的,恩格斯的高中學習筆記使他擺脫了伍珀塔爾地區(qū)盛行的虔誠主義思想;宗教批判摘錄筆記則證明年輕的恩格斯努力通過對宗教的批判性研究促使自己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③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26.這些摘錄筆記充分反映出恩格斯思想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向人們揭示了恩格斯是如何通過高中時期的刻苦學習奠定了深厚的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基礎(chǔ),又是如何一步步從虔誠主義的束縛中走出并成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最終與馬克思踏上了同一條路。

      二、內(nèi)容縷析:文獻結(jié)構(gòu)與核心要義

      恩格斯本人沒有對早期摘錄筆記進行系統(tǒng)的歸類整理,MEGA2Ⅳ/1 根據(jù)寫作的時間和內(nèi)容的不同將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分為兩組,并以高中時期的材料(Materialien aus der Gymnasialzeit)和新約圣經(jīng)批判研究(Studien zur Kritik neutestamentlicher Schriften)為標題編排在附錄和正文中。這樣編排很直觀地向讀者反映出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的結(jié)構(gòu)和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一)高中時期摘錄筆記的文獻結(jié)構(gòu)與主要內(nèi)容

      高中時期摘錄筆記由兩個筆記本構(gòu)成,即《古代史學習筆記》和《文學學習筆記》。兩個筆記本的內(nèi)容雖然都是以記錄上課的內(nèi)容和研讀教材為主,但寫作風格和撰寫方式截然不同。

      第一本是《古代史學習筆記》,該筆記本總共有54 頁,包含關(guān)于古代東方和古希臘直到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前夕(公元前431 年)的歷史和地理的筆記。其中包括14 張地理圖畫和插圖(包括地圖和戰(zhàn)役簡圖),筆記本扉頁的四個角上分別寫著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和英文的“歷史”一詞,第2 頁點明了筆記的主要內(nèi)容“克勞森博士先生古代史講義,弗·恩格斯記錄”,第3 頁是恩格斯將文字和地圖部分分開后為筆記編撰的章節(jié)目錄和對應(yīng)的頁碼。據(jù)MEGA2 考證,克勞森博士使用的授課教材是恩斯特·施米特所寫的《中學古代史概論》,①Ernst Schmidt,Grundri? der alten Geschichte,Barmen,1835.將恩格斯的筆記與該教材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在斷代方式和結(jié)構(gòu)上的一致性。②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918,447,449,545,478,445.由此,《古代史學習筆記》顯然是與課程平行構(gòu)建的,主要涵蓋了三部分內(nèi)容:第一,對克勞森博士授課過程中的直接筆記,其特點是速記痕跡明顯,大量運用了縮寫和省略;第二,依據(jù)教材提供的歷史材料進行細致分析及摘錄,與授課內(nèi)容相互呼應(yīng);第三,在教材之外恩格斯還作了有益的補充,尤其是古代中國、古埃及部分,這些很可能是在克勞森博士的指導和建議下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在摘錄過程中預留了頁邊距,用以在完成基本內(nèi)容之后作必要的邊注和補充,包括插圖、年份、族譜以及關(guān)于個別歷史事件的參考文獻等,這些邊注展現(xiàn)了恩格斯對材料的進一步思考。

      具體考察正文部分的內(nèi)容,恩格斯根據(jù)教材結(jié)構(gòu)將古代史劃分為亞洲史和希臘史兩部分。首先是針對亞洲史進行的27 頁摘錄。導言部分討論了人類的起源問題,即認為蒙古人、高加索人、非洲人是所有人類的起源。③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918,447,449,545,478,445.受時代條件的限制,加之教科書中盛行的黑格爾和基佐歷史觀的影響,在大多數(shù)當代歷史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關(guān)于人類起源和分類的類似概念,特別應(yīng)當注意的是恩格斯并沒有摘錄教科書及相關(guān)材料中的宗教創(chuàng)世傳說。具體而言,筆記中介紹了印度和中國這兩個最古老亞洲帝國的風土人情,頁邊上繪制了兩國的建筑物(石柱和寺廟),在對印度種姓制度的摘錄中恩格斯作了原教材之外的拓展,如他認為婆羅門本應(yīng)教化民眾,“但人民非常愚蠢,首陀羅甚至沒有能力閱讀吠陀經(jīng)”。④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918,447,449,545,478,445.隨后是對巴克特里亞、巴比倫地理和人文的摘錄,第9 頁上恩格斯將亞述(Assyrien)和米坦尼(Medien)的歷史分為兩欄,用比較的方法記述了巴比倫帝國的衰落與亞述得以趁機擺脫米坦尼的控制進而崛起的歷史過程,頁邊是聯(lián)系史料對美索不達米亞政治變化的整體分析。⑤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918,447,449,545,478,445.最后恩格斯分別摘錄了腓尼基、以色列、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和阿拉伯)、波斯和迦太基的地理,政治與神話傳說。值得一提的是,第12 頁上恩格斯對以色列地理作摘錄時,提到火山對阿拉伯灣附近會產(chǎn)生地震的影響,緊接著以括號的形式標注“所多瑪和蛾摩拉? (Sodom und Gomorrha?)”,⑥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p.457-458.明顯是聯(lián)想到《舊約》中所多瑪和蛾摩拉毀滅的神話而產(chǎn)生的疑惑,這種理性主義的“靈光一閃”正是恩格斯這一時期思想狀態(tài)的最好寫照。

      緊接著是關(guān)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之前希臘歷史共計19 頁的摘錄。恩格斯在前言和對古希臘地理狀況進行說明后,正式進入了對古希臘歷史的摘錄。恩格斯對古希臘史料和人物傳記的收集與整理十分細致,第33 頁的頁邊上他將這些史料提綱挈領(lǐng)地分為“A.神話時期:荷馬、赫西奧德、詩人、神話搜集者”和“B.歷史時期: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斯特拉波……”,⑦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918,447,449,545,478,445.并進一步區(qū)分出立法者、軍事統(tǒng)帥、政治家。恩格斯敘述了古希臘各氏族遷徙、定居并最后確立內(nèi)部社會關(guān)系的過程。以此為線索,寫明古希臘史具體可分為神話時期、歷史時期、多利亞人的遷徙時期、斯巴達史、雅典史、非本土的希臘人、波斯戰(zhàn)爭。⑧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918,447,449,545,478,445.恩格斯著重摘錄了古希臘社會內(nèi)部各氏族的交往與解體過程,尤其是以斯巴達和雅典為例描繪了早期古希臘國家和城邦形式,同時深入討論了國家的經(jīng)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第36 頁中,恩格斯對斯巴達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摘錄:“城邦的首領(lǐng)是兩位國王……由公民議會的投票來選舉元老院的主席、執(zhí)政官或是戰(zhàn)爭時期的領(lǐng)袖。”①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81,484,937,512,936,937.第39 頁中,恩格斯摘錄了土地貴族的出現(xiàn)與王權(quán)的更迭的關(guān)系,“雅典歷史初期出現(xiàn)了與貧民完全不同的掌管土地的貴族”,因此,頒布的法律“只會增加苦難,因為貴族只有更多的手段來壓迫人民”,頁邊上是恩格斯對雅典氏族組織形式作的批注,即雅典氏族組織由“4 個部落組成,部落又下轄3 個胞族,每個胞族包含30 個小氏族”。②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81,484,937,512,936,937.對雅典議會與政治制度的摘錄在該筆記中占有一定比例,說明恩格斯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相關(guān)問題較為關(guān)心并有所思考。

      最后,恩格斯在摘錄的過程中著重考察了戰(zhàn)爭史。他回顧了古巴比倫、希臘和波斯等戰(zhàn)爭,詳細地敘述了戰(zhàn)爭雙方的實力情況、各政治派系之間的斗爭以及戰(zhàn)役的過程。此外,筆記本邊頁中插入了大量地圖、族譜,起到了幫助恩格斯更好地理解史料的作用??梢哉f,中學時的恩格斯已對軍事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并嘗試形成自己處理史料的獨特手段。

      第二本是《文學學習筆記》,該筆記本共有74 頁,是恩格斯對《伊利亞特》的22 支圣歌的預習和課堂筆記。其中,課堂筆記主要包括古希臘語的釋義、詞語和短語的翻譯、詞源和構(gòu)詞法的注釋、荷馬式的句法特點以及對長難句的理解。筆記本還包括了對荷馬史詩的文學史回顧和文學評注。據(jù)MEGA2 考證,恩格斯在學習古希臘語時使用的工具書是菲利普·巴特曼(Philipp Buttmann)于1825 年出版的《百科全書》,這是一本關(guān)于荷馬史詩的專用詞典。③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p.936-937.筆記的開端是恩格斯在課堂上作的兩個札記,是對老師口授內(nèi)容的記錄,完成于正式學習《伊利亞特》之前。④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81,484,937,512,936,937.第一個札記是從文學風格的角度上對“荷馬問題”進行討論,即荷馬史詩的作者到底是誰,是民間作品集的收錄還是出自于某一位作者之手。恩格斯認為文字結(jié)構(gòu)和敘事詩的文風都指向了荷馬史詩的作者就是荷馬本人,“敘事史詩與抒情史詩完全不同”,“敘事史詩的目的在于表現(xiàn)外在事物。這種外在事物只能是自然、歷史、事件,詩人本身不會出現(xiàn)在作品中”。⑤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81,484,937,512,936,937.第二個札記是對《伊利亞特》所包含的22 支圣歌的概括性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帶有提示的作用。筆記中,恩格斯大量摘錄了希臘語生詞,這些詞匯有的是《伊利亞特》中直接出現(xiàn)的,有的則是相關(guān)詞匯。⑥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81,484,937,512,936,937.筆記的右側(cè)經(jīng)常出現(xiàn)詞組和短語的解釋性注釋,這些生詞和詞組往往跟史詩中的段落一起出現(xiàn)以幫助記憶。

      《文學學習筆記》的內(nèi)容顯示,恩格斯一方面對以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為代表的古希臘詩作中的文學和語言進行系統(tǒng)學習與思考;另一方面詳細討論了地理問題以及社會文化生活領(lǐng)域的細節(jié),筆記中關(guān)于希臘神話、宗教的內(nèi)容都證明了這一點。⑦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81,484,937,512,936,937.恩格斯以摘錄筆記的方式,借助史詩的原文全面提高了希臘語水平,就此而言,《文學學習筆記》同樣是一部語言學學習筆記。

      (二)《宗教批判筆記》的文獻結(jié)構(gòu)與主要內(nèi)容

      《宗教批判筆記》由三部分構(gòu)成,即對鮑威爾的《復類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和呂策爾伯格的《論使徒約翰和他的著作》的摘錄,以及貝納里關(guān)于約翰啟示錄演講的講義。該筆記本共26 頁,恩格斯未對筆記進行分頁編碼,這些書頁曾被伯恩施坦插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因此書頁上有鉛筆書寫的15-40。①參見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p.873-874,405-409.恩格斯對著作的摘錄較為均勻地分布于全書之中,除了對內(nèi)容的記錄,恩格斯還對原有材料進行了相應(yīng)補充,用以凸顯自己的判斷。可以說,《宗教批判筆記》的主題是顯而易見的,在這三份筆記中,對原始基督教教義的批判性研究都貫穿始終。

      其一,是對鮑威爾《復類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的摘錄筆記。自從施特勞斯拉開了宗教批判的序幕,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們就對宗教史進行了多角度解讀。與施特勞斯不同,鮑威爾認為《圣經(jīng)》的故事不是實證的存在,而是敘述了一段歷史,即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歷史。②參見Bruno 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hte des SynoptikerⅡ,Leipzig:Otto Wigand,1841,p.54.如果說基督教把人性轉(zhuǎn)移到人的外部,表現(xiàn)為神性和人性的分離,同時神所代表的普遍理性逐漸喪失了說服力,那么基督教國家就是用外化了的普遍性代替了理性主體的普遍性。因而,在該著作中,鮑威爾通過對耶穌生平和宗教史的考察來證明宗教中自我意識的異化與揚棄之路?;诖?恩格斯摘錄筆記的關(guān)注點也必然聚焦于對宗教史與精神發(fā)展的考察。

      筆記中,恩格斯摘錄了耶穌的誕生和童年、約翰的誕生等部分。第2 頁上,恩格斯提到鮑威爾在考證宗教史的過程中使用了宗教的“歷史調(diào)解(geschichtlichen Vermittlung)”③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391,391,883,402.來描述宗教的作用,即宗教具有來世的調(diào)解力量。這種調(diào)解力量在不同時期有強弱之分,在宗教的衰弱時期,調(diào)解力量只有通過一種新的教義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義也就是因此被不斷創(chuàng)造的。接著,恩格斯用著重號標注了鮑威爾對基督教所引發(fā)的混亂的解釋,“對奇妙觀點的完美解釋是:猶太教中神性和人性的對立在基督教的觀點中達到了最高的頂點”,“原罪是全體人類的,而不是個人的”。④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391,391,883,402.緊接著,恩格斯摘錄了鮑威爾追溯的耶穌受洗、現(xiàn)世的過程。在第六頁,恩格斯通過備注的方式引用了鮑威爾對舊約的總結(jié)性陳述:“舊約的宗教是在概念的歷史發(fā)展中提出的?!雹軰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391,391,883,402.該部分的最后,恩格斯摘錄了鮑威爾對基督教和猶太教歷史的看法,即耶穌的活動過程展示了精神與世俗的結(jié)合;同時,猶太精神從約翰的受洗禮為始,以耶穌的現(xiàn)世為終,正好說明了基督教是猶太精神當代發(fā)展的最后階段。⑥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391,391,883,402.

      其二,是對呂策爾伯格《論使徒約翰和他的著作》的摘錄筆記。在這部著作中,呂策爾伯格考察了使徒約翰歷史傳說的可信度以及新約中約翰著作的部分內(nèi)容,其作品的主基調(diào)是自由主義。呂策爾伯格回顧了原始基督教對約翰著作的記錄,審思了其真實性,并在該書的最后探討了“關(guān)于所謂約翰著作的起源”這一命題,其結(jié)論是使徒約翰的歷史傳說和他所謂著作的真實性都是站不住腳的。恩格斯摘錄了該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對引文的釋義和例證。另外,恩格斯憑借自身對《圣經(jīng)》的了解增加了來自新約的證據(jù)。恩格斯首先摘錄了呂策爾伯格發(fā)現(xiàn)的約翰傳說中的矛盾之處。通過對同時代人的通信的考證,呂策爾伯格認為約翰根本沒有出現(xiàn)在小亞細亞,約翰的很多經(jīng)歷是無據(jù)可考的,甚至在福音派的論述中都出現(xiàn)了自相矛盾的說法。⑦參見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p.873-874,405-409.第3 頁中,恩格斯提到福音派對約翰傳說張冠李戴的目的是將柏拉圖式的邏各斯學說轉(zhuǎn)移到基督身上,通過啟示錄將古希臘哲學和教義聯(lián)系在一起。福音派希望強調(diào)基督教的合法性和科學性,因此將蘇格拉底和赫拉克利特等古希臘哲學家都與基督教建立了聯(lián)系。摘錄的最后,恩格斯通過對新約內(nèi)容的考察,發(fā)現(xiàn)約翰傳奇和著作的虛構(gòu)是原始基督教企圖對古希臘哲學思想進行吸收的結(jié)果,即其最終試圖表明“邏各斯是上帝之光”。①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14,26.

      其三,是貝納里關(guān)于約翰啟示錄演講的講義。據(jù)MEGA2 考證,恩格斯記錄的第一部分已經(jīng)遺失了,而在前幾次的演講中貝納里很可能已經(jīng)將新約經(jīng)文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整體地勾勒出來了。恩格斯記錄得比較潦草,內(nèi)容也比較分散,可以看出是在演講過程中快速寫下的。筆記的第一頁,憑借對歷史故事、語言風格、思維形式的還原,貝納里對約翰啟示錄的年代、作者真實性和歷史性問題進行了說明,這些討論揭示了啟示錄與圣經(jīng)新約的關(guān)系,反映出原始基督教教義的發(fā)展過程。從第4 頁的下半部分開始,演講集中于對啟示錄詞句的解讀。從講義中可以看出,這種解讀不同于傳統(tǒng)宗教的布道模式,著重甄別啟示錄與現(xiàn)實矛盾的地方,將教義置于現(xiàn)實歷史中加以考察。②參見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p.421-422.

      三、價值意蘊:文本演進與思想嬗變

      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既是研究青年恩格斯思想變化不容忽略的重要文獻,也是破解“恩格斯問題”的鎖匙。MEGA2 編輯認為恩格斯的早期摘錄筆記僅僅是對外來思想的“吸收”,③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14,26.這樣的評價不僅失之偏頗,且會掩蓋早期摘錄筆記的獨特研究價值。一方面,MEGA2編輯沒有看到早期摘錄筆記創(chuàng)作的具體動機,只將其看作是恩格斯對知識的被動學習。通過前文對文本形成過程的分析,這一觀點顯然無法令人信服;另一方面,早期摘錄筆記雖然以摘錄為主,但這些筆記絕不是材料的簡單“堆砌”,在深入考察其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后可以清晰了解到摘錄筆記獨特的文獻價值及其反映出的恩格斯思想發(fā)展歷程。

      (一)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獨特的文獻價值

      恩格斯的文章向來以材料豐富、文筆流暢、思維縝密著稱,這與他高中時期打下的基礎(chǔ)不無關(guān)系。高中時期的摘錄筆記充分反映出恩格斯的歷史學、文學和語言學天分,他能透過繁雜的史料發(fā)現(xiàn)歷史背后隱藏的真相。系統(tǒng)考察其高中時期的摘錄筆記,可以從三個維度總結(jié)該筆記的獨特價值。

      從宏觀維度看,早期摘錄筆記彰顯了恩格斯處理史料的方法。在《古代史學習筆記》中,恩格斯對古代政治形式較為重視,著重考察了地理位置、民族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狀況、氏族組織等內(nèi)容。恩格斯對歷史的考察不局限于對歷史事件的簡單復述,而是從不同側(cè)面進行解剖,多方位、多角度地引申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處理史料的方法貫穿了恩格斯的一生,如在1870 年創(chuàng)作的《愛爾蘭史》及其手稿中,恩格斯也是從愛爾蘭的地理情況談起,分析了愛爾蘭民族組成與氏族結(jié)構(gòu),進而全方位地解剖了愛爾蘭的歷史發(fā)展及對英國的影響;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523 頁。在1882 年的《馬爾克》一文中,恩格斯同樣從土地與民族發(fā)展的角度對馬爾克制度進行分析,得出德國農(nóng)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523 頁即使此時恩格斯已經(jīng)能夠游刃有余地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但與《古代史學習筆記》對比,處理史料的基本方法還是極其相似的。同時,恩格斯并不限于對歷史事件的線性說明,更不停留于簡單的羅列,而是動態(tài)分析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條件與必然性,這從側(cè)面反映出恩格斯的邏輯思辨能力,尤其是對歷史哲學的認知水平。另外,筆記中恩格斯對軍事史的研究方式也頗為獨到。19 世紀50 年代,恩格斯應(yīng)馬克思之邀撰寫了一系列軍事研究的評論性文章,如《克里木戰(zhàn)爭》和《歐洲戰(zhàn)爭》等,這些文章與《古代史學習筆記》中利用插圖進行戰(zhàn)爭說明的研究方式十分相似??梢哉f,高中時期處理史料的方法對恩格斯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論基礎(chǔ)。

      從中觀維度看,早期摘錄筆記為恩格斯積累了不可或缺的研究素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希臘氏族形式作了說明:“幾個親屬胞族構(gòu)成一個部落。在阿提卡,共有四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三個胞族,每個胞族有三十個氏族?!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19、74 頁。這一觀點與《古代史學習筆記》頁邊的注釋完全一致,這說明成熟時期的恩格斯很可能利用了自己高中時期的筆記。另外,恩格斯還談到了荷馬史詩的內(nèi)容:“在荷馬的史詩中,被俘虜?shù)哪贻p婦女都成了勝利者的肉欲的犧牲品……全部《伊利亞特》都是以阿基里斯和亞加米農(nóng)二人爭奪這樣一個女奴隸的糾紛為中心的。”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19、74 頁。這些后期文本充分證明了高中時期摘錄筆記對恩格斯的重要性,其內(nèi)容不是隨意拼湊,而是十分有價值的思想結(jié)晶,為他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從微觀維度看,早期摘錄筆記顯示出恩格斯卓越的文學、語言能力。眾所周知,恩格斯有著極強的語言能力,在高中時期就已經(jīng)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等,后期能夠認識并閱讀20種語言,這與高中時期養(yǎng)成閱讀原著的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另外,與馬克思一樣,高中時期恩格斯酷愛詩歌并癡迷于古希臘和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高中肄業(yè)前,恩格斯用希臘語創(chuàng)作了一首充滿英雄豪氣的詩作——《伊托克列斯和波呂涅克斯決斗》,這首詩歌是恩格斯在《文學學習筆記》中刻苦練習希臘語的成果。這些筆記充分證明恩格斯深厚的文學、語言功底源自高中時期的勤學與善思。同時,對英雄不屈精神的敬仰,也使崇高和頑強的信念在恩格斯心中扎下了根。

      與高中時期的摘錄筆記不同,《宗教批判筆記》的指向性更強,在摘錄的同時更加突顯恩格斯的思想內(nèi)涵。恩格斯從理性主義的角度重新審視了原始基督教的教義和宗教史,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恩格斯加深了對黑格爾哲學的理解,認識到了意識的辯證法是“強有力的、永不靜止的思想推動力”。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273 頁??v向來看,《宗教批判筆記》開啟了恩格斯長達50 余年對基督教問題的思考;橫向來看,《宗教批判筆記》是恩格斯轉(zhuǎn)入青年黑格爾派并投身理論批判的代表文獻。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啟發(fā)恩格斯對原始基督教和宗教問題展開研究?!蹲诮膛泄P記》啟發(fā)恩格斯對原始基督教及基督教發(fā)展過程中的宗教問題進行思考,這一思考過程不是淺嘗輒止的,而是深刻影響了恩格斯的研究方向,并在40 年后成為其研究主題。1882 年,恩格斯在《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基督教》中指出:“關(guān)于基督教取得勝利和世界統(tǒng)治地位的原因,鮑威爾也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材料?!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5、594 頁。同時恩格斯提到:“基督教的最初形態(tài)究竟是什么樣子,讀一讀所謂約翰啟示錄,就可以有一個概念?!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5、594 頁。1883 年恩格斯撰寫的《啟示錄》一文,從側(cè)面反映出其對宗教思考一以貫之的“問題域”,即“從歷史學和語言學的角度來批判圣經(jīng),研究構(gòu)成新舊約的各種著作的年代、起源和歷史意義等問題”,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 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0 頁。這與《宗教批判筆記》的內(nèi)容一脈相承。在1894 年的《論原始基督教的歷史》一文中,恩格斯介紹了以鮑威爾和施特勞斯為代表的宗教史闡釋學,認為現(xiàn)代宗教就是基督教,而作為世界宗教的基督教只有走向消亡才能使宗教徹底被葬送。恩格斯在這篇文章中明顯利用了《宗教批判筆記》的內(nèi)容,其中對基督教史料的運用甚至對約翰啟示錄撰寫的時間、作者等考證都與摘錄筆記相一致。

      由《宗教批判筆記》開啟的對原始基督教和宗教問題的思考貫穿了恩格斯一生。雖然隨著唯物史觀的建立和新材料的不斷涌現(xiàn),恩格斯對該問題研究的視野更為開闊、方法更為科學,但這一切的源頭無疑來源于《宗教批判筆記》,正如1894 年恩格斯致考茨基的信中所言:“1841 年我讀了弗·貝納里關(guān)于《啟示錄》的講義之后,就對這個題目發(fā)生了興趣。從那時起我才明白,這是《新約全書》中最古老、最重要的部分。這篇文章的醞釀構(gòu)思已經(jīng)五十三年了,出版無須過于著急?!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265 頁。

      第二,成為恩格斯對青年黑格爾派思想進行吸收的標志性文獻。彼時,恩格斯通過對黑格爾哲學的學習與思考已經(jīng)站在了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上,雖然他已了解施特勞斯對待宗教的觀點,但對其他青年黑格爾派成員尤其是鮑威爾的思想還不夠了解。鮑威爾認為自我意識的生成和歷史過程具有同一性,自我意識不是一種可以直接把握和感受的特殊意識,而是過程的演繹,即只有對歷史的反思才能使自我意識真正生成?!蹲诮膛泄P記》的結(jié)構(gòu)明確顯示恩格斯考察了基督教的起源問題以及原始基督教發(fā)展為世界宗教的過程,并發(fā)現(xiàn)了鮑威爾宗教理論的價值。雖然此時恩格斯尚不具備利用唯物史觀考察宗教的能力,且摘錄的內(nèi)容也不是服務(wù)于歷史的考察,但不可否認的是恩格斯對鮑威爾的觀點在兩個方面進行了吸收:一方面是對原始基督教發(fā)展史的一般考察,另一方面是利用宗教史說明宗教對異化精神的發(fā)展過程。恩格斯很快吸收了鮑威爾對宗教歷史的觀點,并將其應(yīng)用于對謝林啟示哲學的批判中。

      第三,是恩格斯積極參與德國思想斗爭的范例。施特勞斯和鮑威爾的宗教批判理論矛頭直指視基督教為國教的普魯士國家,現(xiàn)實的需要激發(fā)了恩格斯的斗爭熱情。鮑威爾通過對原始基督教的歷史考證,認為基督教是宗教及其局限性的最純粹表現(xiàn),對基督教的批判就是對一切普魯士國家的批判。鮑威爾的宗教批判是“大膽、尖銳、機智、透徹”的,尤其對原始基督教的歷史考察以及宗教問題的闡釋是極其深刻的,宗教問題已經(jīng)從神的領(lǐng)域回到人的領(lǐng)域。《宗教批判筆記》對鮑威爾等人的摘錄顯示出一定的革命性,其革命性不只體現(xiàn)在對宗教的一般反對,而是更多地觸及了對普魯士國家與現(xiàn)代基督教的反思。在摘錄筆記的后半部分,恩格斯顯然已經(jīng)意識到宗教虛構(gòu)和歪曲歷史的目的就是服務(wù)于統(tǒng)治階級,并使其更好地控制人民的思想。③參見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402.

      (二)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的思想史地位

      由于對早期摘錄筆記的忽略,恩格斯思想轉(zhuǎn)向的關(guān)鍵問題長期無法得以闡明,如恩格斯如何從虔誠主義的束縛中走出,又如何從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原則中轉(zhuǎn)向哲學共產(chǎn)主義。恩格斯思想發(fā)展的這些關(guān)鍵問題,只有通過厘清早期摘錄筆記的思想史地位并闡明其對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建構(gòu)性影響才能得到真正解決??偟膩碚f,早期摘錄筆記揭示了青年恩格斯思想轉(zhuǎn)變的細節(jié),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回應(yīng)關(guān)于恩格斯思想發(fā)展的諸多“懸案”。

      首先,恩格斯對虔誠主義的質(zhì)疑發(fā)軔于高中時期。恩格斯對虔誠主義的拒斥發(fā)生于其加入“青年德意志”之后,恩格斯在《伍珀河谷來信》中揭露了虔誠主義的偽善和反理性本質(zhì)。然而自童年開始就受到虔誠主義影響的恩格斯,為何因為不來梅的社會考察就突然排斥虔誠主義并脫離了它呢? 這顯然是難以自洽的。事實上,恩格斯對于虔誠主義的質(zhì)疑可能在高中時期就已經(jīng)悄然開始了。第一個證據(jù)在《古代史學習筆記》的開篇,恩格斯摘錄了人類起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可是如果對比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恩格斯并沒有摘錄關(guān)于上帝創(chuàng)世的相關(guān)神話,這些內(nèi)容似乎是被恩格斯刻意“忽略”了;第二個證據(jù)如前文所言,在對阿拉伯灣附近的地理情況進行說明時,恩格斯將地震與《圣經(jīng)》中所多瑪和蛾摩拉毀滅事件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種理性主義的聯(lián)想絕不是偶然發(fā)生的,讓人們看到青年恩格斯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質(zhì)疑虔誠主義的思想“火花”。另外,在高中時期的摘錄筆記中恩格斯不止一處地展現(xiàn)對古希臘英雄勇于挑戰(zhàn)、敢于斗爭精神的推崇?;诖?恩格斯很可能是在英雄精神和理性主義的雙重影響下對虔誠主義產(chǎn)生了首次質(zhì)疑,并在生活和思考中不斷加深,最終徹底與虔誠主義分道揚鑣。

      其次,恩格斯在青年黑格爾派時期存在一個“鮑威爾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觀點認為恩格斯是從施特勞斯切入青年黑格爾派,繼而轉(zhuǎn)向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并向人本主義和唯物主義靠攏。①參見霍爾斯特·烏爾利希:《恩格斯的青年時代》,馬欣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 年版?!蹲诮膛泄P記》表明恩格斯在其思想發(fā)展中隱藏了一個“鮑威爾環(huán)節(jié)”,即鮑威爾的宗教批判理論對恩格斯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正是鮑威爾對宗教史的研究幫助了恩格斯走向了費爾巴哈。具體表現(xiàn)為:其一,在《謝林和啟示》中,恩格斯認為:“費爾巴哈對基督教的批判,是對黑格爾創(chuàng)立的關(guān)于宗教的思辨學說的必要補充?!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391、535、446 頁。恩格斯明確指出費爾巴哈是對宗教思辨學說進行補充,而當時對基督教進行批判性研究的人明顯是指施特勞斯和鮑威爾,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正是對該論題的延續(xù),且站在了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其二,恩格斯利用鮑威爾關(guān)于基督教發(fā)展的觀點來考察現(xiàn)代普魯士的國家宗教。在《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一文中,恩格斯表達了威廉四世所建立的現(xiàn)代宗教國家就是基督教國家,他指出:“當基督教想自命是科學時,它的形式就是神學。神學的實質(zhì),特別在當代,就是調(diào)和和掩蓋絕對的對立?!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391、535、446 頁。這與《宗教批判筆記》中摘錄的觀點極其相似。其三,促使恩格斯關(guān)注政治運動。鮑威爾在宗教批判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極強的革命性,他認為國家體制是基督教最后的“避風港”,只有對國家進行全面的改造,宗教才能被徹底鏟除。恩格斯在《宗教批判筆記》中同樣對此作了吸收,在筆記的結(jié)尾處恩格斯摘錄了基督教與國家的關(guān)系。1842年7 月,在《評亞歷山大·榮克的〈德國現(xiàn)代文學講義〉》一文中,恩格斯提到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就是施特勞斯、費爾巴哈和鮑威爾三人,并得出“基督教已岌岌可危,政治運動遍及一切方面”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391、535、446 頁。的結(jié)論。

      最后,恩格斯借助宗教批判向唯物史觀邁進了一步。在《時代的倒退征兆》中,恩格斯將歷史比作一根螺線:“我寧愿把歷史比作信手畫成的螺線,它的彎曲絕不是很精確的?!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07 頁。這種歷史觀有著極強的黑格爾哲學色彩,恩格斯一直嘗試將白爾尼和黑格爾聯(lián)系在一起,使黑格爾哲學更具革命性,進而明確普魯士國家的未來發(fā)展。隨著《宗教批判筆記》的完成,通過對宗教史的辯證分析,恩格斯在歷史觀上有了新的認識。這種論證歷史的方式雖然仍是一種唯心史觀,但無疑為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觀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和思想可能。在恩格斯的視野轉(zhuǎn)向無產(chǎn)階級和政治經(jīng)濟學之后,唯物史觀才最終形成。值得關(guān)注的是,如前文所提及的伯恩斯坦誤認為恩格斯的《宗教批判筆記》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的組成部分,因而將其編頁15—40 放入其中,這雖然只是一個誤讀,但也從側(cè)面表明此時恩格斯對鮑威爾宗教批判的摘錄和分析與成熟時期有頗多相似之處。

      結(jié)語

      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完整反映了青年恩格斯從虔誠主義走向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過程,補齊了恩格斯轉(zhuǎn)向唯物史觀和共產(chǎn)主義前夜的文獻細節(jié),也展現(xiàn)出恩格斯獨特的寫作風格和研究旨趣。同時,站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上考察恩格斯早期摘錄筆記可以發(fā)現(xiàn),恩格斯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從精神發(fā)展的角度審思基督教起源與發(fā)展以及當代困境等問題。

      客觀來看,恩格斯對問題的思考重點與邏輯進路確實與馬克思存在差異,如恩格斯對宗教問題進行思考時,更多地對基督教的形成時間、教義的作者等方面表現(xiàn)出興趣,而缺少對宗教精神的抽象分析。雖然此時恩格斯很可能只是處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階段,但與同一時期馬克思關(guān)于宗教的摘錄筆記《波恩筆記》②參見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Band Ⅳ/1,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1976,p.293.相對比,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二人思考角度的差異性,這種“有差異的同一”極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導致了西方馬克思學發(fā)現(xiàn)的“恩格斯問題”。誠然,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連體嬰兒”,我們在分析馬克思與恩格斯關(guān)系、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貢獻等問題時,既要聚焦于文獻學對恩格斯個人思想的深入剖析,又應(yīng)在整體性的基礎(chǔ)上全面考察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

      猜你喜歡
      鮑威爾基督教黑格爾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只畫圣誕老人的人
      只畫圣誕老人的人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基督教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渝中区| 高雄县| 贵溪市| 德州市| 遵义市| 来凤县| 大连市| 新余市| 江川县| 宣威市| 邻水| 华蓥市| 大兴区| 长白| 周至县| 琼海市| 漳浦县| 桐乡市| 右玉县| 江北区| 鄂伦春自治旗| 东丰县| 萨迦县| 兰溪市| 屏边| 安仁县| 宜丰县| 内黄县| 阿克| 福建省| 连州市| 荃湾区| 分宜县| 滕州市| 北川| 阿鲁科尔沁旗| 托里县| 新丰县| 郓城县| 四子王旗|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