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強
摘 要 群文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契合了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要求,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提升他們的閱讀實力。以古詩詞作為群文閱讀的對象,能大幅增加學生的歷史文化積累、強化學生的文化底蘊。文章將以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杜甫詩歌為例,從統(tǒng)整教學內容、前置學習任務、溯源作者經(jīng)歷和深研語言要素等維度,對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展開分析,由此構成一個探究式的群文閱讀系統(tǒng),以期擴充學生的閱讀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 群文閱讀? 杜甫詩歌
古詩詞群文閱讀指的是以古詩詞為主要對象,并對其進行分類、整合和建構的一種綜合性閱讀模式。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同古詩詞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并能自覺地開啟聯(lián)讀活動,從而挖掘古詩詞中獨特的審美和文化意蘊。鑒于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重要性,教師要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指導,幫助學生尋找不同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
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歌作品廣為流傳,成為后世閱讀和學習的典范,部分作品還分別在小、初、高各個學段的語文教材之中。單從初中語文教材來看,杜甫的詩歌作品并未集中地分布在某一個單元或某一冊教材之中,而是分散在各冊教材和各個單元之中,這樣的分布方式自然不利于學生展開綜合性、系統(tǒng)化的學習。為此,文章將以杜甫的詩歌為例,從群文閱讀的視角切入,對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杜甫詩歌進行整合,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閱讀支架,引導他們全面梳理杜甫詩歌的內容、理解其情感內涵。
一、統(tǒng)整教學內容,設定閱讀目標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多篇杜甫的詩歌,如《望岳》《春望》《江南逢李龜年》等,這些古詩詞分散在教材中的不同冊序或單元中,它們或是教讀課文、或是課外古詩詞誦讀資源。在實施群文閱讀指導時,教師要統(tǒng)整教學內容,將分散在教材各個板塊中的古詩詞資源整合起來,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組合,并在揣摩編者意圖、明確教學重難點的前提下,設定古詩詞群文閱讀目標。[1]
杜甫的詩歌縱貫于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七年級到九年級,它們既有教讀課文,也有課外古詩詞誦讀。其中,《望岳》《石壕吏》《春望》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屬于教讀課文,《江南逢李龜年》《月夜憶舍弟》屬于課外古詩詞誦讀。在做好統(tǒng)整和歸納工作后,教師逐一分析每一首詩歌的主要內容、特點,并著手設定群文閱讀的目標。
【目標一】了解古體詩的文體特征,明確它們在用詞、用韻等方面的特點,并能感知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整體風格。
【目標二】欣賞古詩詞中的語言要素,了解杜甫詩歌中的社會現(xiàn)實,體會到杜甫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
【目標三】全面溯源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背景,能夠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評析和鑒賞古詩詞作品,并跟隨著詩人的視線,感悟盛唐轉衰時期的社會境況,進而明確詩歌創(chuàng)作與社會背景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初中語文教材的統(tǒng)整和歸納,教師將杜甫詩歌分為教讀課文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兩個部分,并在此基礎上設定三個群文閱讀的目標。其中,“目標一”指向了語言、審美兩項核心素養(yǎng),意在讓學生在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中體會中華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精妙,全方位地挖掘古詩詞中的審美要素;“目標二”指向了語言、審美和文化三項核心素養(yǎng),意在讓學生以語言為切入點,解讀古詩詞中蘊含的沉重社會現(xiàn)實和杜甫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目標三”指向了文化理解這一項核心素養(yǎng),意在讓學生全面了解杜甫的人生歷程,促使他們在溯源歷史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古詩詞中的情感和文化內涵。
基于對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教學內容的梳理和整合,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了一個群文閱讀體系,在這一體系的支持下,學生獲得了群文閱讀的資源、明確了群文閱讀的基本方向,同時也理清了群文閱讀的主要方法。由此,以杜甫詩歌為主要內容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便正式啟動。[2]
二、前置學習任務,把握文本內容
與單篇文本的閱讀教學相比,群文閱讀的內容多、覆蓋面廣,學生很難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內,深入地解讀群文內容。所以,在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搭建文本閱讀支架,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前階段的時間,前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提前把握文本的內容,為課堂閱讀和解析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在課前階段設置學習任務,可以將任務劃分為兩個層級,分別為基礎層和能力層。比如,杜甫的詩歌中以“望”為主線的不在少數(shù),如《望岳》《春望》《登高》等,對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群詩閱讀體系,將詩人坎坷、艱難的一生,融于詩歌之中,讓學生在整合、對比的過程中感受詩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以此產(chǎn)生震撼心靈的閱讀體驗?;谶@一目的,教師可設置兩項課前學習任務,分別為:
第一項——基礎層任務
●讀準字詞,疏通文意。通讀《望岳》《春望》等以“望”為線索的詩歌,校正每一首詩歌的讀音,并結合課文注釋,疏通詩歌的文意。
●通讀概覽,明確異同。依據(jù)每一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以及詩歌中的主要內容,從詩歌的語言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等角度,初步明確它們之間的異同。
第二項——能力層任務
●閱讀群詩,在表1中填寫恰當?shù)膬热荨?/p>
以上兩個層次的課前學習任務,分別對應了群詩中的基礎知識和不同詩歌之間的差異。借助這兩項學習任務,學生不僅可以全面把握群詩的主要內容,還能形成認知差異,繼而為后續(xù)更高階的對比閱讀、群文閱讀等活動打好基礎。
三、溯源作者經(jīng)歷,感知文本背景
在前置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為了增強群詩閱讀的深度,教師也要著手創(chuàng)設深層閱讀模式,讓學生感知和了解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知人論世是文學評論的方法之一,其理論來源于《孟子·萬章下》中的:“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強調了溯源作者經(jīng)歷的重要性,是引領學生感知文本背景的主要方法。因而,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溯源作者經(jīng)歷作為關鍵一環(huán),讓學生立足于知人論世的視域下,感知文本的背景、梳理作者的成長歷程,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與主題,并從古詩詞中尋找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思想情感和價值理念,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其喜怒哀樂。[3]
杜甫生活在由盛轉衰的唐朝,他見證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轉變,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苦難與磨礪,而這些經(jīng)歷也造就了他的文學素養(yǎng)。當前學術界,將杜甫的主要經(jīng)歷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讀書壯游時期”“困守長安時期”“流離失所時期”以及“西南漂泊時期”,這四個時期反映了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也誕生了無數(shù)流傳后世的詩詞名篇?;谝陨戏治龊徒庾x,在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溯源杜甫人生經(jīng)歷的前提下,梳理杜甫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見表2。
由表2可知,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杜甫詩歌,主要集中在“讀書壯游”“流離失所”和“西南漂泊”時期,在做好梳理和整合工作后,學生即可大致了解每一首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情感基調,這對于他們深入理解古詩詞文本的思想主旨有著重要作用。
在溯源作者經(jīng)歷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梳理了詩人杜甫的人生脈絡,將其人生經(jīng)歷劃分為四個階段,并根據(jù)他在這四個階段的主要生活狀態(tài),厘清每一個階段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思想。基于此,學生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詩人形象,也能理解古詩詞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與主題。
四、深研語言要素,梳理情感線索
眾所周知,詩歌是以語言為主要元素的藝術品,尤其是古代的詩歌作品,其語言往往十分精致和巧妙、蘊含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古詩詞閱讀中,當學生能夠深入研究和品析古詩詞的語言要素后,他們才能把握古詩詞的音韻、字義等特點,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的主觀思想,進而借助語言要素樹立古詩詞的情感線索。
因而,在古詩詞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研文本中的語言要素,圍繞語言要素探尋、梳理古詩詞的情感線索,從而層層深入地解讀古詩詞作品。而深研詩歌的語言要素,教師可從朗讀和煉字等角度入手,讓學生在“口”“心”“手”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以此體會詩歌的深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第一節(jié)押韻“ao”,其開口度從大到小,襯托出了客觀環(huán)境的惡劣,反映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絕望與無奈。以此類推,學生可從音韻學的角度,分析其他小節(jié)的語言要素,最終全面梳理詩歌的情感線索。
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對群詩的用詞和煉句方式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取每一首詩歌中的詩眼,感悟杜甫在錘詞煉句方面的造詣和功力。比如,《春望》一詩中,作者用了“恨”一字,緊跟“鳥驚心”,將鳥人格化,打造了一種情與景深度融合的審美境界,寫出了內心深處的亡國之悲、亂世之苦,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通過對這一關鍵字的解讀和分析,學生既能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能理清整首詩的情感主線。利用此種方法,學生還可對杜甫的其他詩歌進行解讀,體會杜甫在不同詩歌中寄托的愛國情懷。
總之,以落實新課標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教師設計并組織了以杜甫詩歌為例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統(tǒng)整教學內容、溯源作者經(jīng)歷和深研語言要素等舉措,設定了完善的群文閱讀教學目標,并引導學生感知和了解了古詩詞文本的背景,同時也幫助學生梳理了古詩詞中的情感主線。以此為基礎,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杜甫詩歌,其結構性、系統(tǒng)性明顯增強,各單篇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也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1]康燕玲. 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研討[J]. 教師,2022(22):12-14.
[2]羅小娟. 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研究——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 課程教學研究,2022(12):51-57.
[3]孫振坤. 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多元方案"[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22(12):36-39.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平?jīng)鍪袥艽h荔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