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雯
現(xiàn)今不少新媒體文案出自古代詩詞,比如“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常被引用的文案,源頭應是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曾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這首詞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蘇軾為友人王鞏和柔奴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的愛情所打動,因此寫下這首詞。
蘇軾在擔任湖州知州時,因所作的一篇《湖州謝上表》引發(fā)了政治動蕩,被貶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受牽連的有二十多人,大多被貶官外放,王鞏就是其一。
王鞏,字定國。因和蘇軾關(guān)系較為密切,被貶到生存環(huán)境惡劣的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境內(nèi))。被貶后,王鞏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還能否回來,奴仆和歌妓留著也無用,就都遣散了。其中有一位歌妓不愿意走,追隨王鞏一起去了賓州。
這歌妓名為宇文柔奴,原本家境不錯,是個能歌善舞、聰慧可人的好姑娘??珊镁安婚L,家道中落,她為求生存不得不做了歌妓。后幸得王鞏賞識,在王鞏家中得一方安逸。二人之間的相處也十分默契,柔奴的感激之情也逐漸上升至愛情。
她跟王鞏來到賓州,兩人無所依靠,生存環(huán)境十分艱苦但他們并沒有被這樣的環(huán)境嚇到,反而相互扶持,生活還算過得安定。王鞏好潑墨吟詩,柔奴常清唱、起舞,為他附和。
蘇軾雖被貶,但心里一直記掛著王鞏,擔心他在賓州會受苦,一直心存愧疚。幾年后,王鞏和柔奴可以北上返鄉(xiāng)了,蘇軾在一個宴會上與他們二人相見。
在宴會上,王鞏仍然意氣風發(fā),柔奴也容光煥發(fā),完全不是蘇軾想象的飽經(jīng)風霜的樣子,似乎那個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是在為他們鍍金。蘇軾對他們的遭遇仍然無法釋懷,尤其柔奴還是個弱女子。蘇軾試探地向柔奴問道,在地處嶺南的賓州過得應該很不好吧?
柔奴輕聲說道,在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簡短的一句話讓蘇軾對她肅然起敬,激發(fā)了他的靈感,當即寫下這首《定風波·南海歸曾王定國侍人寓娘》贈與他們二人。在這首詞中,前面描寫了王鞏和柔奴的感情,以及柔奴的相貌和才情,最后則是對他們二人的關(guān)心和掛懷。
這首詞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nèi)心相統(tǒng)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這也側(cè)面體現(xiàn)出作者蘇軾的情懷。蘇軾的一生并不順遂,導致他寫的很多詩詞都出自于他被貶和外放的經(jīng)歷中。但他不愿附和官場的不良風氣,面對朝廷“處罰”始終坦然以對,不卑不亢,在逆境中也保持著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