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網友被一份標注得密密麻麻的網絡地圖所震撼。將地圖放大后,博物館、古塔古寺等,每處文物古跡的坐標都清晰可見,跨越數千年的文明被直觀呈現在人們眼前。這是一位“90后”文物愛好者實地探訪、繪制的“全國文物古跡地圖”。這位年輕人對文物的喜愛并不另類,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文物古跡產生濃厚興趣,“發(fā)燒友”不斷增多。
“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蹦切┛此瞥聊徽Z、缺乏生趣的文物古跡實則記錄著歷史煙云,承載著星移斗轉,銘刻著古往今來。細細觀察,可見它們身上寫滿的故事;用心感受,耳畔似有遙遠的訴說。每一處文物古跡都是人們追古溯源的物質載體,都是一代代國人共有的財富、共通的話題。在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中,喜歡文物古跡的大多是年長者,其實不然。每個年代都有那個年代的潮流,對文物古跡的欣賞、研究、喜愛,正是一代代潮流起落沉淀下來的不變經典。它集合了人們文化認同的公約數,一旦被喚醒,就會蔚然成風。
近些年,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文博熱”不斷升溫。影視文藝作品《國家寶藏》《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火爆“出圈”,“國寶達人”頻出,故宮文創(chuàng)產品成為時尚話題,逛文博院館成“新年俗”……安靜恬淡的博物館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新寵,分散各地的文物古跡成了大家的共同話題,原因何在?歸根到底,還是文化認同感的牽引。
文化的認同,讓一代代年輕人對文物古跡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自然生發(fā)出尊重與敬畏。某短視頻平臺發(fā)布的《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00后”中愛看博物館相關視頻的群體比例相較其他年齡段更大。有平臺統(tǒng)計,關注博物館信息的人群中,18-30歲的總占比接近50%。當文物古跡越來越被“寵”,聚起越來越高的人氣,很多喜愛之外的價值和意義,如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對家國情懷的體悟,就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了。
有人擔心“文博熱”只是一陣風,由此呼吁設法“保溫”。在筆者看來,“文博熱”或許有冷熱不均的時候,但我們不能小看它的時空穿透力,一代代人的喜愛與傳承,本身就是最好的“恒溫環(huán)境”。華夏文明,燦若星辰;文物古跡,遍布神州。每一處文物古跡都是一本書,等待著一代代年輕人去親近、探訪、品讀。
時光荏苒,文物長存。一代接一代的年輕人追光而來,他們意氣風發(fā)、臉龐上揚,共通的是喜愛,凝聚的是認同,賡續(xù)的是文脈。
(摘自《光明日報》李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