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番禺區(qū)石崗小學 黎舒婷
本文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篆刻技藝,思政教育扶持,落實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目前小學階段的篆刻教學還存在諸多不足,本次教研課從前期備課到最后結課,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下面將結合本課的教學準備到教學流程以及其中的片段,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
近年來,篆刻開始走進小學的課后輔導,但總的來講,小學篆刻教學現狀不太樂觀,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團隊的缺失。學校的美術教師大多都從藝術院校畢業(yè),但是在高校篆刻并不是一門必修課,大多數的藝術生甚至未曾在校園內接觸過篆刻這門技術,包括國畫專業(yè)的學生也未正統(tǒng)、深入地了解篆刻。二是教學資源、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短缺。小學階段學生年齡的特殊性讓篆刻在高校中的教育模式不再起到作用,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得現階段學生的篆刻學習過于著重在技能,而未達到精神上的互通。篆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學生的基礎為零的時候,教師應該如何做到在課堂上既教授一定的知識科普,又能讓學生掌握簡單的刀法進行實際的操作,并在其中融合思政教育。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如果想要切實地把篆刻知識傳授給學生,相關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迫在眉睫。三是從知網等途徑搜索出的篆刻教學的相關資料都非常緊缺,尤其是在課程融合領域。從資料可以搜索到篆刻與語文教育相融合,與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相融合,但是暫未發(fā)現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相關案例。
以“篆刻基礎入門”為例,這節(jié)課的定位為入門課,旨在引起學生對篆刻的興趣,并從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艱苦樸素的品質,提高耐心和毅力。在課堂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了解篆刻的背景、藝術特色和常用技法等,筆者從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開始,提出問題:這份書法作品還缺什么?結合最直觀的作品進行展示,并從回答中得知學生日常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是否有了解,以此引出書法與篆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并進行歷史滲透,其中筆者以篆刻歷史中的“漢印”為知識點發(fā)散講解。
如何才能做到把這種極具實踐性與社會人文性的藝術傳授給小學階段的孩子?這是一大難題。從實踐中筆者認為篆刻的歷史不是一兩節(jié)課能講完的,這再次確定了系列性的篆刻校本課程的設計仍需要再科學、合理化安排。因為篆刻歷史反映了當時各朝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民思想意識,所以在講述歷史的課程中,可以把思政教育融合在內,和學生一起了解與探究根據時代的變遷,篆刻延伸出了哪些技術?為何在不同的朝代,會出現不同的名人并產生不同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在歷史傳授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提前布置任務,學生先收集相關資料,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匯報“不同時代的作品有哪些特點”,做到“研學后教”。讓學生更有參與感,更愿意動腦思考問題,這個時候結合的正是思政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通過深入學習篆刻藝術,并了解其背后發(fā)展的故事,從而對中華文化更加地喜愛。
體驗課的過程中最重要就是自己動手嘗試,課程中筆者都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微視頻進行步驟以及技法的教學:整個篆刻過程要經過多少個步驟?如何握筆?有哪些常用技法?如何沖刀?如何切刀?什么是單刀法?什么是雙刀法?
學生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學會步驟,通過微視頻初步了解技法上的區(qū)別,每看一個視頻實踐一下,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積極性,讓其更好地投入接下來的進一步嘗試中。當學生基本把握以上的步驟和技法后,筆者用最簡單的回字紋圖案進行練習,讓學生做到能在課堂上出作品,并從作品中直觀學生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亦是在培養(yǎng)學生艱苦樸素的品質,提高他們的耐心和毅力。與書法相對比,篆刻的入門及掌握比較難,首先在字體上,篆刻中常用的字體我們日常中不多見,辨認都難,更別提運用它們進行創(chuàng)作;其次,篆刻是一件耗費心力的事情,因此足夠的耐心與毅力是必需的;最后,篆刻用的道具鋒利,在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就會割到自己的手,但是學生們也都可以堅持下來,不放棄,表明學生艱苦樸素的品質得到了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