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以本色、本土、本味、祛寒為主要特征的東北地區(qū)代表性美食——“殺豬菜”,如今早已聞名遐邇,成為東北地區(qū)飲食文化中一張“鉆石級”的名片。但凡冬季來東北的八方賓朋,沒有不尋吃“殺豬菜”的,就如同進了北京一定要吃烤鴨、去了天津一定要吃“狗不理”一樣。
在東北地區(qū),農(nóng)村殺年豬是一件大事,無論哪家殺了年豬,都必定要把親朋好友請到家里來吃燉肉、血腸之類的菜肴,俗稱“殺豬菜”,這是東北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東北的“殺豬菜”其實是一種組合菜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種:一種是“白肉血腸”,另一種是“酸菜燉骨頭”。
白肉血腸
鮮美醇香、營養(yǎng)豐富的“白肉血腸”是東北“殺豬菜”中的“當(dāng)家小生”,早已成為了全國聞名的風(fēng)味名菜。“白肉”指的是東北農(nóng)家用傳統(tǒng)方法飼喂出來的小黑豬殺好后,燉熟的五花肉切成的薄肉片,因其嫩白如玉、醇香如脂,故名“白肉”?!把c”是指用新鮮豬血、豬腸灌制,煮熟后如蛇如鰻的“血筒”,切片食用。
這道殺豬菜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據(jù)文獻記載,其發(fā)展、興盛應(yīng)與滿族世世代代用豬祭祀還愿的民俗相關(guān)。滿族信奉薩滿教,每逢滿族的“大祭”“祭天典禮”時,均殺豬作為祭品上祭,白肉血腸就是儀式上的必食“犧牲”(供品)。
制作白肉時,先把五花肉(方子肉)用明火烤,烤到肉皮起泡時,再將其放入熱水中浸泡、刮洗,然后放到湯鍋中烀煮。烀肉時,肉香與調(diào)料之味融合在一起,屋里院外一片香氣,沁人心脾,勾人饞涎,余味不絕。方子肉煮好后,趁熱撈出,用“片柳子”(片刀)把方塊肉切成薄片,最后整齊地碼在盤中。白肉肉皮棕中帶黃,質(zhì)地松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顫微微、亮晶晶、油汪汪,吃上一口滿嘴流油,醇香解饞。
制作血腸時,把新鮮豬血佐以各種調(diào)料,用鮮湯拌勻后灌入洗凈的豬腸內(nèi),然后入鍋煮至嫩老適度,撈出后即成“血腸”。血腸出鍋后,解除兩端束繩,切成厚約6-9毫米的“金錢片”即可食用。血腸既可冷食,也可熱食。冷食時,給白肉、血腸片澆上蒜泥、韭菜花、辣椒油,攪拌均勻即可食用;熱食時,將其與酸菜、五花肉、粉條及各種調(diào)料一起燉煮,即成“酸菜血腸”。
在東北人的餐桌上,白肉與血腸是一道無敵組合,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而細(xì)嫩、鮮美異常,兩者紅白相間,片薄如帛,色白有光。過去有首滿族兒歌這樣唱道:“酒菜滿桌,香不過油梭;酒席滿堂,好吃不過血腸?!泵耖g也有詩贊之曰:“五花血腸俱香鮮,片片切來滿玉盤;蒜醬淋勻蔥末撒,不由食客不開顏!”
酸菜燉骨頭
東北人冬季最愛吃的家常蔬菜便是“酸菜”,歌手雪村的一句“翠花,上酸菜”,讓“酸菜燉骨頭”這道殺豬菜名聞大江南北。在東北農(nóng)家院,殺豬后,家家都要燉上一鍋香噴噴的酸菜,大盆深碗,滿滿當(dāng)當(dāng),透著東北人的豪爽、黑土地的豁達和莊戶人的實在。
潮州的酸菜是用芥菜漬的,四川的酸菜是用短腳小白菜腌的,而東北的酸菜則是用經(jīng)霜后的高棵大白菜腌漬出來的,厚實、耐煮且有筋性。在切東北酸菜時,先把菜幫一葉葉撕下來,用刀橫著片,片成數(shù)層,再碼在一起,切成火柴梗般的細(xì)絲——菜幫潔白如玉,菜葉淺黃如春韭,燉入鍋中,千滾萬煮,始終是脆而不爛!
燉酸菜絕對少不了豬骨頭,這兩樣也是最佳組合。與燉酸菜同燉的豬骨頭大致分大骨頭(腿骨、脊骨、胯骨)和排骨兩種。大骨頭講究的是縫裂不溢髓——骨頭敲裂,骨髓卻不能淌出來,用這樣的骨頭燉酸菜,會使骨頭中的全部精華都滲透到酸菜湯中,那湯喝起來也有滋有味,且十分營養(yǎng)。用排骨燉酸菜時,講究寸丁相連——將整爿排骨砍成寸長的排骨塊,切好的酸菜下鍋前要用清水洗凈,用力攥干水分,排骨下鍋前用熱水焯出血末,然后煸炒一下。再起一鍋,把肉片放入熱鍋中,熬出油后,放入蔥花等爆鍋,再分別放入酸菜和骨頭,添入老湯,用旺火燉。開鍋后,但見灶間香氣縷縷,白霧騰騰;酸菜的酸味、骨頭的香氣、老湯的芳醇,如一條神龍在縹緲的霧氣里閃展騰挪,見首不見尾,任你定力再強,也要饞涎流淌!
燉熟后,酸菜是酸中含香,熱氣騰騰;骨頭是香氣襲人,勾人饞涎;菜湯是入滋入味,暖人心脾。寒冷的夜晚,屋外雪花紛飛,室內(nèi)暖意融融,守著這樣一鍋酸菜燉骨頭,真可謂:“親朋熙攘雪紛紛,煮肉切腸香誘人;主客團團圍火坐,一鍋美味幾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