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文
盲目攀比的背后實則是一種“從眾心理”的表現(xiàn),這只會讓自己活在別人影子里,并失去自我。
前段時間和女兒閑聊,我問她:“如果班上的同學穿的衣服鞋子比你好,用的文具比你好,家里住大房子,開好汽車,你會不會羨慕?”她搖搖頭?!澳悄銜粫謰寢寷]有能力給你這些?”她又搖搖頭。我正驚嘆這小家伙的境界時,她慢悠悠地說:“是你的單位不好,這又不怪你?!蔽也唤麊∪皇?。
對她的學習,我并不寬容,哪怕她拿回來的試卷是A或優(yōu),但如果沒得滿分,我還是會嚴厲地教育她:“你們班有兩個同學全對,你要是不粗心也可以滿分了,太可惜了?!北M管我非常清楚“第十名效應”(成績中游的學生可能比第一第二名更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未來更容易取得成就)有一定的道理,事事爭第一難以讓孩子形成健康輕松的心態(tài),但依然忍不住高要求。
她在物質領域的不攀比和我在精神領域的攀比形成了鮮明對比,似乎我們的一生就是用來攀比的。關于攀比我們用心理學實驗說話,也許更有啟發(fā)。
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參與實驗的一組人隨機兩兩結合,在雙方不交流的前提下,在紙上寫下自己想得到的錢數(shù)。如果兩人的金額總數(shù)小于100,就可以分別得到自己想要的錢數(shù)。如果大于100,就要分別付出金額總數(shù)的一半。實驗結果是:幾乎沒有一組學生順利拿到錢,因為他們的錢數(shù)總和都大于100。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競爭優(yōu)勢效應”。由此得出結論:攀比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強更好。和愛美之心一樣,愛“攀比”之心一樣人皆有之。據(jù)國外心理學家分析,在兒童期間試過與人攀比的成年人占整個社會人口的83%,這份攀比心理從孩童延續(xù)到成年的人占65%。單說學校,攀比的情況比比皆是:飲食攀比、文具攀比、娛樂攀比等等。
我同事和我分享了她的經(jīng)歷:她的孩子前段時間點名要一塊名牌表,同事問孩子為什么還想要?”孩子解釋說,因為我的同學都有好表,我的表是個雜牌子,有個同學還特地走過來問她的表是什么牌子?還炫耀了自己的名牌表。同事耐心聽完,認真地和孩子說:“媽媽可以給你買表,正好作為你的生日禮物。但你要知道,你同學炫耀這塊表的行為是錯誤的,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手表只要好用結實,性價比好就可以了……今天比手表,明天就會比球鞋,后天又要比別的什么了,永無止境,這樣不但很累,也會耽誤你學習?!弊詈螅滤I了一塊價位合理的“有牌子”的手表,孩子也聽懂了道理,愉快地接受了禮物,并且約定除非用壞了,否則不再買新表,母女倆在平和的溝通中達成雙贏。
首先我們要知道,攀比的本質是比較,是一個中性詞。對待攀比,我們先有一顆平常心,不要談“攀比”色變,覺得說起攀比好像就是在觸及人性的陰暗面,其實沒那么嚴重。在諸多的“攀比”訴求之下,我們不妨彎下腰,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們還可以再反過來逆向思維想一下:如果沒有攀比,世界會怎么樣?競爭的源動力就是攀比。歷史上的名人、大國,因為知不足而進步的例子不勝枚舉??鬃釉凇墩撜Z·里仁》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攀比本身是沒問題的,用對了,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都有推動作用。攀比的對象,就是努力的目標。通過攀比,分出高低上下,看到差距不足,個人和社會才能進步。人生避免不了攀比,正確直面攀比,才能真正活出自我。
在心理學上,攀比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有正向攀比和負向攀比之分。正向攀比能起到激勵、督促人進步的作用;負向攀比卻會讓人自我消耗、自我否定,甚至三觀都會扭曲變形。我們要警惕的是負向攀比,拒絕過度的攀比。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做過一個實驗,將兩組年齡相同的孩子放置在不同環(huán)境中,其中一組孩子的環(huán)境是良性攀比,而另一組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是過度攀比。實驗結束后,身處良性攀比中的孩子學習成績,普遍要比過度攀比環(huán)境中的孩子高上30%。
印度有一句諺語:“荷花就是荷花,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較?!碑敽苫ê蜕徎ǘ己馨舻臅r候,我們應該給予接納和鼓勵,而不是做無謂的不相干的比較。每個人身上都有應該被放大的閃光點和個性,如果只盯著自己和別人的不同,用同一個標準和別人處處爭先,只會增加內(nèi)耗和資源浪費。不但會非常累,而且力氣也用錯了地方,扭曲的攀比只會讓自己活在別人影子里,并失去自我。
另一面,我們也可以推動自己或他人進入合理的正向攀比中,并將攀比心轉為進取心。一對母子的對話給我很深的啟示。兒子說:媽媽,我好開心,這次數(shù)學考了96分,有好幾個人沒及格呢!媽媽問:那有沒有100分呢?兒子說:有。媽媽說:你為什么不和100分的比,卻和不及格的人比呢?兒子陷入沉思。媽媽說:其實攀比這件事,無論比上不足還是比下有余,都會有遺憾。攀比這件事,如果比的是結果,那你就一直生活在比較里,很痛苦。如果比的是原因,就會生活在進步中,有為而自在。所以攀比也是有技巧和思路的。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你越喜歡和別人比較,就越不幸福。加利福利亞大學的一位教授讓一批實驗者做同樣的任務,通過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不幸福的人的自信心取決于和別人的比較: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受別人影響非常大,別人做得差,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還可以,如果別人做得好,他們的自信心就非常低;不幸福的人的快樂也取決于和別人的比較:他們在別人完成任務比較差時能變得更快樂,在別人做得好時,心情就變糟了。更有趣的是,不幸福的人對事情的看法也取決于和別人的比較:他們在別人做得差時,比幸福的人更喜歡這個實驗;在別人做得好時,喜歡程度一落千丈。
這說明幸福和攀比心之間存在相關性,越幸福的人,越少跟別人比較;反過來,攀比心越強的人,越不幸福??梢钥隙ǖ卣f,從所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攀比心是不會讓你對自己的選擇更滿意的。盲目攀比確實會影響幸福指數(shù),我們要自己掌握幸福,別成為攀比的奴隸。當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要比別人更幸福,幸福和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約翰·戈特曼(中)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20世紀最后25年最具有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大師之一,經(jīng)常在廣播和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中擔任嘉賓。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是他多年研究總結的育兒情緒管理訓練的案例和理論,2018年由東方出版社再版。
幾天前無意翻出女兒的數(shù)學練習冊,一筆一劃的數(shù)字寫得工整又清晰,仿佛能看到她認真書寫的小身影。記得去年,我還頻繁因為她幾個數(shù)字寫得不好而屢屢發(fā)火,不是“7”寫反了,就是“3”寫倒了。這就是時間和成長帶來的驚喜。如果真要把人生比作比賽,那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時賽跑,起跑階段跑得好壞與否,從長遠看,不那么重要。我們不要因為和別人攀比,就忘記自己原本做一件事的初心,比如我想學畫畫,那我就專注畫畫的快樂和充實,用心提升技能;我想養(yǎng)花,就把自己的花澆灌得美美的……我們往往忽視了最應該去比的是過去的自己,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強,做錯的事不再犯,跌過的跟頭不再跌,我們就已經(jīng)很棒了。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