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曼
站在海邊,總是令人心曠神怡。站在芝罘灣畔,看到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V”字形碼頭,更是令人怦然心動——碧藍的大海上,幾座顏色不同的半潛平臺穩(wěn)穩(wěn)矗立,那是中集來福士的兩大拳頭產品“藍鯨”和“GM4-D”系列。
“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來實現。我看你們有這個信心,希望你們迎難而上、再接再厲。”2018 年6 月13 日下午,看過“藍鯨”等“海上巨器”后,習近平總書記給予殷殷期許。近年來,中集來福士自主創(chuàng)新進度不斷加快:從海上油氣田到海上風電再到海上糧倉,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筆,一幅壯麗的大海洋產業(yè)新圖景正徐徐鋪開。
“藍鯨1 號”如一座海上巨塔,穩(wěn)穩(wěn)矗立在海平面之上(樊博/攝影)
藍天白云下,海風迎面,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 號”就仿佛一座微型海上孤島,甲板起伏之微小讓人難以相信是身處洶涌的波濤之上。
“藍鯨1 號”堪稱海工裝備里的“航空母艦”,重達4.2 萬噸,甲板面積是一個標準足球場的1.5 倍,從船體到鉆井架頂端高118 米,相當于37 層樓?!八{鯨2 號”在總結同系列姊妹船的基礎上,實現了項目建造工藝多個重大創(chuàng)新突破,最大工作水深3658 米,最大鉆井深度15250 米。2020 年3 月,“藍鯨2 號”在南海進行第二輪可燃冰試采,創(chuàng)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對于“藍鯨”系列的發(fā)展,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任技師楊德將如數家珍,因為他全程參與,尤其是對“藍鯨1 號”感情最深。每次看到基地里回來維修保養(yǎng)的“藍鯨1 號”,楊德將就像看到自己回家的孩子一樣。
“藍鯨1 號”每一步的發(fā)展,他都記憶猶新。“當時,做好這一項目需要克服30000PSI的管路壓力,30000PSI 是什么概念?”楊德將舉了一個例子,冬天用暖之前需要打壓,這個壓力是4.5kg,5kg 的壓力就會對人造成傷害,30000PSI 相當于466.6 倍的暖氣壓力,并需要將這30000PSI 的壓力輸送到15240 米的深海中,難度可想而知。在冬天刺骨的海風里,他記不清有多少次和同事在露天的井架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最終,定格在“210Mpa”(1Mpa=145PSI,編者注)海工界的壓力紀錄誕生了。正是有了楊德將這樣的大工匠,“藍鯨”系列在不斷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
芝罘灣畔的中集來福士船廠夜景(張立人/攝影)
中集來福士研發(fā)的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fā)電平臺(樊博/攝影)
煙臺高新區(qū)四十里灣海域,幾塊巨大的光伏板漂浮在湛藍的海面上,在太陽的照射之下,閃耀著粼粼波光。
這是中集來福士研發(fā)的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fā)電平臺,也是全國首個該領域的示范項目。該發(fā)電平臺由4 個單個浮體方陣組成,裝機總容量達400kWp,總凈甲板面積約1900 平方米,可滿足在浪高6.5 米、風速34 米/秒、4.6 米潮差的開闊性海域安全運行,于2023 年3 月交付使用。
“目前我們已安裝的光伏發(fā)電能力是600 千瓦,每年可發(fā)72 萬度電,用作海上基地平臺的生活和工作用電以及電動船用電,實現海上新能源發(fā)電和海上就地消納?!敝屑夂Q罂萍迹熍_)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細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工程師與船東在輪機控制中心溝通技術問題(張立人/攝影)
科技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優(yōu)秀的產業(yè)工人(張立人/攝影)
海上光伏因為受遮擋的面積比較小,太陽光照的時間長一些,再加上海面的一些波光的反射,相對于陸地能增加20%—30%的發(fā)電量,但同樣也不可避免地面臨海洋環(huán)境的各種挑戰(zhàn),在國內相關領域技術空白的情況下,中集來福士依托在海工領域的技術積累,研發(fā)出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fā)電平臺。
中集來福士3060 風電安裝船(效果圖)
亞洲最大的深海智能網箱經海001 號(樊博/攝影)
蔚藍大海,蘊藏著綠色低碳的無限潛能。近年來,中集集光大力開拓基于海上光伏的新型應用場景,推進海上光伏制氫、零碳海水淡化、零碳海上數據中心等示范項目,形成海上光伏發(fā)電、離網就地消納、高耗能產業(yè)低碳發(fā)展的良性閉環(huán)。
其實早在2019 年,中集來福士就已經開始布局海上風電,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風場資源開發(fā)、運輸安裝、運維服務領域取得了領先優(yōu)勢。2021 年,“3060 系列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項目在山東簽約。“3060 海上風電安裝船”是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平臺,可以滿足未來5 到10 年國內風電安裝船整體安裝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視察過的海洋牧場平臺,是中集來福士“油轉漁”初期的一項技術成果。作為當時全國首個鋼制海洋牧場平臺,可以說國內后續(xù)海洋牧場平臺幾乎都是以此為雛形研發(fā)的?,F在,相關探索也進入到更艱辛更具挑戰(zhàn)性的領域。
“漁業(yè)產業(yè)鏈中,網箱可以看作是現代化養(yǎng)殖模式的‘橋頭堡’。我們自主研發(fā)的這個網箱,投餌機相比進口的能節(jié)約成本三成左右,網衣能節(jié)約四成左右,聲吶節(jié)省五成左右,填補了我國在30 米左右水深養(yǎng)殖水域空白?!弊屩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劉富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這個“大家伙”,是中集來福士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經海系列”深水網箱。
一無現成圖紙,二無外國數據可供參考,全靠自己摸索,每一點突破都經過上百次失敗。但也正因為憋足了勁兒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在倒逼中進一步提升,憑借這些科研人員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目前中集來福士在深水網箱領域的多項技術已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試航中的“蜘蛛人”貼近海面檢測鉆桿套管設備(張立人/攝影)
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李鵬/攝影)
“經海系列”智能化網箱長寬各60 米,有效養(yǎng)殖容積7 萬立方米。網箱還搭載了5G 通信、海洋數據監(jiān)測以及水下監(jiān)控等多種系統(tǒng),可以讓魚群在類野生的環(huán)境下生長。通過自動投喂、水下監(jiān)測、水下洗網等設備,每座巨大的網箱平臺只需4 名工作人員,就可實現數十萬尾黑鲪的養(yǎng)殖。
目前,前8 座經海網箱完成投產,并在2022 年實現首次收魚,每座網箱的年產量可達1000 噸。
工人對平臺推進器入水安裝做最后的檢查(張立人/攝影)
“興旺號”披紅掛彩即將啟航駛向深洋(張立人/攝影)
雙燃料冰級滾裝船(孫凱/攝影)
“藍鯨1 號”的巨幅圖片代表山東在京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型展覽”(張立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