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脆皮先生
任何一段關系,因為邊界感缺失,都會生出無限煩惱和內耗。
1
看過一句話:“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yǎng)。”深以為然。
纏繞許多為人父母的“惡疾”,便是以愛之名,行無語之事。四川瀘州有這樣一位媽媽,女兒剛從外面回來,就看到讓自己崩潰的一幕,她的個人檔案袋,竟然被媽媽私自拆開了。女孩氣得又哭又吼,從視頻都能看出她當時的焦急無措。這個媽媽卻轉頭把視頻發(fā)到網上,不忘陰陽怪氣:“無意拆了大小姐的檔案袋,急得哭起來了,嚇得小的站著不敢動。”
這便是一個母親犯了錯之后的態(tài)度,對檔案袋上的“嚴禁私自拆開”視而不見,輕飄飄一句“我又不曉得”。豈不知因為她的行為,差點毀了女兒一生。
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對孩子隱私嚴重的窺探欲,是永遠學不會對孩子的尊重。一位心理學家曾一針見血:“中國父母跟孩子的最大矛盾,就是邊界感不清晰?!笔裁炊枷牍?,什么都要過自己的手??蛇@些舉動在孩子眼中,不是愛,而是不信任;不是關心,而是傷害。
2
一個沒有邊界感的家庭,到底有多可怕?大概是從小自己的日記本,就被父母偷翻的恐懼;大概是從小到大,父母永遠不敲門就直入的陰影。
曾有一個意想不到的話題,沖上熱搜:沒有鎖的門有多窒息。1.3 億的閱讀量,近萬人的討論,背后都是明明在自己家里,卻沒有個人空間,沒有自由的壓抑共鳴。
一個高中女孩,她的父母把她臥室的門鎖卸了。她受不了,搬到了另一個房間??僧斔宴R頭對準自己現(xiàn)在住的房間,依然有門鎖被撬掉的痕跡。她已經大四了,早已成年,想要屬于自己的人生,但她的新年愿望,依然只有一個:擁有一間自己的、上鎖的房間。
我們都知道,女孩需要的不是鎖,而是家人的尊重。會敲門的父母,不需要那扇反鎖的門。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再多的鎖,也隔離不開他們控制的欲望。當他們用斧子劈開孩子的門,也奪走了孩子的光;當他們打開孩子的日記,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永遠不要把“你有什么東西我不知道”,作為不尊重孩子的借口;永遠不要用“我都是為你好”,作為越界的理由。任何一段關系,因為邊界感缺失,都會生出無限煩惱和內耗。
唯有親疏有度,方能久處不厭。
3
真正好的教養(yǎng),離不開邊界感。父母最高級的修養(yǎng),拋不開分寸感。邊界與分寸,皆是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的基礎。
那些讓人羨慕的家庭,是怎樣的相處模式?
我見過一個邊界感很好的母親,心理學家李茜,她講過自己和兒子一家的故事。兒子就在自己家樓上住,但她想去兒子家時,一定會提前發(fā)個短信。她永遠不會招呼不打,指紋一按就直接闖進去。一個懂分寸、知邊界的人,第一時間會考慮別人舒不舒服,而不是自己痛不痛快。哪怕,那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愛孩子,第一步需要學會的是尊重孩子。這樣的尊重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huán):讓孩子更自律,也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習慣。有時候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各種干涉,固執(zhí)地以為緊抓不放才是對他們好??墒聦嵱肋h是,學會放手,懂得回避,進退得宜,各歸其位,才是真正的愛,才是明智之舉。
不讓邊界逾線,不讓分寸亂套,才能牢牢守住一個家庭基本的和諧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