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郵電大學教授 劉頌
最近參加省里組織的長壽之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調(diào)研,與百歲老人及其照料者和地方從事老齡工作與老年服務的各路人士訪談一圈下來,感觸頗深。長壽是我們每個人都高度關(guān)注的生命課題。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延年益壽、返老還童以及長生不老的各種方法隨處可見,更有一些偉大的學者,如頭戴“古希臘文化集大成者”桂冠的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政治學》名著中就設想了一個可以返老還童的世界。他說在這個世界中,返老還童不是例外,而是慣例,“沒有人要擔心會變老”。為世人所熟知的有著“實驗科學創(chuàng)始人”贊譽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還有另一個響亮的頭銜“長壽科學之父”,他畢生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傾其精力研究老年如何養(yǎng)生、青春如何保持”等與人的壽命有關(guān)的問題。這反映出關(guān)注生命、延緩生命是自有人類以來跨時空、跨文化、跨地域、跨種族甚至是跨學科的永恒主題。
我們調(diào)查的長壽鄉(xiāng)百歲老人的數(shù)量均超過世界長壽地區(qū)百歲老人占比7/10 萬的衡量標準,他們多生活在鄉(xiāng)村或小城鎮(zhèn),和其他長壽地區(qū)所不同的是,自然環(huán)境稀松尋常,沒有奇山異水,老壽星們吃著家常便飯,住著尋常簡居,手無長壽寶典,心無長壽秘笈,除身上貼著的百歲標簽外與隨處可見的老年人無異。但是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的確具有一些難能可貴的過人之處,而這些可能恰恰是他們的壽命領先其他人的原因所在。
第一,調(diào)查中,關(guān)于老年慢病的對話經(jīng)常是這樣的:“您患有老年慢病嗎?”“是的”;“對此您會感到不舒服嗎?”“發(fā)作的時候會不舒服”;“對此您感到痛苦嗎?”“那是病,病過了,就過了”。這幾段對話非常有意思,相對于長壽老人,我們從一般老年人那里聽到的表述經(jīng)常是這樣的,“我血壓高,唉!老了!”“我身上有好幾種病,不服老不行呀!”“這些病讓我很痛苦,人老了活得太不容易了。”稍加對比,不難看到,同樣是老年人,卻有著不同的兩種老化態(tài)度。在長壽老人觀念里,病是病,老是老,疾病不過是發(fā)生在人生過程中的一個生活事件,它是偶然因素促發(fā)的——“天氣冷了,血壓就高起來了”;它是會過去的——“到了夏天,血壓就正常了”;它是自我可以控制的——“我躺了兩天就好了”;它是可以放下的——“感覺好些了,我就和平時一樣了”。他們不會把疾病和老年聯(lián)系在一起,更不會在心理上編織出從疾病到衰老(無望,只有被動接受)、再從衰老到死亡(絕望,人生最大的苦)的心理沉淪邏輯鏈,而讓自己陷入人生黑潭。這讓我們看到,在長壽老人身上具有的三根粗壯強大的積極的心理支撐柱:
積極樂觀:“我會好的”“這病雖然好得慢,但總歸會好的”。
充滿希望:“就幾天的事,天氣暖和一點就好了”“一切不好的東西都會過去的”。
自信堅強:“挺挺就過去了”“忍忍就過去了”。
這三根支撐柱可能就是使其長壽的部分原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即積極情緒?,F(xiàn)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情緒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樂觀、堅強、剛毅、希望、自信等積極情緒是一個人的“生命之火”,給我們的生命不斷地送氧添柴,增力加油,使之生長、旺盛、蓬勃、充盈、壯大,延長生命的長度,增強生命的力度,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從而噴發(fā)出昂揚的青春活力,使我們超越年齡,并因此超越生命。有學者說:“唯一能夠征服年齡的東西是快樂、希望和具有崇高愛的精神。一顆純潔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與一顆廣闊的、健全的、慷慨的心靈,再加上一個不讓年紀上身的決心,就可以形成一個年輕的源泉?!毕喾?,悲觀、抑郁、焦慮、退縮、放棄等消極的心理情緒則是生命殺手,它猶如釜底抽薪,使“生命之火”一天一天地逐漸衰減、黯淡、弱小,并最終熄滅,恰如美國學者莫洛亞所說這些東西的危害在于它不斷地“敲響死亡的門”。
第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長壽老人雖然多和兒女一起生活,但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直在忙,很少閑著”。生活在鄉(xiāng)村的長壽老人時不時地去地里干點活,松松土,澆澆水。一位長壽老人的兒子這樣說“其實家里吃菜都是從市場買,不需要他種,可他自己就是堅持種,每天都到地里去”,這反映出長壽老人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心理素養(yǎng)——控制力。在一般的社會觀念中,有兒女在身邊可以呼來喊去是“有福的人”,如果還需要自己操持一些事情,尤其是體力勞作,則被視為“勞碌命”或“苦命人”,是老年人生的不幸,可是在長壽老人那里卻沒有這些想法。當我們就某件事問老人,“你為什么不叫兒子來幫您呢?”老人輕聲說道“我能做的”。一位兒子說他每個周末都會去探望102 歲的母親,而任務只有“陪她打幾圈麻將”,因為“她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這就是長壽老人所具有的積極的心理素養(yǎng)——控制力。
控制力是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一個人所擁有的控制自己生活和事件的個人力量”,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價值感、成就感、有用感。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控制力是直接影響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品質(zhì),當一個人“擁有控制力時,他便是更快樂和更有成就的人”,當一個人失去控制力時,就會陷入“以焦慮、氣憤、狂怒、沮喪、無助甚至是以生理疾病為形式的壓抑狀態(tài)”,“許多疾病如結(jié)腸炎、心臟病以及抑郁癥等都與在疾病發(fā)生之前所產(chǎn)生的無助感、失控感密切相關(guān)”。
控制力對身心影響的方式非常特別,它是身心狀態(tài)的一個潛在的邏輯起點,起點設在哪里,起點所指的方向,起點連結(jié)的道路,直接決定著身心狀態(tài)往何處去,到達何終點,獲得何結(jié)果。關(guān)于這一點,有位心理學家曾經(jīng)說過一段頗具警示作用的話,即“有什么用”是老年人最大的忌語,是老年人所有語言中最危險的一句話,也是對老年生命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因為老年人一旦說出某一個哪怕再微不足道的“有什么用”,一連串的“有什么用”便會自動地不期而至,如開始時只是“到社區(qū)參加活動有什么用?”接下來一連串的“有什么用”就會陸陸續(xù)續(xù)地不請自來,如“讀書看報有什么用?”“朋友有什么用?”“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再多的保健知識又有什么用?”以至“出門有什么用?”“離開我住的房間有什么用?”“離開我睡的床有什么用?”一直到“活著有什么用?”,整個過程由此到彼一點一點地掐滅生命的火,如藝術(shù)家畢加索說“到此結(jié)束,這幾個字可是萬萬寫不得的”。這就是控制力的重要所在,也是長壽老人用人生書寫的長壽經(jīng)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
第三,調(diào)查中,當長壽老人的子女說起自己父母時,說的最多的話是老人在生活中很有節(jié)制,“再好吃的飯菜,吃飽了就放下筷子,絕不多吃一口”,即便是“吃請”也不會因為“不吃白不吃”而多吃星點;即便是“喜宴”也同樣不會因為“人逢喜事精神爽”而多吃點滴,永遠都是“飽即止,飽即安”,有著高度的自我節(jié)制。這種自我節(jié)制還表現(xiàn)在家庭關(guān)系上,對于“四世同堂”的晚輩,長壽老人疼愛有之,但愛而有度;關(guān)心有之,但關(guān)心有界;過問有之,但問而知止。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家中最高長者就自認為對子孫說什么都可以,問什么都應該,而是知止知度,有禮有節(jié)。這反映出長壽老人所具有的第三個積極的心理素養(yǎng)——自制力。
所謂自制力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情感情緒、行為舉止加以識別、掌控,以及根據(jù)外在他人(他事)做出適應性調(diào)整的能力,良好的自制力反映著個體能夠客觀且清晰準確地知道“我是誰”“我和他人(他事)是什么關(guān)系?”“我能夠或應該做什么,不能夠或不應該做什么?”它是個體法律意識、道德倫理意識、社會規(guī)范意識以及對這些外在規(guī)則主觀內(nèi)化的內(nèi)容和程度的一個最直接、最明了、最生動地反映,也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長壽老人無疑是優(yōu)勝者。
在一些年輕人及老年人那里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認知,即認為人老了就應該好好活一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自己開心就好,這話聽起來似乎不錯,但細細想來卻并非全然。因為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而社會是由眾多人組成,當一個人隨心所欲的時候,可能就是與他人發(fā)生摩擦、矛盾、沖突的時候,這種事情在平時生活中屢見不鮮。需要理論大師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大量調(diào)查后提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五種基本需要,前三種需要人和動物共有,后兩種需要為人獨有,是人本質(zhì)所在,對前三種需要具有統(tǒng)領、支配、決定作用,這就意味著人的生理、安全、愛與歸屬需要其性質(zhì)、內(nèi)容和實現(xiàn)方式都是社會性的,而非如動物般出于本能,馬斯洛在欲望和需要間明確地劃出了界限,需要絕非欲望,人永遠無法只以自己為著眼點和出發(fā)點,由著欲望的性子來,人的需要只能置于法律、道德、倫理、社會規(guī)則下,受其約束,受其管理,而這種約束和管理不是讓人不自由、不幸福、不快樂,恰恰相反,是給予最大的自由、幸福和快樂,亦即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長壽老人的心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