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紅
學習精彩的譯例是我們每個學習翻譯的人共有的經歷。譯例精彩,讓人如嚼橄欖,回味無窮,也讓人念念難忘,心向神往。向往譯者深厚的雙語語言文化功底,高超的雙語轉換技巧,以及嫻熟精湛的藝術手腕。然而,面對精彩的譯例,有時又難免會生發(fā)出自愧弗如、望“譯”卻步、難臻此境的喟嘆,甚至篤信這樣的譯例只可鑒賞遠觀,親自實操很難。而加深這一“信念”的還有平常所見到的套語式譯評分析:譯文讀起來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形式整飭,節(jié)奏優(yōu)美,用詞精到,意蘊豁然,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類譯評廣義來說固然適切,但常常讓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如何走近精彩的譯例,破解其中的密碼,以備來日不時之需,這是我們需要直面的話題。且引一例如下,試作演繹,就教于方家學人,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It was a day as fresh as grass growing up and clouds going over and butterflies coming down can make it. It was a day compounded from silences of bee and flower and ocean and land, which were not silences at all, but motions, stirs, flutters, risings, fallings; each in its own time and matchless rhythm. (The Vacation)
這段文字整體來看,理解并不太難,讀者比較容易把握文中所說的中心要點,即這一天是一個“清新”(fresh)與“寧靜”(silences)的一天,進一步說,是一個美好、愜意的一天。如何“清新”“寧靜”“美好”“愜意”呢?這從作者選擇的一系列意象及其描繪的情景中可以見出。從美學風格看,作者所選擇的靜態(tài)意象多具有小巧玲瓏的特點,如grass、butterflies、bee、flower;所選擇的動態(tài)或含動態(tài)的意象多具有徐緩、輕柔的特點,如growing up、going over、coming down、motions、stirs、flutters、risings、fallings,這些語詞或多含雙元音、長元音,或其動作的力度與強度均較小、較輕。從表情方式看,作者的情感一是通過fresh、silences這類定性的詞語以及描寫小巧意象、輕緩動作的詞語表現(xiàn)出來,二是通過文中5個and的連綴(linkage)與motions等5個詞語的列舉(listing)表現(xiàn)出來。詞語的連綴給人紛至沓來的新奇感,詞語的列舉給人簡明輕快的利落感。從誦讀節(jié)奏看,句段語義切分形成的斷續(xù)分合,娓娓道來,自然而然,一氣呵成,其語流、語速、語勢可給人帶來暢意、暢情、暢神之感。比如“It was a day / as fresh as grass growing up / and clouds going over / and butterflies coming down can make it.”(/表示誦讀停頓處)合而觀之,整段文字在音、形、義、情、韻、境上是合為一體的?;谶@樣的文本分析,下面先看一個機器翻譯的譯文:
這是清新的一天,草兒在生長,云兒在飄過,蝴蝶在飛舞。這是蜜蜂、花朵、海洋和陸地的沉默所構成的一天,它們根本不是沉默,而是運動、攪動、飄動、上升、下降,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時間和無與倫比的節(jié)奏。(有道翻譯)
機器翻譯的特點之一是詞對詞、句對句地進行翻譯,其對照之工穩(wěn),可作“典范”。一般來說,這對處理英漢思維較為趨同的信息型文本還是十分有效的,其快捷、準確的程度很多時候甚至一點也不輸優(yōu)秀的人工翻譯。然而,讀一讀以上譯文,得到的突出印象是譯文只是傳達了原文的基本大意,或陳述了基本的事實信息。原文中意象表征的“清新”“寧靜”的輕盈形態(tài)與美好情態(tài)、聲音可啟示的徐緩感覺、節(jié)奏可傳遞的輕快意味、詞義可彰顯的區(qū)別性蘊涵、句間關系的邏輯貫通,以及節(jié)奏的前呼后應等,均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傳達。進一步說,譯文并未形成一個傳情達意的有機整體。課堂教學中,問起同學們能否譯出這樣的譯文,得到的回答多是肯定的,同時也聽到有些同學提出如何改進的種種建議。為了便于同學們學習提高,我又引述了如下譯文作為對比參考:
綠草萋萋,白云冉冉,彩蝶翩翩,這日子是如此清新可愛;蜜蜂無言,春花不語,海波聲歇,大地音寂,這日子是如此安靜。然而并非安靜,因為萬物各以其適宜的時刻,獨特的節(jié)奏,或動,或搖,或震,或起,或伏。[選自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
初見這個譯文,不少同學驚呼譯得好、譯得精彩,同時也表示這樣的翻譯水平自己很難達到。至于以后能否達到這樣的水平,只能留給時間與學習去積淀、去孕化、去蝶變。清代思想家顧炎武說“人必知其何故為之,然后知其何以為之”,大意是人必須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才能明白該采用什么辦法去做。做事如此,做翻譯亦然。因此,下面試著分析譯者是如何做到的,試著破譯這“精彩”的密碼,力求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shù),待來日時機成熟,自己再試試身手。
漢語中表達輕快節(jié)奏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運用四字格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詩經》中的《關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歌曲《祝愿歌》等,均是這方面的顯例,因此譯者在譯文中直接選用了四字格形式來構建行文輕快的節(jié)奏,而為了在所用的四字格中表現(xiàn)出意象的形態(tài)與情態(tài)所帶來的鋪排感與推及感,譯者并未止步于“草兒生長,云兒飄過,蝴蝶飛舞”這樣的表達形式,而是翻進一層,優(yōu)化為“綠草萋萋,白云冉冉,彩蝶翩翩”,賦予 “清新”的日子以繽紛的色彩、生動的質感、動感與美感。為了承續(xù)這一行文節(jié)奏,譯者接下來順勢寫出了“蜜蜂無言,春花不語,海波聲歇,大地音寂”這樣的四字格小句,不難看出這幾句的營構顯然脫胎于對“言語”與“聲音”的拆解與創(chuàng)用。為了進一步呼應這一節(jié)奏,便于形成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敘述整體,譯文最后一行也比照著四字格形式進行了處理,但囿于局部因素,遂將四字格一分為二,化解為兩個二字格,將“或動或搖”分解為“或動,或搖”,將“或起或伏”分解為“或起,或伏”。通觀整段譯文,其最后所演繹出的是整齊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tǒng)一的審美節(jié)奏。從思維方式看,原文先說結果,后說引起結果的種種現(xiàn)象,而譯文先說現(xiàn)象,后說由種種現(xiàn)象導致的結果,這是中西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上引譯文的譯者深諳此道,前后騰挪,彼此調換,自然得體,恰到好處。至此,從語義的準確到語言的質感,從節(jié)奏的建立到運思方式的轉換,譯者走完了自己的再創(chuàng)作之旅,也成功地傳遞出原文“清新”“寧靜”“美好”“愜意”的韻味與氛圍。
講解到此,有同學提問說,這些四字格中的詞語搭配,有些熟悉,有些沒見過,譯者是怎么想到的呢?答曰:讀讀經典的漢語古詩古文,就能找到些許線索。讀一讀“近寒食雨草萋萋”“芳草萋萋鸚鵡洲”“冉冉孤生竹”“汀煙輕冉冉”“淚眼問花花不語”“山空鳥聲歇”“長安不見遺音寂”等句子,再讀一讀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再聽一聽騰格爾的歌曲《天堂》“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再回看譯者的選詞造句,謀篇布局,是不是會有點譯有所依、心領神會、盡在不言中的感受呢?
破解譯文精彩的密碼,感受自然的清新、寧靜、和諧、美好,基于這樣的定性認知與物物相聯(lián)、動靜相生的啟示,將上述英語例文試譯如下,效果如何,請讀者朋友評判。
草長蝶飛,云卷云舒,這日子如此清新;蜜蜂飛繞花叢,陸地伸向大海,這日子如此寧靜。然而并非寧靜,因為萬物各循其時,以其獨特的節(jié)奏,前后搖擺,左右振蕩,上下起伏。
了然于心,豁然于口。“我手寫我口”既是對說話作文的要求,也是對翻譯實踐與評論的要求。要做到心口手內在的一致與神合,其挑戰(zhàn)與難度自不待言,但只要堅持學習,多多領會,勤于總結,遲早會摸索到開啟其堂奧的鑰匙。以此與讀者諸君共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