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剛(評論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江蘇省作協(xié)創(chuàng)研室副主任):《小霞》這一篇相對而言讀起來更容易些。我認為《小霞》這部作品的優(yōu)點有兩個:一是寫得比較真實和真誠,它在情感上的表達是難能可貴的。不管是來自作者自身的經驗還是來自他者的經驗,至少作者是基于真實情感出發(fā)的。二是作品的設計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這部作品叫《小霞》,雖然小霞也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但作品更多地表現(xiàn)了另一個主體“我”,小霞是作為“我”的一個映照存在的。小說的最后小霞消失了,也是通過對“我”的情感描寫來反映的。作者寫到了兩個家庭的不完整性,“我”的父母離異,小霞的母親去世。所以這兩個人物的形象也對應著一種家庭的不完整,形成了一種非常內在的映照關系。
但這部作品畢竟是一個討論稿,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我這里談三點。一是這個故事顯得過于平淡傳統(tǒng),很多的表達或者說價值觀的呈現(xiàn),會讓我覺得過于陳舊。整個故事在我的閱讀當中沒有給我?guī)硪环N深入的思考,僅僅是呈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實的狀態(tài)。雖然這些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我覺得可能并不會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能給這篇小說帶來一種藝術、思想和表達上的整體效果。二是小說的某些細節(jié)缺少考究,比如第一段。我覺得對于寫作者來說,不管是從為整部作品提供的信息、思想或情感基調來說,還是從能給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感覺來說,第一段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段的第三句話中,“沒人的時候”是一個非??陀^的視角,但“我”在咖啡店又是一個主體性特別強的視角,所以一句話里呈現(xiàn)了兩個視角,前后就是矛盾的。下一句“花花綠綠的廣告頁,咖啡和小食配上蒸騰誘人的霧氣”又是客觀情景的描述,一定程度上打斷了敘述的流暢性,導致整體呈現(xiàn)非常錯亂。三是這篇小說寫得過于復雜。因為寫作者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想表達的東西特別多,他想把情感表達充分,想把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表達充分,想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描述得特別復雜。但是恰恰相反,我覺得小說是要做減法的,要學會把復雜的東西用簡單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貟淑紅(《鐘山》雜志副主編):《小霞》這部作品的情節(jié)顯得平淡了一些,并且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對于篇幅來講過多了。同時小說存在人物行為動力不足的問題,顯得對于主人公情緒的描寫過于直接和夸張。另外還存在一個敘事詳略的問題,比如寫父輩對“我”說話的時候將每個人說的話都寫出來,不僅浪費篇幅,還打破了敘事的節(jié)奏。建議對于小霞人物形象的描寫再豐滿和立體些,“我”與陳遲的關系的變化發(fā)展可以另作一篇文章來寫。
葉子(評論家,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我對兩部作品里寫到的愛情稍稍有一些失望?;蛟S是你們太幸福了,不太允許生命和情感中間有一些復雜到沒有辦法理解的東西。我覺得作者還是要有一種在普通生活中去尋找新的東西的能力。寫作不要過于謹慎,書寫愛情可以再大膽一些。我更希望在《小霞》這個故事中間讀到一些奇異的地方,它可以寫成一個幽默故事,嘗試用平淡的語言講述不普通的故事,而不是一個寫實的故事。而且到最后我也沒找到陳遲愛“我”的動機,這個“愛”好像是作者的一個宣判,通篇并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張娟(評論家,東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小霞》的題目我很喜歡,表現(xiàn)了現(xiàn)在大學生的價值觀,他們可以對自己的長輩直呼其名。面對自己的姑姑小霞,“我”帶著一種可以審判甚至可以改造對方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的一方面來自當代社會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源自鄉(xiāng)土社會的知識崇拜,所以“我”的知識女性身份就賦予“我”這樣一種指責和改造長輩的權力。如果小說能夠抓住這一點深挖下去,要比寫愛情故事好得多。這部作品讓我想到了沈從文在《邊城》里面寫的翠翠,當翠翠面對感情沒有辦法處理的時候,她就會默念“我要離家出走”,這是一種很幼稚的小女孩的行為,這篇小說也多多少少讓我感覺到一點青春期的幼稚。在我的寫作課上,很多同學寫的小說中,主人公因為找不到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答案就去尋死,但我覺得寫小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輕易讓你的主人公死去。我很喜歡里面寫葬禮的部分,人物通過葬禮返回鄉(xiāng)村,就可以聚焦葬禮這一點,圍繞葬禮把人物關系和事情的前后因果呈現(xiàn)出來。小說后面寫到社交平臺,我覺得這就是直面社會的表現(xiàn),但是小說并沒有寫到社交媒體對我們當下的價值觀有什么改變和影響。其實如果說作者能把時空關系集中一點,這篇小說可能會呈現(xiàn)出完全不一樣的質感。
鄒世奇(作家,江蘇省作協(xié)簽約作家,南京市文聯(lián)簽約作家):《小霞》是偏向現(xiàn)實題材、現(xiàn)實性較強的小說,它有幾個優(yōu)點。首先,小說有著自覺的結構意識,前半部分的敘事隨著人物思緒的自然流動展開,顯示出作者在結構方面的匠心。其次,這篇小說比較注重敘事氛圍的營造,它并不著急敘事,有環(huán)境描寫和氛圍經營。最后,作者的語言正在形成自己的腔調。小說中有一些令人驚喜的句子,有一些比喻也很好。這體現(xiàn)了作者在觀察和語言表現(xiàn)方面的才華。在缺點方面,我覺得小說的故事內核還可以再強化。小霞的人生軌跡撐不起“我”對她的強烈關注,以及她對“我”的強烈影響乃至震撼。作者可能也是為了加強這一點,所以在小說中間說,“我”小時候看過她寫的詩,仿佛聽到了她的祈禱以及感受到她極度缺愛。即使有這種加強,這個人物形象和她的故事總體來說還是有點弱的。關于小說的修改,我認為一種改法是,如果可以,把邏輯補全,把小霞和“我”的故事加強,最后讓小霞對“我”的這種強烈的震撼立得住。另一種就是剛才老師們說的,只呈現(xiàn)小霞這個人的生命歷程,刪掉“我”和男友的這條線。
竇立茹(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小說以“小霞”為名,但主要敘述對象和視角都是“我”,相比于感受自己,“我”似乎更能共情小霞。小霞和“我”在某些地方很相似,兩人之間總存在著微妙而持續(xù)的精神聯(lián)結,這也是后來“我”聽到小霞家里發(fā)生的事情后產生巨大情緒波動的原因?!拔摇闭J為夢中在獨木橋另一端向我招手的人是小霞,也是小霞在“我”心中位置十分重要的緣故。但“我”與小霞并不是平等的,“我”始終不自知地在高位審視著小霞?!拔摇笔沁@篇小說的主人公,小霞的經歷為“我”對情感的認知轉變服務。我認為文章核心是理解“我”睡夢中的險境究竟為何,小霞又是如何成為那個引“我”上岸的人的。文中寫了好多處“我”的逃避?!拔摇边@層刻意制造的保護膜被小霞全不設防地真誠揭開。小霞走了,她終于主動拋棄了過去的一切選擇重新開始或徹底結束。這種決絕讓“我”意識到自己也應該做出改變。文章對于標點符號的運用也符合“我”對情感的阻斷,在對話中多次連續(xù)使用逗號并與非對話內容并列,減弱了言語的情感表達,也沒有為區(qū)分對話與非對話造成困難。最后提兩個小問題。一是文章的某些細節(jié)需要再琢磨。二是作者對親戚長輩的規(guī)訓、對原生家庭的苦難以及農村環(huán)境的某些描述還停留在社會刻板共識的悲觀想象中,在這一方面還缺乏更真實的體驗。
楊夢琪(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小霞》作者):《小霞》這部作品是我兩個月前構思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冬天的意象、過年的意象以及返鄉(xiāng)的一些情節(jié)。五位老師的意見我都有認真地采納,接下來我想談一下創(chuàng)作的始末。首先是小說中返鄉(xiāng)的情節(jié),在《小霞》當中,我回避了對返鄉(xiāng)中暖流的書寫,而是轉向敘述小霞以及“我”對親情的回避態(tài)度,所以小說當中每一次返鄉(xiāng)都會出現(xiàn)一些創(chuàng)傷性的事件。其次,我關注到家庭當中女性情誼的一種特殊感情。小姨或者姑姑的形象是介于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她們往往有一種妹妹特權,消解掉了一些長輩的責任,所以小姨或者姑姑的形象都具有一種更輕盈的,或者說是不那么乖的特質。我會把一部分的友情或者親情傾注到“我”和小霞身上,也就是說“我”和小霞之間不僅僅是一種親緣關系。“我”是一個作家,最開始在構思這個形象的時候,我選擇了一種比較討巧的方式,就是寫我生活當中比較容易接觸到的一群人,即文人或者說念中文系的人。也就可以解釋主人公對于小霞的詩歌為什么印象這么深刻,因為她對文字類的材料很敏感。以上就是我在寫這篇小說時的一些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始末,以及聽完各位老師的評論之后的一些感想。能夠得到各位老師和同學的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注:實錄中涉及的作品內容為修改前的作品,與本刊刊發(fā)的作品存在一定差別。為保持現(xiàn)場研討原貌,相關敘述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