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學者孫郁說:“老北京屬于平民的那部分氣息最為難得,京味兒的價值在于切掉了帝京貴族的贅肉,炊煙與吆喝里盡是百姓神采。”在有關北京的散文作品中,要說最熱鬧有趣、最具百姓神采的,是那些老北京人寫北京普通生活的散文。與借古都的邊邊角角講述自己的外來人不同,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往往能從幽微之處品味出真意,捕捉到潛藏在舊時光里的靈魂。而《北京往事:漸行漸遠的老北京》(簡稱《北京往事》)正是這樣一本回憶性散文集。
《北京往事》分“風情舊憶”“人文舊憶”“往事舊憶”三卷,用親切有趣的京味兒語言,具體再現(xiàn)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胡同里、街面上的風情、人文和往事,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真實的感悟、對北京及其文化的認識與熱愛,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情懷。跟大多數(shù)文人學者書寫北京的方式不同,《北京往事》沒有旁征博引,也不刻意雕琢詞句,而是以一個北京普通市民階層的視角,書寫作者自己經(jīng)歷的生活往事,透著一股憨厚樸實勁兒?!安粚懘蠹沂斓牡胤?,只揀我的記憶里好玩的地方落筆?!边@樣的創(chuàng)作主張,使《北京往事》更接地氣兒,更具親和力,也更適合老百姓閱讀。
“當我走在這里的每一條街道,我的心似乎從來都不能平靜。”閱讀這本書,我仿佛隨著一位老北京逛故宮、頤和園、王府井、隆福寺……走街串巷細細尋找,然后回到家中慢慢體會,在不起眼的消遣中品味真正的北京生活。
書的開篇即“故宮”?!肮蕦m東北邊百十米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只要一出門,往西走百十步就看見故宮的角樓和護城河的灰色矮墻?!蔽恼略谫|(zhì)樸的敘述中開始了回憶,其中特意描寫了“我”小時候扛著捉蜻蜓的網(wǎng)子漫步在護城河與故宮城墻中間的小路上的情景,流露出“恐怕連導游都不知道這個去處”的小得意,讓人忍俊不禁。書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樂事或趣事,如動物園里瞧麝牛的好奇與失落、筒子河邊看人扔金簪子的稀奇、玉淵潭里釣魚的意外、北新橋二條豆汁店的紅火等,熱鬧有趣中蘊含人生雜味。
生活和工作在宣南的我,特意反復閱讀了書中涉及宣南文化的部分文章,如《廠甸廟會》《大柵欄》《菜市口》等。在《廠甸廟會》這篇文章里,作者詳細敘述了1963年春節(jié)他逛廟會時的見聞和感受:他買了個粉臉大娃娃面具,聽了猜謎時有人相聲似的對話,逛了小吃攤、書畫攤等具有文化氛圍的攤位?!澳悄暝?,北京城里加郊區(qū)縣農(nóng)民兄弟也就千八百萬吧,一下子擁去四百萬,了不得!”趕廟會的路上,“滾滾人潮喧囂著”,人群擁擠,卻人人臉上帶笑。1963年的廠甸廟會,也許正是因為集中了北京城近一半的人,才讓作者印象特別深刻吧。
作者在書中不僅描繪了自己熟悉的、好玩的地方,還提出了自己對北京文化、民俗、人情味的看法,表達了應該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的殷切期望?;蛘呖梢哉f,《北京往事》的明線是作者個體在街巷胡同的足跡,暗線則是老北京的文化氛圍與人情味兒。例如,在《大柵欄》這篇文章里,作者寫他買了布料,穿上新鞋,看了電影,在小胡同里溜達,認為小胡同的價值是“旅館業(yè)的博物館”。文章結(jié)尾,作者感嘆道:“人會身不由己地全身心地沉浸在久遠的文化氛圍里,而且上癮,越裹越深?!?/p>
讀罷,合上書。淡藍色的封面上,是用素描繪制的亭臺樓閣,平淡簡潔卻古樸凝重。這正契合了本書的主題:老北京濃郁的生活味兒正漸漸淡化,我們既要順應時代潮流,又要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北京,北京,多少人熱愛著北京,多少人書寫著北京,又有多少人閱讀著北京!這是源自血脈的文化傳承,也是自然噴發(fā)的生命激情,張征同樣如此。從《北京往事》的字里行間,我大致梳理了作者張征的人生軌跡:1952年生于西城毛家灣,住過東城沙灘,后住西城月壇;在北京景山學校讀過七年書;15歲當兵,復員后到北京第一機床廠當工人;2012年《北京往事》出版時,他在中國青年出版社當編輯……作為地道的北京人,張征經(jīng)歷了北京城五六十年來的發(fā)展變化,既有往事可以回憶,又有現(xiàn)在可以表達,還有文獻資料的考據(jù)與老輩兒的講述(他姥姥的父輩是工部尚書)可以佐證。因此,對北京的回憶和書寫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作者對自己普通日常生活的記錄、思考與提升,也是對北京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踐行與弘揚。
散文自由、日常、隨性,強調(diào)情感、事件、人物的真實,能和時代生活產(chǎn)生密切關系。散文這種“形散神聚”的特點,才能真實地保存久遠而切近的北京記憶,也才能引起我們的共情。
作為回憶性散文集,《北京往事》清楚地交代了人物、事件,細致地描寫了人物對話、活動場景、心理感受等,著重于敘述與口語化表達,貫穿其中的是生動活潑的京味兒語言。對于一些知識性較強的話題,不作學術式的探究,而是采用老人“說古”的方式,或融入作者真實的感受,或插入契合內(nèi)容的照片,讓人讀得輕松有趣。就像夏日里坐在胡同樹陰下的北京大爺,輕搖蒲扇,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時光就這樣緩慢悠閑地漸行漸遠了。
在這座“大而深”的北京城里,千萬人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書寫著北京。讀《北京往事》時,可以讀讀其他寫老北京日常生活的散文,在比較拓展中加深認識。往前看,有金受申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發(fā)表的作品集《老北京的生活》。該書仿佛清明上河圖,又似“東京夢華錄”,展示了一幅獨屬于清末民初的老北京的世俗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與《北京往事》的口語化不同,《老北京的生活》以介紹說明為主,文白間雜,語言典雅,人物不動聲色地隱藏在文字背后。往后看,有2022年新出版的回憶性散文集《北京煙樹》(侯磊著)。該書描繪了20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初的北京市井煙火,從老北京寫到新北京,從胡同人家家務的變化中力求探尋、審視北京的氣質(zhì)、性格與命運。跟《北京往事》百姓視角相比,《北京煙樹》的文學意味更濃些,思考和探究的文字更多些。
此外,蕭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老舍的《老舍的北京》、羅孚的《北京的十年》等,“炊煙與吆喝里盡是百姓神采”,都值得讀一讀。讀得越多,越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感觸:北京的歷史文化仿佛洶涌不息的長河,千萬朵浪花前呼后擁,共同描繪出一幅輝煌、一幅燦爛、一幅春秋。
《老北京的生活》是哪朵?《北京往事》是哪朵?《北京煙樹》是哪朵?《老北京的小胡同》又是哪朵?……
而我,只不過是北京城里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市民,可以盡情地徜徉在大街小巷、寬窄胡同里,參觀,玩賞,消費,聆聽,尋覓,思索,甚至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視角書寫北京。就像小店里豆?jié){散發(fā)的熱氣,簡單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