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華
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后,兩國維系了百年的和平歲月,未曾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因此,一些宋朝的中原名人,作為使者,也來到北地,留下了相關(guān)的記錄乃至詩文?!疤扑伟舜蠹摇敝坏奶K轍,就曾出使遼國,還因此停留在遼寧,并留下了詩篇。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十月,翰林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蘇轍奉命出使遼國,慶賀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生辰。這是宋遼兩國之間交往的一種常態(tài),宋遼兩國互派使者的名義中,不僅每年固定有正旦史、生辰使,遇到國喪和新主即位還有告哀使、告即位使等,此外,還有專門負責(zé)陪伴對方使者的接伴使、送伴使。而蘇轍此次就是出任為遼主慶祝誕辰的宋國使臣。
此前不久,蘇轍在西夏事務(wù)上有突出表現(xiàn),因此得到升遷,并擔(dān)任了生辰使這一要職。不過,在心高氣傲的蘇轍眼里,遼國是蠻夷之地,他堂堂吏部尚書,擔(dān)任一個外交使者去遼國,心中難免不平。小蘇心中不平,自然要找大蘇嘮叨。當時,蘇軾以龍圖閣學(xué)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在讀了弟弟蘇轍的詩后,蘇軾連夜寫下《送子由使契丹》一詩勸慰弟弟。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驛騎凌風(fēng)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yīng)夢武林春。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這首詩對蘇轍有勸勉,更有鼓勵,其中最后一句“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雖然是勸弟弟低調(diào),不過還是有點凡爾賽,我大蘇的名氣,那是響當當,在遼國知名度也很高,估計連皇帝都是粉絲。
蘇轍從東京出發(fā)后,他經(jīng)由滑州,再過相州、雄州,一路均留下詩作。十一月二十六日,蘇轍到達了遼惠州,這里就是現(xiàn)在遼寧的建平。蘇轍在這里的館驛休息時,又想起了這一路上的感受,特別是遼國人紛紛打聽他的“網(wǎng)紅哥哥”蘇東坡的情形,于是詩興大發(fā),做了四首絕句,這就是《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
少年病肺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難。
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靈火煮鉛丹。
夜兩從來相對眠,茲行萬里隔胡天。
試依北斗看南斗,始覺吳山在目前。
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莫把文章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
虜廷一意向中原,言語綢繆禮亦虔。
顧我何功慚陸賈,橐裝聊復(fù)助歸田。
這四首絕句,涵蓋了出使感受、沿途見聞、契丹風(fēng)俗、民族情感等,其中一句“逢見胡人問大蘇”,尤其強調(diào)了胡人也格外喜愛蘇軾。這或許應(yīng)了當初他臨走時蘇軾給他的詩中所說的“中朝第一人”的自詡,人家的確有這個條件。蘇轍這幾首詩,也成為了北宋民族交往史上值得書寫的一筆。
在《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中,第十二首專門是寫惠州的,蘇轍筆下,惠州的景色“蒼莽平川絕四鄰”。詩歌全文為:
孤城千室閉重闉,蒼莽平川絕四鄰。
漢使塵來空極目,沙場雪重欲無春。
羞歸應(yīng)有李都尉,念舊可憐徐舍人。
會逐單于渭橋下,歡呼齊拜屬車塵。
不知道蘇軾收到蘇轍的詩后,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不過,蘇轍的這次出使契丹,不僅是宋遼交往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同時也讓遼寧與唐宋八大家中的蘇家兄弟,有了詩詞上的交集。蘇轍的這幾首詩,恐怕也是對建平較早的詩歌作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