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曼
作為管理者,在選人用人方面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樣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認識其本質,進而選拔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莊子從忠誠、敬慎、能力、智識、信譽、廉潔、節(jié)操、儀態(tài)、人際等九個標準,提出了遴選人才的辦法。
忠誠,從古至今都是為官之人必備的品質之一。在中國古代社會,“忠”指盡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而莊子的“遠使之而觀其忠”,是指權力中心有意疏遠、冷落考察對象,看他是否依舊忠心耿耿,會不會立馬牢騷滿腹,由此觀察他的忠誠度。
在當代,“遠使之”的觀察點則落在考察對象是否仍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否在工作崗位上繼續(xù)恪盡職守,是為自身的利益而謀官,還是時時處處都能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群眾。如果因為遠離了權力中心,遠離了領導層,就開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負人民群眾和黨的重托,這樣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與“遠使之”相對,莊子還有一個“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與考察對象近距離接觸,建立私交,觀察他是否還能保持應有的禮儀與尊敬,是否就由“對事負責制”變?yōu)椤皩θ素撠熤啤保欠駮M一步發(fā)展為恃寵而驕、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約都有這種“遠則怨,近則不遜”的人性弱點。只有秉持無私的純粹的執(zhí)政為民的為官宗旨,才能無視距離權力中心的遠近;只有意在有所作為而非為個人謀利,才能專注于發(fā)揮自己所能,任職一方,造福一方。
人是復雜的,又是獨特的,能力總會有所偏長。如果要達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對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莊子的“煩使之而觀其能”,即給考察對象安排很多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觀察其工作能力。
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費祎就是一位能人。當時蜀國正值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瑣碎。費祎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且有過目不忘之能。他常在早晨和傍晚處理公事,聽取大家意見,日間接待賓客,宴飲娛樂,使人人盡興而公事井井有條。費祎擁有這種能力,除了天賦異稟,還要靠個人修養(yǎng)。佛教說“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處理好繁雜的工作,更不能作出高質量的決策。而能不能“定”,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后天修養(yǎng)。
智識是為官者又一必備條件。突然向考察對象提出其職責范圍內的問題,看他是否胸懷全局、應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對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應的分析歸納概括能力。歷史上“卒然問焉”的事例有很多。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突然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內判決案件有多少?”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周勃汗流浹背。作為領導干部,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每出現(xiàn)一個新情況可以說都是一種“卒問”。只有對所負責的工作有詳盡細致的關注了解,才能應對來自各方的“卒問”。
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蹦茏龅街泻弦唬浴爸眮碇笇А靶小?,以“行”來驗證和修正“知”,這是莊子對人才綜合素質加以判斷的重要依據(jù)。
“信”,從“人”從“言”,詞意“誠”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誠信從來都被視為立政之本。不僅儒家提出“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對誠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視,認為“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
對莊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凹迸c之期而觀其信”,意即倉促與考察對象約定見面時間,以此來觀察他的守信程度。古代交通不發(fā)達,因此“急與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時赴約,是檢測個人信用的一種方法。現(xiàn)代社會是契約社會,“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石,而領導者想要“取信于民”則更應做好表率。
“仁”在此處是廉潔的意思。官員是否廉潔關系到權力是否會淪為私人牟利的工具。古語云:公生明,廉生威。廉潔與否還會影響干部的公信力和威望。對此,莊子的考察方法是“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即安排考察對象管理財物。時至今日,金錢與權力的勾連仍然是“官場”一大弊病,金錢的誘惑仍是公職人員時常面臨的一大考驗,對人才廉潔品質的考察無疑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領導干部必須有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莊子的“告之以?!?,即是將考察對象置于某種危難處境中,以觀察其是否能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持守節(jié)操。尤其在當代社會,如何處理突發(fā)事件、應對危機,不僅是一種“節(jié)”,更是一種“能”、一種“識”。
“告之以危”考察的是綜合能力,包括經(jīng)驗、學識、判斷力、執(zhí)行力等,當然也有著對節(jié)操的考察。面臨危機,是臨陣脫逃,還是沖鋒在前?德行之高下立現(xiàn)。戊戌變法失敗后,慷慨赴刑的譚嗣同是這么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痹谧T嗣同這里,“節(jié)”完全是一種置生死于度外、甘愿為理想獻出生命的高貴情操。
讓考察對象喝醉,然后觀察他的行為儀態(tài)?!豆砉茸印飞险f“夫情變于內者,形見于外”。一個人內在感情有所變化的時候,會在情貌上有所表現(xiàn),如歌哭、舞蹈、怒笑等。而莊子以酒醉將人對自身有意無意的偽飾盡量解除,還原其本真狀態(tài),借以觀察他平時不在人前顯現(xiàn)的真實情志,從而對他的為人、儀表等作出接近本質的判斷。這種考察方式可見莊子對人性體察之微。
“色”,本義是臉色。察言觀色,可以考察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方法是讓考察對象和各式各樣的人相處,通過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綜上言之,莊子識人之法即將人放在九種情境中觀其表現(xiàn),察其人品,識其能力,從而完成對人的綜合考察。而這九種考察方式都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認知,全面且有針對性,對于當下領導干部及社會各方面人才選拔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