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麗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育才小學 266400)
古詩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優(yōu)美的辭藻、精練的語言和深遠的意境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其中蘊含的真情實感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展現了古詩詞的魅力。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閱讀共情力”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詩詞所蘊含的深遠意境,與詩詞產生共鳴,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伴喿x共情力”是指學生有意識地將自己置身于文本所描寫的情境中,并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所展現的文字世界,進而與文本內容融為一體,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的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引導他們快速融入古詩詞所營造的優(yōu)美意境,教師應以古詩詞為教學媒介,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
為深入體驗詩人的真情實感,提煉和挖掘出古詩詞的意境美,在教學課堂實踐中,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通過細讀的方法對古詩詞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仔細閱讀,反復推敲。唐朝詩人賈島僅僅因為“推”和“敲”這兩字便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探訪名師,反復斟酌才創(chuàng)作完成《題李凝幽居》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詩。因此,在閱讀古詩詞過程中,學生應當積極借鑒和學習賈島這種持之以恒、反復推敲的精神,對每一句詩、每一個字進行細致閱讀,這樣才能從詩詞當中提煉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第二,提煉關鍵要素,進行重點標注。每一首古詩詞都包含一個或者多個關鍵要素,通過這些要素能夠快速提煉出詩詞的核心思想,因此,學生在確定這些要素以后,應當利用習慣性的標注方法,將這些重點內容做好標記,以便于給后續(xù)閱讀及學習過程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第三,串聯關鍵要素,體會詩人情感。學生在提煉出詩詞當中的關鍵信息之后,可以將這些信息串聯到一起,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深度分析與解讀,然后再結合全詩的意境來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詩詞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以唐朝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詩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應當提煉出每一句詩詞中的關鍵要素,并及時做好標記。比如,第一句當中的“異鄉(xiāng)”,第二句當中的“佳節(jié)”,第三句當中的“登高”,第四句當中的“少一人”。在確定這些關鍵要素之后,學生可以將這些信息串聯到一起,從這些要素當中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即“異鄉(xiāng)”說明詩人此時此刻身處他鄉(xiāng),“佳節(jié)”主要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登高”主要是指重陽節(jié)這一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少一人”則說明詩人無法與家人相聚。通過對一連串信息的分析和理解,學生發(fā)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在重陽佳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通過這種細讀的閱讀方式,學生能夠快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切感受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流露出來的真實情感,因此這種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學生用一種習慣性的標記方法確定了全詩的核心思想,當這種思想浮出水面之后,學生的腦海當中也會閃現出詩人當時的一種真實的創(chuàng)作心理。當學生內心的真摯情感與詩人的真情實感相互交融之后,“共情力”也將應運而生。其次,在對古詩詞進行細讀時,學生的關注焦點完全集中在每一個文字上面,一旦發(fā)現能夠觸動敏感神經的文字,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也會噴涌而出,這時學生更樂于去探索和體驗詩人的創(chuàng)作情懷。最后,培養(yǎng)學生“閱讀共情力”的前提是需要學生進入到深度閱讀狀態(tài),而細讀與標注相結合的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注力,使學生與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形成默契的互動。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對詩詞文字與詩人情感的解讀將更為深刻,這對培養(yǎng)“共情力”將大有裨益。
古詩詞所展現的優(yōu)美文字創(chuàng)造出的深遠意境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激發(fā)他們強烈的閱讀欲望。在這種閱讀欲望的推動下,詩人真摯的情感也會深深地感染學生??紤]到這一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打造一個真實的教學場景,以激發(fā)他們對古詩詞這一文學藝術形式的濃厚學習興趣。首先,在學生進入閱讀狀態(tài)之前,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的文字敘述,通過圖片或視頻影像展示詩中描繪的場景。當學生欣賞這些畫面時,他們的腦海中會迅速呈現出古詩詞所表達的真實意境。其次,這種方法能夠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隨著畫面的呈現,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會逐漸深入,從表面文字過渡到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特別是在分析和解讀詩人的思想情感時,學生更容易從畫面中汲取靈感,進而與呈現的情境產生“共情效應”。
以南宋詩人范成大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一)》為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在學習這首古詩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現詩中描繪的場景。第一幅圖片展示了村民在田地里鋤草,第二幅描繪了村民夜晚在炕頭搓麻繩,第三幅呈現了村里男男女女邊忙著農活邊操持家務,第四幅展現了稚嫩的孩童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種瓜。學生通過觀察這四幅圖片,可以發(fā)現每一張都描繪了農民勤勞努力的場景。在范成大的詩中,他將孩童的天真情趣巧妙地融入詩歌,為整首詩增添了獨特的韻味,讀后使人意猶未盡。學生欣賞這組圖片時,能夠從農民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真實心境,即通過詩歌表達對當時農民遭受剝削和壓力生活的同情憐憫。這份真情實感在四幅圖片中都能夠清晰地反映出來。
可見,這種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教師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無論是以圖片的形式還是以視頻影像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其展示的內容需要和古詩詞的文字敘述內容密切相關。如果展現在學生面前的畫面內容與古詩詞毫無關聯,那么學生也無法從情境當中體會到詩人內心的豐富情感。第二,當畫面內容出現以后,學生的腦海當中會立即閃現出古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畫面要素越豐富,這種意境表現得越加真實。因此,教師在選擇畫面素材時,應盡量將詩詞當中涉及的每一個場景全部表現出來,如果遺漏某一個場景或者要素,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觀賞體驗,以至于無法準確提煉出詩人所表達的真實情感。第三,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默讀的方式來進一步熟悉古詩詞的內容。當學生熟練掌握了詩詞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選擇一到兩名學生代表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利用總結性的語言對全詩內容進行歸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和感受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合作探究是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團隊協(xié)作來共同解決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時,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首先,小組合作探究能夠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和欣賞古詩詞,對真情實感的提煉和挖掘起到關鍵作用。其次,在合作探究中,每位學生都能分享自己的觀點,然后在小組的統(tǒng)一組織與帶領下對這些觀點進行評價與篩選,形成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結論。學生通過這個結論更好地體驗詩人當時的創(chuàng)作心情,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初衷。
以唐朝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在閱讀這篇佳作之前,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4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后讓各小組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別對每一句詩詞所描述的場景以及全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深度剖析,并將合作探究結論分享給大家。例如,第一小組在經過熱烈討論之后得出了以下結論。詩詞第一句直接點出了詩人送別好友孟浩然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對送別的時間與好友的去向進行了概括總結:送別時間為陽春三月,孟浩然的去向為揚州。第三句和第四句則是對送別場景進行細致描述。詩人將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與浩瀚無邊的長江水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描繪出了一幅依依惜別的送別畫卷。在對全詩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之后,小組成員可以從分析結果當中挖掘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這首詩表達了李白對老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在得出這一結論以后,教師可以簡明扼要地對這首詩詞的意境進行概括,然后學生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來準確地提煉出詩詞當中所蘊含的濃濃惜別之情。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古詩詞的文字框架和深厚文化底蘊。特別是在提煉和挖掘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時,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直擊詩人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心境復雜性。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更多合作探究任務,并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在討論階段,學生應各抒己見,以簡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反復閱讀確認合作討論的結果。如果結論與詩詞呈現的意境不符,需要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重新分析詩詞內容。第二,在討論過程中,若小組成員出現意見分歧,小組長應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則驗證各個意見,直至得出更為一致的討論結果。第三,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確保學生準確提煉出詩人的思想情感,教師在討論中可擔任輔導角色,及時糾正錯誤與問題,確保各小組準確掌握討論方向,避免“走彎道”或“繞彎路”的發(fā)生。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共情力”不僅是深入解讀古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意境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手段。為此,教師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在創(chuàng)新引導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同時,努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夠激發(fā)學習興趣、引發(fā)深刻思考、激發(fā)學習熱情的古詩詞閱讀環(huán)境,使學生與詩人的思想情感更為深刻地發(fā)生“共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