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
小米和老公結婚兩年了,她對老公越發(fā)不滿。
最初結婚的時候,小米的目標很明確:她需要一個可以給自己提供情緒價值的伴侶——在她生氣的時候可以安慰她,爭吵的時候可以包容她,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鼓勵她。
剛和老公談戀愛的時候,她也感受到了對方帶來的情緒價值,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貼心的暖男。于是,盡管老公的家境、學歷、工作等方面都比自己差,但兩人也快速走入了婚姻。
然而,隨著相處時間越來越長,小米對老公提供情緒價值的要求越來越高:她期待老公在她不開心的時候第一時間察覺并給予回應,且對方不能有負面情緒。
漸漸地,小米的老公表示很受不了這樣的關系。
小米非常委屈地抱怨:“我什么都不圖你的,就圖你給我情緒價值,你都做不到嗎?”
近幾年,情緒價值成為一個流行詞語,“情緒價值拉滿”也成為一種對于親密關系較高的評價。
何為情緒價值呢?美國一位學者將其定義為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情緒收益即積極的情緒體驗,情緒成本是負面的情緒體驗。
在親密關系中,當一方給另一方提供的積極情緒體驗多于消極情緒體驗時,比如伴侶講話會讓我們覺得非常舒服,相處起來非常放松、感受到被認同,這就是一種情緒收益。
反之,如果我們和一個人相處時,經常覺得對方不懂自己,總是忍不住爭吵,而且感受到被對方指責、打壓,相處起來很累,那就是消極情緒體驗多于積極情緒體驗,即情緒成本。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類似于共情的能力,即可以看到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并給予對方回應和支持。
很多人和小米一樣,在親密關系中,內心一直存在不安全感,總渴望另一半給自己提供情緒價值。而對于提供情緒價值的一方而言,需要時時顧及伴侶的感受,及時肯定伴侶的言行,不能表現出負能量,久而久之,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表達,關系就會越來越遠。
事實上,情緒價值不是單方面輸出,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一味索取,而是互相理解和彼此包容。只有兩個人互相提供情緒價值,才能促進情感的流動。
伴侶之間如何提供情緒價值呢?
首先,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增加自我關照
作為給予的一方,給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的前提是,確保自己的內心處于一個舒服的狀態(tài)。如果為了給對方提供情緒價值而感到內耗、壓抑,那就好像一塊一直被消耗的電池,能量終會枯竭。多一些自我關照,對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接納和安撫,當自己的內心更加穩(wěn)定時,才能更好地接住對方的情緒。
作為想要獲得情緒價值的一方,不妨將“向外索取”調整為“向內反省”。比如,多問問自己此刻的情緒怎么樣、內心的深層需要是什么,進而朝著既定的方向嘗試,提升自身情緒的穩(wěn)定性,減少內心的匱乏感。
其次,減少對另一半的指責和抱怨,直接表達需求
伴侶之間相處久了,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說出口,對方也可以理解。于是,當沒有獲得對方的理解時,抱怨和指責就越來越多。
比如,妻子時不時抱怨丈夫臭襪子亂丟,打游戲不理人。實際上,妻子抱怨的背后,想要表達的是“我希望你幫我分擔家庭責任,希望你對我有更多的陪伴”。丈夫有時也會忍不住指責妻子不停地嘮叨、挑錯,實際上是在表達“我需要一些獨處的空間”。
誠然,由于每個人關注的重點不同,關系中總有一些不符合預期的部分,產生摩擦難以避免。我們需要認識到,伴侶是一個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個體,兩個人做不到總是以相同的角度看問題,以相同的方式表達愛意,更無法清晰感知對方未說出口的每一個需求。針對這些需求,我們可以更加直接地表達感受,而不是對另一半指責和抱怨。關系中少了指責和抱怨,負面的情緒體驗減少,才能積累更多正向的情緒體驗。
再次,增加贊美和肯定
伴侶之間,贊美和肯定的言辭再多都不為過。但是,相處時間久了,伴侶的閃光點經常會被對方視而不見。
肯定對方不是敷衍地說“你真好,你真棒”,而是肯定對方具體的表現和行為。
比如,我們可以夸一夸對方今天的衣服搭配好看,也可以夸一夸對方的擁抱很溫暖,還可以夸一夸他游戲打得不錯或者廚藝有水平。
贊美和肯定是讓對方自信面對每一天的能量,更是“給情感賬戶存錢”的過程,有助于逐步提升親密關系中的安全感。
最后,允許彼此情緒化
“情緒價值拉滿”不是像人工智能一樣永遠保持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當彼此的負面情緒得到表達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一起面對最真實的親密關系。
健康的情緒價值在于彼此都有勇氣去面對相處中的“張力”時刻,不回避沖突,把每一次沖突當作進一步了解彼此、調節(jié)相處模式的機會。這不僅可以提升親密關系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可以幫助彼此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