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梅, 李影
(鄭州人民醫(yī)院南部院區(qū) 1 泌尿外科, 2 骨科, 河南 鄭州 450004)
輸尿管結石屬于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之一, 目前臨床多采用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治療。 然而, 術后患者常需留置輸尿管支架管引流尿液、 預防尿道狹窄等, 出院后仍存在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如膀胱刺激征、 血尿、 支架管位移等, 故加強對輸尿管結石手術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1]。 基于知信行(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以知信行理論為基礎, 為出院患者提供連續(xù)健康指導及康復護理, 可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 增強其康復自信, 促使患者形成健康行為, 從而提升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2]。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在輸尿管結石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7 月于我院行輸尿管結石手術的99 例患者, 根據出院后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 (50 例) 和對照組 (49 例)。 對照組男36 例, 女13例; 年齡42 ~76 歲, 平均 (51.32 ± 4.28) 歲; 結石直徑8 ~16 mm, 平均 (12.73 ± 1.45) mm; 結石位置: 輸尿管下段20例, 輸尿管中段6 例, 輸尿管上段23 例。 觀察組男35 例, 女15 例; 年齡40 ~75 歲, 平均 (50.86 ± 4.63) 歲; 結石直徑9~18 mm, 平均 (13.02 ± 1.64) mm; 結石位置: 輸尿管下段22 例, 輸尿管中段7 例, 輸尿管上段21 例。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延續(xù)性護理: 出院當天給予患者飲食護理、 用藥護理、 支架管護理、 衛(wèi)生護理、 并發(fā)癥預防等指導意見, 叮囑患者在拔除支架管前控制運動量, 同時指導患者學習泌尿道護理知識, 包括集尿袋更換、 引流袋固定、 尿道口清潔等; 出院后, 采用電話隨訪形式了解患者康復進度, 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給予針對性解答, 1 次/周。 觀察組采用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 成立延續(xù)性護理小組, 泌尿外科護士長擔任組長, 選擇科室經驗豐富、 專業(yè)知識扎實的5 名護士組成護理小組開展延續(xù)性護理, 護士長負責質控、 協(xié)調各成員間工作。 出院后通過微信群聊對患者實施延伸護理計劃, 具體措施如下: (A) 獲取知識。 ①公眾號科普: 以圖文、 短視頻結合形式向患者普及輸尿管結石術后護理知識, 主要包括健康生活及并發(fā)癥預防兩部分內容。 a.健康生活。 由科室護士采取短視頻形式講解結石形成原因及不良生活習慣對疾病的害處, 指導患者術后及睡前多飲水 (≥2 000 mL/d), 減少食用番茄、菠菜等高草酸類、 堅果類、 高磷類食物, 文末附上電子版飲食清單, 叮囑患者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 b.并發(fā)癥預防。 膀胱刺激征: 在健康生活基礎上指導患者保持膀胱空虛, 切勿憋尿, 以防尿液反流; 尿路感染: 指導患者便后注意清潔, 勤換洗內衣, 保持床鋪干凈整潔, 避免勞累; 肉眼血尿: 告知患者血尿形成原因, 指導患者自行監(jiān)測尿液顏色、 尿量等, 記錄觀察每日尿液變化, 注意臥床休息; 支架管脫出或移位: 囑患者變換體位或下床活動時避免動作幅度過大, 防止支架管移位或脫出。 ②微信群分享: 每周五晚7: 00 至8: 00 開展線上答疑會,以微信視頻形式解答患者疑問。 (B) 培養(yǎng)信念。 ①建立健康信念: 邀請恢復良好患者現身說法, 以視頻形式分享自我護理經驗及感受, 幫助其他患者樹立健康信心。 ②心理護理: 指導患者通過音樂療法、 正念冥想法、 記日記等緩解內心壓力, 建立積極情緒。 (C) 形成行為。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制作自護計劃流程表, 要求患者每日將計劃完成情況發(fā)送至微信群, 讓患者之間互相監(jiān)督, 同時鼓勵家屬參與患者行為管理,發(fā)揮監(jiān)管作用, 督促患者形成良好健康行為習慣。 護士每周視頻隨訪, 全面評估患者遵醫(yī)行為及康復進度, 30 min/次。
1.3 觀察指標①自我效能。 于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評估, 分值10 ~40 分, 得分越高則自我效能越高。 ②生活質量。 于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使用威斯康星州腎結石生活質量量表 (WISQOL) 評估, 將量表稍作調整, 使其符合輸尿管結石患者, 包括家庭、 身體、 工作等方面的影響, 共46 個條目, 分值0 ~184 分, 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③并發(fā)癥。 包括尿路感染、 肉眼血尿、 膀胱刺激征、 輸尿管支架脫落或移位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自我效能、 生活質量干預1 個月后, 觀察組GSES、WISQO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GSES、 WISQOL 評分比較 ( ± s, 分)
表1 兩組的GSES、 WISQOL 評分比較 ( ± s, 分)
組別nGSESWISQOL干預前干預1 個月后干預前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 5020.25±2.46 30.48±2.4777.74±10.32 138.56±14.17對照組 49 19.88±2.53 26.32±2.6178.29±9.98 106.48±12.54 t 0.7388.1470.27011.920 P 0.4620.0000.7880.000
2.2 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0%, 低于對照組的20.41%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
由于部分輸尿管結石手術患者缺乏疾病正確認知及護理知識, 導致其出院后自我效能感低下, 不利于疾病轉歸[3]。 傳統(tǒng)延續(xù)性護理能使出院患者獲得持續(xù)性護理干預, 但受患者自制力、 自我效能感等影響, 干預效果不甚理想。 KAP 理論是用于解釋個人知識和信念如何影響健康行為改變的常用模式, 首先是獲取知識, 然后才會產生信念, 最后形成行為[4-5]。 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 幫助患者樹立正性信念與積極態(tài)度, 激發(fā)患者主觀能動性, 有助于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1 個月后的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 表明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在提升輸尿管結石術后患者自我效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研究[6-8]表明, 患者輸尿管結石手術后需長時間留置導尿管, 極易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 影響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干預后1 個月WISQOL評分高于對照組, 提示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在降低輸尿管結石手術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分析原因為, 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定期通過新媒體向患者推送輸尿管結石相關信息, 有利于培養(yǎng)患者健康意識, 使其逐漸意識到不良行為習慣的危害性; 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相關并發(fā)癥預防指導, 通過自護計劃流程表反饋能使患者之間形成互幫互助、 互相監(jiān)督的良好風氣, 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 保證患者主動形成良好健康行為習慣, 從而明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 基于KAP 理論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明顯提升輸尿管結石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 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