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詩人在詩中展示了向往歸復(fù)自然,追求悠然自在、不同流俗的內(nèi)心世界,全詩十句,可做三層解讀。
前四句為一層,詩人狀寫其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xiàn)了鄙棄官場、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詩人憤世嫉俗,心志高潔,但他并沒有逃避現(xiàn)實,與世隔絕,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過著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不同之處在于,能夠做到無車馬之喧囂,保持沉寂虛靜。那么,請問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曰:不過是寄情高曠,“心遠(yuǎn)地自偏”罷了。這里固然也有生活層面上的因素,對這熙熙攘攘的社會現(xiàn)實,特別是爭名逐利的官場,采取疏遠(yuǎn)、隔絕的態(tài)度,自然門庭冷落、車馬絕跡;但詩人的著眼點還是精神層面上的,內(nèi)心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放棄權(quán)力、地位、財富、榮譽的世俗追求。詩人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如鹽在水,不著痕跡,平淡自然,渾然一體。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詩人狀寫其從田園生活與自然景色中所獲得的詩性體悟,實際上是“心遠(yuǎn)地自偏”這種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形象化表現(xiàn)與自然延伸。有了超越常俗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一俯一仰,怡然自得?!坝迫弧倍钟玫煤苊?,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在這里,詩人、秋菊、南山、飛鳥,各得其樂,又融為一體,充滿了天然自得之趣。情境合一,物我合一,人與自然合一,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dá)到了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
最后兩句為第三層,是全詩的總結(jié),講詩人從中悟出的自然與人生的真諦。而這“真意”究竟是什么?是對大自然的返璞歸真,是萬物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是對遠(yuǎn)古理想社會的追慕與向往,還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意趣?詩人并不挑明,留給讀者去思考,在他,則“欲辨已忘言”了。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xiàn)它的微妙處與整體性。這樣,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意象上。寄興深長,托意高遠(yuǎn),蘊理雋永,耐人咀嚼。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