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林 龍宏宇 黃小勇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容量平衡對重癥心源性休克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1月期間在漳州正興醫(yī)院接受VA-ECMO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出86例VA-ECMO治療≥3 d的重癥心源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患者存活與死亡情況,并比較不同預后患者前72 h容量平衡情況。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前72 h容量平衡結果分為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分析2組患者基本情況,聯(lián)合連續(xù)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以及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情況。結果 不同預后患者48~72 h容量平衡及前72 h總容量平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患者CRRT、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使用率及存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72 h,每24 h容量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患者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容量平衡對接受VA-ECMO治療重癥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預后可產生一定的影響,前72 h總容量平衡呈負平衡的患者存活率較正平衡患者高,需聯(lián)合CRRT或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概率較小。
【關鍵詞】 重癥心源性休克;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早期容量平衡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4-0048-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541.6+4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危及病患生命的危重癥,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泵血功能障礙,繼而出現急性組織灌注不足,多項數據顯示其致死率為30%~50%[1]。近些年,隨著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體外膜肺氧合已成為一項臟器支持手段,在臨床危重癥救治中效果顯著[2]。VA-ECMO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模式,可提供持續(xù)有效的呼吸循環(huán)支持,幫助患者度過嚴重心衰階段,在治療感染性休克、頑固性CS等疾病中發(fā)揮重要救治作用[3-4]。容量問題一直是休克治療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休克患者的容量管理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5]。CS患者原發(fā)病灶為心臟,病情發(fā)展迅速,容量管理尤為關鍵。但是,目前臨床上關于接受VA-ECMO治療的休克患者早期容量與預后之間的關系研究比較少。鑒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接受VA-ECMO治療重癥CS患者早期容量特點,并探究早期容量平衡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1月期間在漳州正興醫(yī)院接受VA-ECMO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出86例VA-ECMO治療≥3 d的重癥心源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平均年齡(45.36±5.02)歲;疾病類型,急性心肌梗死31例,暴發(fā)性心肌炎35例,惡性心律失常15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3例,酸中毒2例;存活率為54.65%(47/86)。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納入對象均符合CS相關診斷標準[6];均接受VA-ECMO治療,且治療時間為3 d以上;患者年齡超過18歲;患者自愿參與;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其他類型休克患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治療過程中更換ECMO模式。
1.2 方法
統(tǒng)計研究對象存活與死亡情況。將研究對象按前3 d容量平衡結果分為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分別為38例、48例。收集2組患者基線資料,包括性別、年齡、VA-ECMO運轉時間及CRRT、IABP、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預后患者容量平衡情況。比較2組患者基本資料及CRRT、IABP、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情況。將重癥CS患者依據前72 h每24 h容量平衡情況分為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比較2組患者不同時間內存活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其中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QL,QU)]表示,以Mann-Whitney U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預后患者前72 h的每24 h容量平衡比較
86例重癥CS患者中,存活患者47例,死亡患者39例;不同預后患者0~24 h及24~48 h的容量平衡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8~72 h容量平衡及前72 h總容量平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基本資料、聯(lián)合CRRT、聯(lián)合IABP以及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情況比較
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患者CRRT、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使用率及存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前72 h每24 h容量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患者存活率比較
將重癥CS患者依據前72 h每24 h容量平衡情況分為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0~24 h正平衡組41例,存活率為 48.78%(20/41);負平衡組45例,存活率為60.00%(27/45)。24~48 h正平衡組35例,存活率為60.00%(21/35);負平衡組51例,存活率為50.98%(26/51)。48~72 h正平衡組32例,存活率為46.88%(15/32);負平衡組54例,存活率為59.26%(32/54)。2組患者不同時間內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CS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心功能減退,患者心輸出量顯著下降,致使血壓降低及組織灌注不足,繼而引起全身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為對容量復蘇敏感性較低的頑固性低血壓,是臨床患者常見的死亡原因[7]。VA-ECMO將氧合血高速輸入大動脈內,可產生灌注壓,可起到心肺替代的作用,為此類患者提供心肺支持,以減少各類器官功能障礙的發(fā)生。CS患者整體生存率為40%~60%[8],且撤機后患者死亡風險仍處于較高水平。VA-ECMO治療的重癥CS患者短期內病情進展迅速,主要原因在于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心肌大量損傷甚至壞死,致使自身心臟功能經過治療后依然持續(xù)惡化。因此,對此類患者的預后進行評價對指導治療尤為關鍵。體液管理也是救治危重癥患者的常見干預措施,確診CS后需立刻補充血容量以恢復器官組織的灌注,但CS患者伴隨著肺水腫,液體復蘇在改善血流動力學的同時也存在加重肺水腫的風險。有研究顯示,液體正平衡與CS患者ICU死亡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液體正平衡也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影響因素[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存活患者48~72 h容量平衡及前72 h總容量平衡偏向負平衡趨勢,表明預后良好患者會更早出現液體負平衡。液體正平衡可引起靜脈回心血量增加,增加腎臟的后負荷,繼而引起腎臟灌注不足及腎功能障礙。在休克治療過程中,實現液體負平衡代表機體微循環(huán)中毛細血管屏障趨向穩(wěn)定,能減少電解質紊亂的發(fā)生,促進機體逐步恢復。通過容量平衡分析患者預后情況發(fā)現,前72 h總容量平衡與預后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分析其原因為,一段時間總的容量平衡可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轉歸趨勢,故前72 h總容量平衡可作為接受VA-ECMO治療的重癥CS患者預后的預測指標。本研究依據前72 h總容量平衡情況將患者分為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通過對比基線資料及臨床情況發(fā)現,負平衡組患者CRRT、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使用率低于正平衡組,提示負平衡組患者腎臟及肺部基礎情況較好,較少需要腎臟替代治療及呼吸支持治療。輸注液體的目的是提高心輸出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超出生理需要的心輸出量并不能改善器官功能及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負平衡組患者存活率高于正平衡組,進一步說明容量平衡可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產生影響。分析其原因為,在糾正休克過程中患者體內炎癥反應會減輕,繼而使毛細血管功能逐漸恢復;而液體負平衡能促進第三間隙液體歸于血管,繼而改善組織水腫及微循環(huán),因此在休克后期應盡早實現液體負平衡,有利于預后[11]。前72 h每24 h容量正平衡組和負平衡組患者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前72 h每24 h的容量平衡與預后無關,推測原因為每24 h的容量平衡無法反映整體轉歸趨勢,且受到較多因素干擾。
綜上所述,早期容量平衡對接受VA-ECMO治療重癥CS患者的預后可產生一定的影響,前72 h總容量平衡呈負平衡的患者存活率較正平衡患者高,需聯(lián)合CRRT或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概率較小。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來源集中,研究存在局限性,后期需增加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驗證結論。
參考文獻
[1] REYENTOVICH A,BARGHASH M H,HOCHMAN J S.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cardiogenic shock[J].Nat Rev Cardiol,2016,13(8):481-492.
[2] 芮子傲,戴東普,郭影影,等.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聯(lián)合體外膜肺氧合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22,25(21):2597-2604.
[3] 劉淼淼,郭鋒偉,劉鋒鋒,等.靜脈-動脈體外膜氧合輔助心源性休克的危險因素分析:一項連續(xù)5年的回顧性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22,38(6):743-748.
[4] 許智晶,孫榮青,劉瑞芳.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與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對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21,28(1):55-59.
[5] 胡斌,程儲記,孫澤麗.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度聯(lián)合肺部超聲評分對膿毒癥休克患者容量反應性的評估價值[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22,17(8):1043-1046,1054.
[6] PONIKOWSKI P,VOORS A A,ANKER S D,et al.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e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of the ESC[J].Eur Heart J,2016,37(27):2129-2200.
[7] LEVY B,GIRERD N,AMOUR J,et al.Effect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vs normothermia on 30-day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receiving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22,327(5):442-453.
[8] SCHURR J W, NOUBANI M, SANTORE L A,et al.Survival and outcomes after cardiac arrest with VA-ECMO rescue therapy[J].Shock,2021,56(6):939-947.
[9] 張惠興,吳文龍.早期運用液體平衡策略對改善心源性休克循環(huán)灌注的意義[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9,35(7):39-41.
[10] 徐彥立,張思森,劉青,等.早期充分液體復蘇達標后不同液體負平衡量對膿毒性休克預后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9,35(17):2755-2760.
[11]? 孫峰,陳旭鋒,梅勇,等.急性冠脈綜合征致心源性休克患者靜脈-動脈體外膜氧合治療早期容量平衡與預后的相關性[J].中國急救醫(yī)學,2021,41(3):206-209.
(編輯:徐亞麗)
作者簡介:黃志林,男,本科,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