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東風五號”之前的導彈上,沒有用計算機。“東風五號”作為洲際導彈,要求目標打擊精度更高。經過反復權衡,負責“東風五號”控制系統研制的副總設計師梁思禮決定在“東風五號”上采用一種新的平臺——計算機制導技術,為“東風五號”裝上聰明的“大腦”。
充滿挑戰(zhàn)
為了制訂滿足精度要求,又具有發(fā)展?jié)摿Φ闹茖Х桨?,運載火箭研究院專門組織了“東風五號”制導系統的方案討論會,控制系統研究所在梁思禮和徐延萬的主持下,重點對捷聯式制導方案和平臺-計算機方案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考慮到平臺-計算機方案能直接建立慣性基準,不需要坐標轉換,同時制導方案比較簡單,可以降低對彈載計算機的要求,在制導方程中不出現姿態(tài)角,所以也不需要高精度的模數轉換或數字輸出的傳感器。此外,平臺能改善加速度表和陀螺儀的動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器件的使用精度。
經過反復權衡,梁思禮最后決定在“東風五號”上采用這種新的制導技術。
攻克難題
任務落在了梁思禮領導的控制所和航天771所的身上。先由控制所下達任務書,提出技術指標,再由771所具體研制。
受當時工作條件限制,大量數據只能靠手工穿孔紙帶輸入,運算一次要花很多時間。為了趕時間,辦公室里白天人人伏案,夜夜燈火通明,誰也不愿離開工作崗位。
1966年9月,一臺全部國產的22位雙極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彈載計算機終告完成。但由于體積過大,裝不進彈艙,又因組件太多,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解決的辦法唯有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可在當時,這是個大難題,沒有一年半載是搞不出來的。梁思禮和大家一起商量,找到了解決之道:“我們重新推導了制導方程和關機方程,犧牲一些方法誤差,以減少計算機的負擔,從而減少計算機的復雜性。從整個制導系統來看,方法誤差增大后影響不大。由此我們的彈上計算機采用的是增量計算機方案,沒有乘除法,只有加減法,雖然粗了一些,但是少用了近1/3的集成電路,解決了小型化難題?!?/p>
1971年9月10日,這種彈載數字計算機參加了我國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首飛試驗,一舉成功。
(摘自《中國科學報》 石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