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王小毅
教學目標:
1.借助資料,品讀文中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毛主席復雜的內心。
2.借助資料,嘗試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表達人物內心,還原當時的情景,感受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偉人胸懷。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借助背景資料,感受喪子之痛
課前:完成“走進革命歲月”預學單(掃右碼查看),觀看“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并查閱“抗美援朝”相關資料。
一、情境導入,明確任務
“走進人物內心,賡續(xù)責任擔當”。在本單元學習的第一站——尋找古代的“他”,同學們學完三首古詩以后,為邊疆戰(zhàn)士和詩人制作了人物名片。昨天,來到了第二站——尋找革命歲月中的“他”,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今天讓我們繼續(xù)走進這段革命歲月,去探尋革命領袖帶領中國人民在追求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光輝的足跡。
二、回顧舊知,整體感知
1.齊讀課題:青山處處埋忠骨。
2.學生查找資料:毛主席人物名片的基本信息。
過渡: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品讀句子,一邊學習一邊進一步完善這張人物名片剩下的內容。
3.回顧舊知。
(1)回顧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事。
(2)播放“毛岸英犧牲,彭德懷擬電報”微課(見課件)。
(評析:革命文化題材的文本時代感強,離學生生活較遠,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課前,學生借助“走進革命歲月”預學單,觀看“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查閱抗美援朝相關資料;課中,借助微課,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lián),為走進人物內心做鋪墊。)
三、品讀描寫,體會悲痛
1.交流初讀心得,感受主席悲痛的心情。
毛主席看了這封電報以后有什么表現(xiàn),你體
會到毛主席內心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句子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要點:關注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感受毛主席內心的悲痛。
句1: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有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
句2: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
句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2.聯(lián)系語境理解,加深對人物內心的體會。
這些句子表達的僅僅只有悲痛嗎?想著毛主席此時的內心,聯(lián)系上下文再讀一讀。
示例:不愿意相信、震驚、期盼、懷念……
3.結合資料理解,有感情地朗讀人物描寫。
(1)借助資料,理解一次次分離。
“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邊來了嗎?”那是怎樣的一次次分離呢?(出示資料)
毛岸英5歲,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與岸英分離。
毛岸英8歲,隨母親楊開慧入獄。
母親楊開慧犧牲后,毛岸英兄弟在上海流浪。
毛主席送毛岸英到蘇聯(lián)學習。
毛主席送毛岸英到農村鍛煉。
毛岸英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犧牲在戰(zhàn)場上。
(2)結合資料,補充感受。
結合資料,再讀毛主席的表現(xiàn),你對他的內心又有了什么新的體會?
示例:愧疚……
(3)設置情境,指導朗讀。
要點:設置情境指導朗讀“岸英!岸英!”,感受一聲聲呼喚背后的深情。
(評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
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五年級學生學習這個內容是有基礎的: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體會人物情感,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感受人物品質。如何帶領學生通過品讀描寫人物的語句,讓他們對人物的內心有更豐富的理解呢?李老師尊重真實學情,搭建“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背景資料”等方法支架,品讀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毛主席面對兒子犧牲消息時的內心。)
板塊二? ? 繪內心波折圖,理解抉擇之難
一、繪制內心波折圖,整體感知抉擇過程
1.閱讀兩份請示,知道毛主席面臨抉擇。
(1)介紹兩份請示的背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對岸英歸葬的問題提出請示。
(2)學生讀兩份請示,知道毛主席面臨兩種
抉擇。
2.填寫內心波折圖,初步感受抉擇之難。
自學提示:從看到請示到簽署電報,毛主席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這個過程他的內心產生過哪些念頭呢?默讀課文第二部分,在課堂工作單(內心波折圖)中填上關鍵詞。
(1)填寫內心波折圖。
(2)反饋內心波折圖。
(3)理解內心波折圖。
將毛主席內心產生過的念頭連起來讀一讀,你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份怎樣的抉擇?——難。
(評析:“內心”所指豐富,可以包含人物的不同“心情”,也可以是人物的心情變化軌跡。岸英的遺骨安葬在哪里?這對于毛主席而言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何讓學生在品讀文字的同時理解到這份抉擇的艱難,李老師設計了“內心波折圖”這一學習支架,帶領學生走進文字,整體理解和分析,初步感受毛主席面對抉擇時的艱難。)
二、體會人物內心,感受抉擇之難
1.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提示:
(1)選擇毛主席抉擇過程中的一處念頭。
(2)在文章第二部分畫出相應的描寫。
(3)小組合作品讀,體會毛主席的內心。
2.小組學習反饋。
(1)品讀交流。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示例:對毛主席的動作和神態(tài)進行描寫,體
會到主席內心的悲痛和對岸英的思念。
②他若有所思地說道:“哪個戰(zhàn)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p>
示例:對毛主席的語言描寫,體會到毛主席不搞特殊,以大局為重。
③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毛主席簽字的一瞬間,毛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
示例:對毛主席的神態(tài)描寫,體會到毛主席內心的矛盾。
④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向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報記錄稿放在上面。
示例:對毛主席的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體會到毛主席內心的悲痛,難以抉擇。
(2)朗讀指導。
(評析:岸英歸葬的抉擇對毛主席而言為什
么如此艱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抓住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進行充分的品讀、感
受、交流,理解毛主席艱難抉擇背后的常人情感和偉人胸懷。)
板塊三? ?完成人物名片,升華崇敬之情
一、綜合人物表現(xiàn),感受家國責任
1.討論:岸英的遺骨是否運回來,毛主席做這個抉擇為什么會如此艱難呢?
要點:毛主席既是一個深愛兒子的普通父親,也是一個肩負國家責任的主席。
2.思考:毛主席最終的決定是什么?為什么最終做了這個決定呢?
3.珍藏了26年的箱子。(出示資料)
毛主席逝世多年以后,他的貼身警衛(wèi)在他的臥室發(fā)現(xiàn)了一個箱子,里面整齊地放著岸英的衣服。
毛主席決定把岸英的遺骨留在朝鮮,但是將思念留在了心里。夜深人靜,當毛主席打開箱子看到毛岸英的衣物時,那是一個怎樣的場景,你能想象他當時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并作簡單描述嗎?
4.理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含義。
5.配樂朗讀,表達內心。
(評析:引入毛主席珍藏毛岸英遺物的資料,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讓學生想象主席獨自面對岸英遺物時深藏在內心的悲痛,加深學生對毛主席偉人情懷的理解。從課堂師生表現(xiàn)看,明顯看到了學生理解的進階,情感的升華。)
二、完善人物名片,致敬偉人毛主席
1.讀學生梳理的對人物內心感受的板書。
示例:懊悔、思念、要以大局為重……
2.完善人物名片。
我為“他們”做名片
人物:? ? ? ? ? ? ? ? ? ? 身份:
人物表現(xiàn)(關注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 ? ? ? ? ? ? ? ? 推薦詞: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走進了毛主席的內心,感受到了他偉人的胸懷和常人的情感,請大家課后完善這張人物名片。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課文《軍神》,繼續(xù)尋找革命歲月中的“他”。
教學評析
本課在遵循課標精神,用好統(tǒng)編教材,落實核心素養(yǎng)方面,體現(xiàn)得更充分一些。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素養(yǎng)為導向
《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責任”,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本課主要描寫了毛主席聽聞愛子毛岸英犧牲的噩耗后,悲痛不已,但經過一番艱難抉擇后,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全文分成兩個部分,毛主席驚聞噩耗和艱難抉擇,抓住毛主席當時的反應,通過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表達了毛主席的極度悲痛和眷戀不舍,寫出了毛主席深沉的父愛和不凡的胸襟。
這節(jié)課教什么呢?2022年版課標指出:“教師應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清晰、明確地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育人立意。”語文教學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育人價值,以素養(yǎng)為本進行有機整合,實現(xiàn)教學的多重價值。
從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不難看出李老師執(zhí)教本節(jié)課的教學指向。沒有理性地學習語文知識,枯燥地分析語文要素,而是立足文本,發(fā)揮文本的教育價值;立足學生,觸摸學生的真實思想,把學文與做人的教育融入在教學過程之中。
李老師這樣制訂教學目標,方向是正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精神生長的過程。
二、以任務為載體
這節(jié)課怎么教的呢? 2022年版課標強調: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
我們看到的只是《青山處處埋忠骨》的第二課時教學路徑。但是,從這樣的設計可以推測單篇的學習任務是:尋找革命歲月中的“他”。也可以推測出單元的學習任務是:走進人物內心,賡續(xù)責任擔當。如果這節(jié)課是一棵樹,那么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片林。
語文學習任務不是以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為主線,而是以學生的語文學習實踐為主線。所以,語文學習任務是內容與行為的統(tǒng)籌。為此,必須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體現(xiàn)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教學特別強調結構化思維,李老師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做了有益的嘗試。
三、以活動為主線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命題。師生問答式的教學方式,問題往往是教師假設的,學習止于找到問題答案。這種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學習是虛假學習。離開了個人的體悟,知識是無法轉化為素養(yǎng)的。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主張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讓學習真實發(fā)生。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能凸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
設計語文學習活動要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突出不同年段的特點,尤其要突出語文實踐——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節(jié)課上設計了一系列具有邏輯關系的學習活動,努力體現(xiàn)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教學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是簡單地被教師牽著走的接受性學習者;不是以教師的教為主線,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讓學生在學習任務引導下,主動積極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學會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與同伴交流學習經驗和學習成果。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還可以適當取舍,做到少而精。只有少而精,才可能實而活。如此看來,課時主義的影子還在,結構化思維的養(yǎng)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重慶市渝中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