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曦
蔣塘馬燈是流傳于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zhèn)蔣塘一帶的傳統(tǒng)舞蹈。
聽太爺爺說,蔣塘馬燈始于明朝嘉靖年間。因蔣塘義軍首領虞順祭祀抗遼英烈楊家將而形成跳馬燈的習俗,傳承至今已近500年。蔣塘馬燈又稱竹馬燈會,定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六出馬祭祀。除了春節(jié),農歷十月初一,人們亦會跳起竹馬燈,緬懷英雄,表達美好的祝愿。
蔣塘馬燈,用竹篾仿馬制,共十匹,神形兼?zhèn)?,栩栩如生。每匹馬有固定的戰(zhàn)神和馬童。頭馬戰(zhàn)將為楊文廣;二馬戰(zhàn)將是巴焦女將軍;三馬戰(zhàn)將為俄皇萬歲;四馬戰(zhàn)將是焦通;五馬戰(zhàn)將為觀音大士;六馬戰(zhàn)將為虞氏一品夫人;七馬戰(zhàn)將為黃道士;八馬戰(zhàn)將為魏化護口大將軍;九馬戰(zhàn)將為黑魁大將軍;十馬戰(zhàn)將為祠山大帝張渤。
蔣塘馬燈表演分上下兩場,場面壯觀。上半場表現楊家將率眾抗擊敵軍。令旗指揮十匹神馬,首先是“包圍敵軍”,十匹神馬踩著鼓點依次圍場轉圈,先慢走,后快跑,越跑越快,象征正在包圍一座城池;二回合“力殺四門”,城池內有四面戰(zhàn)旗,象征著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三匹神馬依次跑圈,金鼓齊鳴,馬鈴叮當,爆竹震耳,一派雄渾剛勁的疆場氣勢,象征攻打三座城門,留一城門;三回合“攻破敵城”,四匹神馬依次跑圈,象征城已攻克;四回合“全殲敵軍”,十位戰(zhàn)神手握長刀槍劍戟,在神馬包圍中間奮力刺殺,人喊馬嘶,刀光劍影,殺聲震天,象征攻城后追殺殘敵;然后由頭馬戰(zhàn)將楊文廣、二馬戰(zhàn)將巴焦繞城轉圈,瞭望戰(zhàn)果,觀察敵情。攻城成功了,錦旗迎風獵獵,時而高舉,時而舞動;鑼鼓時而敲打出“走馬鑼”,時而敲打出“急急風”;“招軍”(一種吹奏樂器)時而吹奏出高昂激越的哨聲,時而吹奏出爽朗的歡笑聲。十匹神馬興高采烈,十位神將歡欣鼓舞,逐次排列出“天、下、太、平”陣圖。下半場表演軍民共慶勝利,祝福萬民安居樂業(yè),逐次排列出“五、谷、豐、登”陣圖。
蔣塘馬燈在弘揚英雄精神、傳承傳統(tǒng)藝術的過程中,凈化了村風民風,對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推動本土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指導教師朱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