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劉思碩
注:本文系2023年度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研究專項課題“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視域下中小學生心理危機識別、預防及干預機制研究”(23CSZJ45)階段性成果,以及2022年度青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青島市推進青少年欺凌法制化建設研究”(QDSKL2201403)階段性成果。
摘要:防治校園欺凌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議題。盡管很多學校都在推進防治欺凌項目,但受認知觀念的影響,在政策制度、人員參與、活動宣傳、課程滲透和評估監(jiān)控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學校在防治校園欺凌時呈現(xiàn)出否認欺凌、象征性干預、認真開展、積極主動開展四種樣態(tài)。為此,學校應加強自我評估,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之處,并以此作為下一步的行動指引。
關鍵詞:校園欺凌;學校防治;自我評估;行動指引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5-0021-04
一、引言
欺凌是指任何不受歡迎的攻擊行為,涉及真實或感知到的權力失衡并重復多次,給個體造成身體、心理、社會或教育方面的傷害[1]。校園欺凌是個全球性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頒布法律、出臺文件、推行干預項目來防治校園欺凌,但世界范圍內校園欺凌的形勢依然嚴峻。2015年以來,校園欺凌引起我國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隨著《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等的發(fā)布,我國的校園欺凌治理逐步駛入快車道。
在此背景下,我國大部分學校對校園欺凌的防治非常重視,通過張貼欺凌舉報電話、開展反欺凌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專家進校開講座等積極防治校園欺凌。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學校在防治欺凌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現(xiàn)實性問題,如校長、教師對欺凌發(fā)生率的認識存在偏差,對易受欺凌群體缺乏敏感性,對本校推進反欺凌活動的具體舉措認識狹窄。這些認知偏差會影響學校推進防治校園欺凌的決心和行動。因此,幫助學校準確認識欺凌的發(fā)生率與特點,對學校未來推進反欺凌工作有著積極意義。
二、全球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與特點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青少年的欺凌與暴力一直比較關注,2019年以前先后發(fā)布了《學校暴力》《欺凌:全球現(xiàn)狀報告》兩份報告。201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匯集全球學校學生健康調查(GSHS)、學齡兒童健康行為研究(HBSC)兩項大型調查數(shù)據。兩項調查涵蓋世界14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數(shù)據,同時參照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展研究項目(PIRLS)、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數(shù)據,形成了《數(shù)字背后:結束校園暴力和欺凌》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不同國家、地區(qū)學生的欺凌發(fā)生率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
就全球來看,平均32%的學生在過去的一個月內至少被同齡人欺凌過一次。報告顯示,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qū),身體欺凌是最常見的欺凌方式;性欺凌排在第二位,根據來自9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GSHS數(shù)據, 11.2%的受欺凌兒童報告稱,他們曾被性笑話、性評論或與性相關的手勢取笑。同時,心理欺凌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欺凌方式,尤其是在北美和歐洲,北美28.4%的學生和歐洲15%的學生報告稱,他們曾故意被排除在活動之外或被故意忽視。就性別來看,在身體欺凌方面,男孩的比例比女孩高,而在心理欺凌方面則恰恰相反,女孩的比例高于男孩。從年齡來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卷入肢體沖突或受到人身攻擊的可能性降低,但年長學生似乎比年幼學生更容易受到網絡欺凌。就個體特征來看,那些“與眾不同”的兒童更容易受到欺凌。其中,外表往往排在第一位;種族(民族)、國籍或膚色是第二常見原因;貧困家庭的兒童以及移民兒童也更容易受到欺凌,那些性取向有偏差的兒童青少年也容易受到欺凌。
對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來說,上述這些性別、年齡、個體特征可以作為預判班級中欺凌發(fā)生率的一項參考評價維度。例如,對于那些身體有殘疾的孩子、新轉學來的孩子(從國外轉國內、外地轉本地、農村轉城市)、家庭困難的孩子、學習困難的孩子等群體需要格外關注。
三、學校應對校園欺凌的四種樣態(tài)
針對欺凌的發(fā)生率和特點,不同學校對欺凌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和立場,由此形成了差異明顯的四種樣態(tài)。
1.否認欺凌現(xiàn)象。這類學校宣稱自己學校不存在欺凌,或者認為欺凌發(fā)生在“其他”學校里,尤其是那些生源質量不高、教學水平低的學校。這類學校認為如果對外宣稱本學校有欺凌現(xiàn)象,會給學校辦學造成負面影響。國際研究成果表明,學校欺凌是學校暴力的一種廣泛而具體的現(xiàn)象,不會因國界、地理位置、文化或是政治不同而有差異[3-5]。
2.采取象征性的行動。這些行動更多落實在紙面上,而沒有實際的作為,上級檢查的時候,學校會拿出一些紙質的材料來應對。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學校采取干預措施后,學校的欺凌行為發(fā)生率幾乎沒有變化[6],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對欺凌行為的解釋和干預措施解讀不到位,班級之間執(zhí)行反欺凌項目的情況參差不齊,或者貫徹落實不徹底。這種政策和行動“兩張皮”的做法會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欺凌防治的有效推進。
3.認真開展工作。這類學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認真對待欺凌,不僅出臺制度,而且認真學習相關材料,并按照上級文件要求按部就班開展防治欺凌工作。研究表明,制定全面和廣泛的反欺凌政策的學校發(fā)生欺凌事件的頻率有所減少[7]。但這類學校更多是按照上級部門或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來落實工作,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4.積極主動開展工作。這類學校不僅按照上級部門要求開展反欺凌工作,而且積極主動地去推進這項工作。這類學校往往具有系統(tǒng)觀思維,制定了比較完善的防治欺凌制度,將學校、家庭、社會結成一個防治共同體,要求所有教職員工和學生積極參與欺凌防治。研究顯示,欺凌持續(xù)減少的學校正是那些主動堅持反欺凌政策和方案的學校[8]。
這四種樣態(tài)也代表了學校應對欺凌的四個發(fā)展階段(見表2)。
四、加強自我評估,提供行動指引
當前,學校在反欺凌當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學生等各方參與者的組織協(xié)調,各種反欺凌政策法規(guī)的落實、反欺凌項目的執(zhí)行,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的輔導與咨詢等,最終都要落實到學校層面。為了更好地應對校園欺凌,學校應加強自我評估,審視自身工作的不足之處,并以此作為行動指引。
(一)重新審視校園欺凌,提高認識水平
1.拋棄幻想,積極面對。校園欺凌在青少年階段具有普遍性,否認欺凌、忽視欺凌、為欺凌辯護、使欺凌合理化、不恰當?shù)靥幚砥哿?、掩蓋欺凌、責備受欺凌者、責備受欺凌者家長的學校,只會讓欺凌愈演愈烈,一旦出現(xiàn)嚴重欺凌事件,學校將處于被動境地。因此,學校一定要轉變觀念,對校園欺凌不逃避、不回避,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起來,行動上積極主動。
2.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教師群體中對欺凌的認識并不一致。有的認為欺凌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沒有把欺凌當成一回事;有的教師自己早年有過痛苦的受欺凌經歷,他們高度重視欺凌,認為欺凌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有的教師認為對抗欺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應該教授學生應對欺凌的技巧,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則認為對抗欺凌是學校某個部門的事情,如學管處,與其他人無關。認識不同,導致教師對欺凌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執(zhí)行學校政策的力度也有差異。因此,學校應定期召開反欺凌的研討會和分析會,統(tǒng)一思想,以便集中力量開展反欺凌工作。
(二)基于系統(tǒng)思維視角,構建一體化干預網絡體系
1.制定切合學校實際狀況的反欺凌制度。學段、學校氛圍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個學校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和特點也存在差異。學校需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在國家、地方性法規(guī),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政策、方案的指引下,制定切合本校校情的反欺凌制度,這樣的制度執(zhí)行起來才更有效力。
2.建立反欺凌隊伍。當前,校園危機事件時有發(fā)生,很多學校都成立了學生危機干預領導小組,反欺凌可以作為該小組的職責之一,而不必單獨再建立一個小組。從目前來年,該小組的職能更多是事后干預,預防工作做得不夠,有待加強。其實從預防的角度來看,反欺凌應該全員參與,校園內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干預者。
3.開發(fā)形式多樣的反欺凌課程。反欺凌課程要考慮學生的年級和年齡特點,通過討論、團體活動、觀看短視頻、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認知、行為、情感等方面發(fā)生轉變。
4.加強反欺凌的活動宣傳。學校范圍內要經常開展反欺凌宣傳活動,如發(fā)出倡議書、簽訂互助書,開展主題教育班會、國旗下講話等,展現(xiàn)學校對欺凌行為的反對態(tài)度。
5.定期開展評估監(jiān)測,了解學校欺凌發(fā)展現(xiàn)狀。當前,一些學校每學期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來測評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校園欺凌作為一項重要測評內容,以此來了解本校校園欺凌的現(xiàn)狀,以便及時調整措施。
(三)營造良好學校氛圍,發(fā)揮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
學校氛圍是影響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項通過對153個關于欺凌和受害預測因素研究的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學校氛圍是受害現(xiàn)象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10]。積極的學校氛圍能夠有效減少學校內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率,促進同伴之間積極的互動和交流,減少同伴排斥,提升學生的社會化水平[11]。
具體來講,怎樣的學校氛圍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更有利呢?研究顯示,權威的學校氛圍與較低水平的欺凌和受害行為有關[12]。權威的學校氛圍一般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支持的氛圍,二是紀律的要求,這兩者是營造積極學校氛圍的基礎。支持是指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支持和尊重并希望他們成功,包括溫暖、關懷和公開交流;尊重能夠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并增加情感支持。這兩者都會減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13]。紀律方面,當學生認為學校的紀律嚴格而公平,對學生具有較高的學業(yè)期望和要求,學校管理者是公正無私的時候,他們更愿意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對同齡人的攻擊行為也會減少[14]。
因此,學校應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在良好氛圍下,基于自身發(fā)展實際制定反欺凌制度,在制度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的預防性、干預性策略和反欺凌方案,構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反欺凌體系。在此體系下,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會懂得欺凌發(fā)生時如何干預和尋求幫助,全校會形成一種相互關心的文化。
綜上,學校可通過調整認識、自我評估、開展行動,明確自身在開展反欺凌工作方面所處的位置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強反欺凌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Gladden R M,Vivolo-Kantor A M,Hamburger M E,et al.Bullying surveillance among youths:Uniform denitions for public health and recommended data elements,version 1.0[R]. Atlanta,GA: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4.
[2]UNESCO. Behind the numbers: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EB/OL]. https://www.dge.mec.pt/sites/default/files/ERTE/pdf_unesco.
[3]Carney A G,Merrell K.W.Bullying in schools:Perspectives on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1,22(3):364-382.
[4]Craig W,Harel-Fisch Y,F(xiàn)ogel-Grinvald H,et al.A cross-natinal profile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40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9,54(2):216-224.
[5]Griffin R,Gross A.Childhood bullying:Current empirical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J].Aggressive and Violent Behaviour,2004(9):379-400.
[6]Merrell K,Gueldner B,Ross S,et al.How effective are school bully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A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research[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8,23(1):26-42.
[7]Glover D,Cartwright N,Gough G,et al.The introduction of anti-bullying policies:Do policies help in management of change?[J].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1998(18):89-105.
[8]Smith P K,Sharp S,Eslea M,et al.Bullying in schools:How successful can interventions b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9]Lee C.Preventing bullying in schools——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M].Paul Chapman Publishing,2004.
[10]Cook C R,Williams K R,Guerra N G,et al.Predictors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analytic investigation[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0(25):65-83.
[11]Klein J,Cornell D,Konold T.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llying,school climate,and student risk behaviors[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2(27):154 -169.
[12]Cornell D,Huang F. Authoritative school climat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 risk behavior:A cross-sectional multi-level analysis of student self-report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6,45:2246-2259.
[13]Burton E M,Stice E,Seeley J R. A prospective test of the stress-buffering model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girls:No support again[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74(4):689-697.
[14]Tyler T R.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gitimacy and legitima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6,57:375-400.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