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慈
什么樣的瓊漿玉液,讓人“清泉流齒怯初嘗”呢?并不是某種罕見的飲料,而是南方常見的“柑橘”。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贊美橘子:“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p>
“橘”在詩文中深受推崇,屈原《橘頌》云“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稱許橘樹為“嘉樹”,又以“獨立不遷”“橫而不流”“閉心自慎”“秉德無私”等美德來贊揚橘樹的品格。此后橘樹就成為忠貞高潔、獨立無私的品格的象征。
唐朝張九齡在《感遇》中寫道: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梢运]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詩人贊美橘樹與松柏一樣具有“歲寒心”,然更勝一籌的是果實“可以薦嘉客”。末二句化用《韓詩外傳》“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以及《韓非子》“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的典故?!疤依睢迸c“橘”,都比喻值得栽培的后生晚輩。
橘樹耐霜寒,橘汁如瓊漿。蘇軾一闋《浣溪沙·詠橘》,更是別開生面地勾勒出橘子的色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詞的前半寫橘子成長在菊殘荷盡的秋末,必須經(jīng)過寒霜的考驗才能成熟甜美。因為橘有外皮包裹,所以用“新苞”代指“新橘”。新長成的橘子在墨綠的樹葉里灼灼閃光,在農(nóng)家的屋舍旁熱情生長。
詞的后半用“驚”“怯”描述初次嘗鮮的心情,非常貼切,引人共鳴。剛把橘子對半剝開,就噴出香霧般迷人的氣息,讓人無限驚喜。帶著怯怯的期待心情初次品嘗柑橘滋味,一口咬下,汁水淋漓,如清泉般流過齒頰,令人回味無窮。橘子生在南方,美麗的江南女子在剝開橘子后,獨特的清香氣息還會在手中余留多日。
讀到“香霧噀人”“清泉流齒”“三日手香”的句子,垂涎欲滴,只想趕快剝開橘子,大快朵頤。橘子向來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深受喜愛,再用楚辭、唐詩、宋詞來佐橘,品味橘樹的高潔品德,嘗起來更有一股清新滋味,齒頰留香,三日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