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堂
前不久,聽聞老校友谷羽教授作為現代文學翻譯家、詩人榮獲年度中國翻譯協(xié)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在為他高興之余,也回憶起一些往事和那些曾經在我求學過程中對我影響深遠的先生們。今年4月6日是李霽野先生120周年誕辰,白駒一隙,作為南開大學外文系的學生,我離開學校已半個世紀了。雖然沒有直接受到李霽野先生的教誨,但他的師風教澤一直影響著我從學、從軍、從研的人生路。
我十分敬慕李霽野先生。1964年9月3日,開學的第一天我見到了久仰的李霽野先生:不高的身材,整潔有素的衣著,圓潤的面容,鶴發(fā)童顏,學者風范中不失彬禮謙和。我比較喜歡文學,中學時就知曉先生的大名,是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資深教育家,名著《簡愛》就出自先生的譯筆。我常讀《人民文學》,巴金主編的《收獲》,秦牧主編的《作品》,自然李霽野先生主編的《新港》也是我愛讀的。他是天津市文聯(lián)主席,是魯迅先生誠摯的戰(zhàn)友,參加未名社的創(chuàng)辦……
開學典禮上,李霽野先生以其略帶安徽味的鄉(xiāng)音介紹了外文系的發(fā)展歷程、師資力量、人才培養(yǎng)的情況等。他語重心長地對新學年新同學提出殷切期望,讓我們學子感悟到一定要認真讀書學習……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先生的教誨依然成為我的座右銘。從李霽野先生的第一堂課中我領悟到求學治學的要義,明白了人生的真諦:在人生演進的里程中,即令有多個解,最大的解應該是勤奮敬業(yè)、家國情懷、道修于人、能奉于民。
文革時期,李霽野先生受到沖擊,甚至有人非議李霽野先生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李霽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的學生和戰(zhàn)友,這是我許久對他的景仰。1967年,一個炎熱的夏日,我和同學蔣文彥從天津到北京,出于一種關切想拜訪許廣平先生。到了景山后街沙灘其住所,得知許先生因病住北京醫(yī)院了。幾十年后,我從周海嬰《直面與正視——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得知,其時許廣平先生正為保護魯迅先生手稿殫心力竭地奔勞,與“四人幫”斗爭,引發(fā)心臟病住進北京醫(yī)院。
稍后,我和文彥拜訪了曹靖華先生。當時曹靖華先生任北京大學俄語系主任,李霽野先生是南開大學外文系主任,兩人又都是魯迅先生的學生和戰(zhàn)友。在北京大學曹靖華先生寓所,他著裝樸素,略帶河南口音,和藹可親地接待了我和文彥。他深情地說,他和霽野先生都是現代文學團體未名社的成員。未名社是魯迅先生發(fā)起,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共有6人,另三位是韋素園、韋叢蕪和臺靜農。臺靜農在臺灣大學,遺憾的是他沒有回大陸。魯迅先生和韋素園、韋叢蕪都先后去世了。在大陸只剩他和霽野,一個在北大,一個在南大(南開),經常相互問候。魯迅先生曾資助李霽野入燕京大學學習。未名社翻譯介紹蘇俄進步文學,為其一特色。曹靖華和李霽野成為未名社的中堅力量,深得魯迅先生信任。曹靖華翻譯的《鐵流》,李霽野翻譯的《簡愛》等深受廣大讀者歡迎。此次拜訪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二人十分珍念友誼,景仰熱愛魯迅先生。
李霽野先生是南開外文系主任,而中文系主任是李何林先生,“雙李”先生同在南開,與在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先生三人同鄉(xiāng)同學,是魯迅先生得以信賴的青年戰(zhàn)友。李何林先生是魯迅學術思想研究資深專家,曾任魯迅紀念館館長。李霽野先生曾在臺灣大學教書,解放前夕回大陸,臺靜農職守臺大。著名的中華古典文化使者、“影響世界華人大賢”終身成就獎、詩詞家葉嘉瑩先生,就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通過李霽野先生的支持、舉薦,?從海外落葉歸根到南開大學,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這源于當年葉嘉瑩先生在輔仁大學讀書時,李霽野先生是外文系教師,稍后李霽野先生又應臺靜農邀請前往臺灣大學教書。葉嘉瑩先生執(zhí)教于臺灣大學中文系時,臺靜農是系主任。學緣、教緣、友緣鑄佳話。南開大學百年校慶前夕,2019年5月,葉嘉瑩先生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連同之前捐贈的1857萬元,累計捐贈3568萬元。南開文化積淀與傳承熠熠生輝。如此懿德風范,得益于李霽野先生和葉嘉瑩先生之深誼。適今年葉嘉瑩先生百年華誕,先生依然在南開播馨勵授。新開紅蕖掬水月,迦陵學舍授詩篇。
李霽野先生經歷了民國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長達60年的執(zhí)教生涯,精心培養(yǎng)外語人才。即使在特殊的年代,他依然思索著如何加強學科建設。他善于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1958年聘請曾在法國留學、在天津一些單位和干部學校的德文進修班授課的德國女士周米達來外文系任教,教授全校公共德語課程。周女士于1960年加入中國國藉。1972年,李霽野先生恢復外文系主任,就開始思考加強學科與專業(yè)建設。1973年,李霽野先生決定兩名年輕的俄語教師張穎、張桂貞(我的大學同學)“改行”,師從周米達(德籍女士)學習德語,為開設德語專業(yè)作準備。后來這兩位教師成為德語教學的骨干,系李霽野先生精心的籌謀與培養(yǎng)。1978年改革開放實施,李霽野先生老來猶添青春力。晚年,李霽野先生依然十分關心外文系建設,精心引進、培養(yǎng)外語人才,為教師出國進修等創(chuàng)造條件。經歷多年努力,1997年10月南開大學外語學院成立。李霽野先生于1997年5月辭世,享年93歲。遐齡高壽應笑慰,育才賡續(xù)后來人。李老的夙愿終于實現了。2016年,德語專業(yè)升格為德語系,外文學院迄今已成為擁有9個語種(英、日、俄、法、德、西、葡、意、阿拉伯)10個系(上述9個語種各自成系,加翻譯系),另外有公共外語教學部,堪稱門類齊全的培養(yǎng)國家所需外語人才的基地之一。在外語學院的歷任院長,多是受李霽野先生提掖的才俊。
李霽野先生十分重視發(fā)現、培養(yǎng)人才。谷羽先生是當年“老五屆”俄羅斯語文學專業(yè)成長起來的翻譯家。谷羽先生說,在其成長歷程中,是李霽野先生扶植他走上寫詩、譯詩的道路。谷羽曾把自己寫的一本詩給李霽野先生過目指點,李老說,有兩首改改還行。李先生把谷羽的譯詩推薦給《天津日報》和《新港》,幫助谷羽實現了把譯稿變成鉛字的愿望。李老告訴他:文學翻譯難,詩歌翻譯更難。一定要記?。阂灰獙Φ闷鹱髡?,二要對得起讀者。谷羽一直牢記在心,視為他譯詩的座右銘。當下84歲的谷羽先生仍在躬勤力作。前不久將其翻譯的普里什文隨筆集《我的家鄉(xiāng)》送我,由此,同懷李霽野先生的教澤。
李霽野先生一生追求進步,追求光明,至善至真,畢生奉獻所摯愛的文化與教育事業(yè)。桃李滿園成蹊路,師風千古耀南開。謹以此文紀念李霽野先生誕辰120周年。
2024.2.29
原載于?2024年3月15日《南開大學報》,本文系作者再次修訂
作者系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原主任
(責任編輯??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