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益
打開社交媒體的搜索框,輸入想要檢索的關鍵詞:附近的餐廳、旅行地的景點、健身房的性價比榜單、近期人氣火爆的藝術展覽……在琳瑯的圖文攻略下,我們不難看見許多網(wǎng)友在各式各樣的帖子下,發(fā)出“尋搭子”的招募征集。
“搭子”社交,作為時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新型社交方式之一,以其輕松、靈活的特點和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吸引越來越多人投身其中。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新型社交關系搭子”在小紅書App的話題瀏覽量突破4000萬次,微博話題“我在微博找搭子”閱讀量更是近7000萬次。網(wǎng)友們往往借由幾大熟知的社交媒體,進行活動招募征集,“搭子”們憑借相同的興趣愛好凝聚在一起,結(jié)成志同道合的臨時伙伴。
“搭子”們可以一同吃飯,一同學習,一同旅行……這種新奇的“同伴關系”,雖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zhàn)。
一群熱愛戶外的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尋搭子”的帖子相識,他們因為共同的興趣——“觀鳥”而聚在一起。在晴朗的午后,他們帶著望遠鏡和攝影設備,來到郊野的一片開闊地。無需過多寒暄與自我介紹,大家便迅速投入到觀測活動中。在安靜細密的觀測中,他們分享著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好奇。
一日三餐可以結(jié)識“飯搭子”,出汗運動可以相約“健身搭子”,工作累了可以喚醒“摸魚搭子”,出門在外有“旅行搭子”,春節(jié)期間有“過年搭子”,甚至還有共享生活妙招的“存錢搭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搭子”一詞都不陌生。在2007年出版的《上海話大詞典》中,就對“搭子”一詞進行了這樣的解釋:“搭子,指一起打牌的人,引申為合伙者?!边@個原本帶有方言色彩與地域特征的詞匯,在如今越來越以興趣為導向的網(wǎng)絡語境中,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找“搭子”的習慣,其實由來已久。在川渝地區(qū),人們保有“打麻將,湊搭子”的社交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被視為“搭子文化”的一種雛形。在這種社交活動中,人們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臨時的、基于共同目標的社交關系。
如果將視線放得更遠,“搭子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德國柏林。那時,城市中陸續(xù)出現(xiàn)了很多小型沙龍,人們在這些沙龍中辯論或談話。這些活動最初是在家庭私人空間中進行的,后來逐漸延伸至公共空間。人們在這些交流中尋找共情和理解,形成個人與外界的連接。這種在相對陌生的群體中尋找交集和認同的行為,與當下的“搭子”社交有著極相似之處。
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70%的受訪青年人表示,愿意嘗試“搭子”社交。其中,近半數(shù)受訪者表示,自己已經(jīng)通過“搭子”社交結(jié)識了新朋友。如今,尋求“搭子”、選擇“輕社交”,逐漸在青年群體之間成為新風潮,那么,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社交需求是我們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年輕人正處于社交活躍期,渴望與他人建立聯(lián)結(jié)。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社交渠道又相對有限,因此,尋找陌生“搭子”,既能破解人脈問題,又能使年輕人在社交活動中找到自我價值。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建立在共同話題之上的交流,自能快速破冰,增進感情。
其次,安全感是促使年輕人尋找“搭子”的另一心理動因。在面對未知或陌生環(huán)境時,我們往往會不安與慌亂。與人結(jié)伴而行,可以擁有一份穩(wěn)固的安全感。在探索新環(huán)境、奔赴陌生場域時,與人相伴,會在很大程度上減緩焦慮情緒。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所言:“社會生活的基礎在于個體之間的相似性?!睔w屬感,也是年輕人尋找“搭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叭罕厍笸?,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之中”,“搭子”使社交固然在幫助我們更高效地“求同”,我們渴望歸屬于某個群體或團體,與有相似興趣、愛好或目標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對于小眾的亞文化圈子而言,通過“尋搭子”找到與自己精神相聯(lián)的伙伴,無外乎能搭建起一條特殊的情感紐帶。
“搭子文化”讓年輕人的社交更加多元和靈活。傳統(tǒng)的社交模式往往局限于固定的圈子和場合,而“搭子文化”則打破了這種限制,暫時擺脫了社會結(jié)構和規(guī)律的束縛。年輕人可以通過各大社交平臺,迅速找到與自己有共同愛好或目標的人。在傳統(tǒng)的社交關系中,人們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維護和經(jīng)營。然而,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年輕人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種長期的社交關系中。與此同時,青年群體又渴望與外界建立聯(lián)結(jié),尋求共鳴。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曾提出“弱關系理論”,認為弱關系在信息傳播和資源獲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日漸火爆的“搭子”社交正是“弱關系”在當下的具體印證。
此外,“搭子文化”還更迭了年輕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消費觀念。在“搭子”關系中,年輕人更加注重體驗和感受,而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獲得。如今的青年人更愿意為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或一次有意義的旅行買單,而不僅僅追求物質(zhì)的滿足。
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岢觥扮R中我”理論,認為個體的自我認知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形成的。盡管“尋找搭子”為青年人提供了另一種社交的選擇,涉及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但仍有許多未知的隱患,潛藏在“風平浪靜”的表象之下。
“搭子”關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或活動目標之上,在初識階段并不會使雙方能深度了解彼此。在此情況下,由于信息不透明、溝通不對等,信任危機時有發(fā)生。
和“旅行搭子”一起出門遠游,可能會因為分攤不均、花費不透明等問題產(chǎn)生經(jīng)濟糾紛,尤其是和陌生人一起踏上旅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風險。盜竊、詐騙甚至性騷擾都極有可能發(fā)生。此外,和“存錢搭子”之間產(chǎn)生經(jīng)濟上的往來,一旦遇人不淑,也極有可能會損害財產(chǎn)安全。
因此,為了降低人身與財產(chǎn)的安全隱患,在搭檔挑選上應格外小心謹慎,盡量在見面之前多作背景了解,多與有信任基礎的“搭子”結(jié)伴。同時,在確立彼此為“搭子”后,也應在事先明確共同的活動規(guī)則與義務責任,保證溝通上的坦誠平等,及時處理突發(fā)問題與矛盾糾紛。與“搭子”見面前,最好提前設置緊急聯(lián)絡人,如遇危險情形,及時尋求幫助并報警。
“搭子”社交既滿足了年輕人對于個性化、多元化社交的心理需求,也降低了青年群體的情感負擔與人際壓力,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可是,當我們過于依賴淺嘗輒止的“搭子”社交,不再愿意將時間與精力花費在經(jīng)營親密關系、維護多年友誼等深度社交中,那我們過往所習得的世故人情、處事之道是否會被逐漸遺忘?“愛人”的能力又是否會逐漸退化呢?
帶有強目的性的社交,誠然會為我們提高效率、帶來便捷,可我們在一段又一段情感關系中體驗到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怨,往往正是那些“不高效”與“不便捷”所賜予的。
浮于表層的“搭子”關系往往缺乏穩(wěn)定性,難以讓雙方產(chǎn)生深度交流,較難轉(zhuǎn)化為真正的友情。長期依賴“搭子”社交,或許并不會是一劑解決孤獨的良方。
“搭子”文化也讓身處社交媒體時代的我們重新思索:社交之于我們情感生活的意義究竟為何?萍水相逢的“他鄉(xiāng)之客”又有沒有成為“莫逆之交”的可能?
我們也期待,“搭子”社交能在給疲于奔波的年輕人多營造輕松愉悅的娛樂氛圍,也希望青年人在拓展交際圈的同時,能夠結(jié)識與自己真正趣味相投的人。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持續(xù)關注“搭子”社交可能帶來的種種隱患,確保這種新型社交方式能繼續(xù)健康、有序地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