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舞臺上,女性扮演著多重角色,她們既可以是家庭中乖巧的女兒、溫柔的妻子、堅強的媽媽,也可以是職場精英。如何自由切換,應對多重身份的挑戰(zhàn)呢?本書作者從身、語、心三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女性突破自我,成為一個內(nèi)外兼修、獨立自強的人,牢牢掌控自己的人生。
王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氣場課程創(chuàng)始人,女性成長教練,婚姻情感導師,國際NLP執(zhí)行師,教育部老教授協(xié)會系統(tǒng)整合學院學術委員。曾多次走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講臺,是北大后E、格局商學等商學院的特邀講師,為中國航天、中國兵器、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央企機關,新東方、愛國者、東軟集團等企業(yè)成功培訓數(shù)百場。
《氣場全開:讓女性脫胎換骨的31堂成長課》
王敏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3.6/69.00元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過這樣一句話:“你要是拿著錘子出門,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釘子?!薄皯摗本褪悄阏J定事情就是這樣的,然而你認定的未必是真的。中國古代有個成語故事“疑鄰盜斧”,說的是有一個人的斧子丟了,他想起昨天只有鄰居家小孩來他家了,覺得斧子“應該”就是被那個小孩偷走了。當他有了這個“應該”的想法之后,他怎么看這個小孩都像小偷。孩子不看他則“應該”是做賊心虛,孩子沖他笑一笑“應該”是得逞的炫耀,孩子往村外跑“應該”是轉(zhuǎn)移贓物。總之,當他帶著“應該”的有色眼鏡去看這個孩子的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有做小偷的嫌疑。誰知到了晚上,他發(fā)現(xiàn)斧子在自家柴火堆下埋著,是他自己忘了。原來他冤枉了孩子,這個時候他再回想孩子的那些行為,就覺得孩子一點也不像小偷了。這是不是很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旦心里有了一些“應該”,就只能看到“應該”的樣子?
從我記事起,我媽媽就經(jīng)常犯胃病,所以很多年她吃東西都非常小心。隨著年紀增大,她犯病越來越頻繁,每次陪著她去看醫(yī)生,她都會主動說:“我可是幾十年的老胃病了,這次又犯了?!彼@么一說,醫(yī)生就會更多地去關注她的胃,可是這么多年也沒有治好。終于有一年,我姐姐帶她到南京的醫(yī)院去檢查身體,我媽媽見到醫(yī)生又是那句話??墒沁@位醫(yī)生并沒有被她的“應該”困住,認真地了解了她的各種癥狀之后,直接讓她去檢查膽囊。檢查結果表明她有嚴重的膽囊炎,于是做了膽囊摘除手術,根子就此解決,后來她的胃真的再也沒有疼過。我們經(jīng)常調(diào)侃她:“終于給你的胃平反昭雪了!”這真是應了海靈格大師說的那句話:“一旦你做了判斷,你就看不到真相?!?/p>
一個人的頭腦里有多少堅持的“應該”,就會經(jīng)歷多少挫敗。這個世界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邏輯去運行,很多時候我們堅持自己的“應該”,就像讓自己戴著枷鎖前行,又辛苦又痛苦。我有一位男性前同事,他比我年長,非常有才華,性格耿直,憤世嫉俗。對于看不慣的事,他就會梗著脖子吵鬧:“這件事就應該這樣處理!”他說的未必沒有道理,可是如果達不到效果,是可以換換形式的,可他不會變通,只是一味地據(jù)理力爭。結果,后來他的工作變得舉步維艱,最后干脆提前病退。因為一見面他就對我們冷嘲熱諷,搞得大家看見他就想繞著走,聽他說教應該怎么樣實在是太令人痛苦了。
堅持自己的底線沒有問題,只是千萬不要陷入“我執(zhí)”,人的痛苦往往來自對一些“應該”的執(zhí)念。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哪有什么信念是永遠適用于任何環(huán)境和任何人的呢?做人需要堅持底線,但形式可以靈活一些。重點在于,我們堅持的“應該”要符合三贏原則:我好,你好,大家好,不能為了自己的“應該”而讓他人受到傷害。
想打破“應該”的燈下黑,就需要經(jīng)常自問: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嗎?有一段時間里,人們靠點煤油燈照明,燈光能把周圍照亮,可燈下卻是最黑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燈下黑”,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理解其實只是自以為是,我們堅持的“應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阻礙了我們進行多方位的學習。比如,有人說:“人就應該知足常樂,順其自然。”他的理解就是應該兩手一攤,直接躺平了等結果。如果結果不如人意,那么他就會說:“我就該是這個命!”這聽起來很佛系,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自我放棄。真正的順其自然是要順應大道,盡力而為,再接受最后自然呈現(xiàn)的結果。
沒有什么絕對的“應該”,我們可以試試更大的可能性?!芭司蛻撌琴t妻良母”這句話曾經(jīng)把我壓了很多年。當年,我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借錢讓先生去北京繼續(xù)深造,我自己則從電視臺辭職去南方闖蕩,把六歲的女兒放在姥姥家。當時,對于我到底要干什么,周圍的人給出了各種版本的猜測:她應該是偷著跑出去生二胎了!她應該是鬧離婚跟大款跑了!她應該是出什么事了!
最可笑的是,竟然還有一位女士義正詞嚴地指著我的鼻子說:“作為媽媽,我們就應該陪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你竟然為了自己的什么夢想,連孩子都不管了,你不覺得自私嗎?”
面對這么多責難和質(zhì)疑,我當時非常痛苦,可內(nèi)心還是堅信一點,那就是我是為了一家三口能有更好的未來。只要我們一家三口愿意,我干嗎要按你們定義的“應該”而活?所以,我還是毅然打破了這些“應該”,邁出了改變?nèi)松年P鍵一步。如果我當年沒有打破“應該”的勇氣,大家應該就看不到這本書,也沒有今天的王敏氣場課程了。現(xiàn)在我和先生的感情很好,我們都有自己熱愛的事業(yè),而我的女兒一直和我無話不談,我既是她的媽媽,也是她的閨密,還是她的榜樣。我認為,能夠理解和支持伴侶的事業(yè),亦有自己的追求,能夠積極向上,為孩子做好榜樣,引領孩子的成長,這才是真正的賢妻良母。
沒有什么亙古不變的“應該”。我們要勇敢地打破頭腦中的“應該”,不給人生設限,才能活得更輕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