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龍 張向玉 田 晶 田永衍
津液理論是中醫(yī)氣血津液學說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現(xiàn)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展開了對津液以及其與人體關聯(lián)的探究。對津液的追本溯源,有從古代醫(yī)家典籍中尋找津液相關的文獻以理解津液的內涵,有的則是通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視角理解掌握津液的本質;圍繞津液代謝的復雜過程,學者們認為不同臟腑分別在此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且為津液代謝功能的發(fā)揮提供了結構的支持,在研究津液的過程中人體與津液的關系也愈發(fā)全面,有的學者則是對津液理論中的通行說法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并加以詮釋。津液研究的內容繁多,但并未有清晰的脈絡能從一而終的串聯(lián)津液理論,本文旨在全面整理津液理論的內容,以期探求津液理論的淵源和幫助后續(xù)對津液理論的深入研究。
有關津液的內涵,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教材《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給出的概念為: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稱,指人體的正常水液,包括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中醫(yī)學中津液理論的內容包含津液的相關概念、生成、輸布、排泄及功能。但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不同醫(yī)家對于津液內涵實質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于津液內容同樣包括但不僅限于上述。
錢元龍[1]通過考究《黃帝內經(jīng)》中有關膀胱藏津液的文獻,認為津液的源頭源于水谷入胃后的消化,津液的性質為液態(tài),并含有一定的營養(yǎng)作用,同時又能夠指代體內不同液態(tài)物質。傅瘦生[2]認為津液的組成成分是水谷飲食中的精微物質,津液在概念本源上可分為津與液,可代指正常情況下的人體一切水液,提出“津液是體內最寶貴的液態(tài)營養(yǎng)物質”。方藥中[3]回答了津液是什么的問題,他認為津液的本源是一種有形之物,從屬于精,其在陰陽概念上屬陰,本身又可分陰陽。
劉渡舟[4]認為津液是一個整體,包含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等液體在內,相互鏈接又相互轉化,被冠以津液鏈,津液中津與液又有所分別。谷峰[5]則是在闡釋津液概念的基礎上,認為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包含經(jīng)脈內和經(jīng)脈外,在經(jīng)脈內為組成血液的成分,在經(jīng)脈外為構成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肖嫻[6]認為津液是構成人體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之一,并提出津液的內涵還包括人體臟腑組織間隙的正常水液以及各種分泌物及代謝產(chǎn)物。
綜上,歷來學者對于津液的概念及內涵在各自的理解基礎上有不同的描述,但都認為津液對人體很重要,是構成人體以及維持人體的必需物質,并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津液的概念及內涵,筆者發(fā)現(xiàn)鮮有人將津液分開看,從津與液的角度解釋津液的內涵。
2.1 津液的生理津液是人體內重要物質之一,在體內運行中包含生成、輸布等過程,正如劉渡舟所言津液是一整體,必須相互鏈接相互轉化方能發(fā)揮其功能,各臟腑在津液代謝的過程中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周德生等[7]歸納和探討津液的化生、輸布、升降、循環(huán)和排泄過程,揭示了臟腑在津液代謝過程中的協(xié)同作用。王彭齡[8]依據(jù)《黃帝內經(jīng)》中“氣化則能出”分析了水液代謝過程中肺、脾、腎、膀胱、三焦等臟腑的氣化作用。常富業(yè)[9]認為玄府是氣、血、津、神運行的終端道路和最微小的載體,在津液生成、輸布、排泄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丁建國[10]同樣認為三焦為水道、玄府為關隘、膀胱為水府是津液運行的結構支持,腎氣為統(tǒng)領、脾氣為裹挾、肺氣為通調是津液運行的功能支持。有學者對津液與臟腑的關系提出了質疑,張效霞等[11]分析了《經(jīng)脈別論》“通調水道”上下文,認為《黃帝內經(jīng)》所說的“水道”是指下焦而言,“通調水道”指下焦功能正常之意,與肺的關系并不密切。
有學者闡述了津液在體內運行所發(fā)揮的功能,夏鑫華等[12]概括了人體水液的范疇、性質、來源及分類,闡述了水液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jié)體溫、滋潤營養(yǎng)、調節(jié)機體陰陽和化生血液等。李小燕等[13]聯(lián)系了大腸及小腸之間的津液代謝關系,從生理、方證遣藥及臨床驗案三方面論述了“二便同治法”。
綜上,津液正常的生理過程包括化生、輸布、升降循環(huán)和排泄過程等,此過程依賴于人體的正常生理結構和肺脾腎等多臟腑功能,但不同學者對于津液與臟腑關系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津液發(fā)揮其對人體的重要功能不同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
2.2 津液的病理人體津液代謝功能正常離不開各臟腑的協(xié)調作用,在津液化生、輸布、排泄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臟腑功能的異常都將引起津液代謝失常。趙含森[14]認為痰飲濕雖病理概念不同,其本質都是津液輸布障礙產(chǎn)生的病理產(chǎn)物,并提出了從化痰除飲的角度治濕,治痰飲的同時兼并除濕。王兵[15]通過研究《黃帝內經(jīng)》中津液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關系的角度闡述了人體津液與奇恒之腑的病理關系,擴展了津液理論的內容。不同學者圍繞病理產(chǎn)物的形成與治則治法及相關內容,不同程度地總結了津液的病理內容。
2.2.1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表現(xiàn)為津虧、津傷,津液虧損會導致組織器官不能被濡潤滋養(yǎng),正如《靈樞·百病始生》曰:“其著于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干壅”。津液輸布不利,孔竅不能被濡潤滋養(yǎng),進而出現(xiàn)口渴口干等一系列津液虧損癥狀,因其癥狀表現(xiàn)燥的特性,故又稱為內燥證。孟繁潔[16]闡述并發(fā)揚了劉完素對燥證的病因病機、病證類型及治療的認識,指出劉完素在《黃帝內經(jīng)》的基礎上擴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圍和治療途徑。楊金萍[17]據(jù)《黃帝內經(jīng)》及《傷寒論》總結了柯琴“燥癥獨無”這一燥邪致病理論與“痙之屬燥”理論,指出其理論蘊含了存津液的思想。
針對津液不足造成的燥證相關表現(xiàn),有學者總結了燥證形成的病因病機及治則治法。蔡建偉等[18]總結了引起內燥的病機,概括為精血津液虧少與精血津液被阻兩方面,導致津液不能布達臟腑器官榮潤肢體。周光等[19]則是對前人有關燥證的治則治法進行了歸納,總結為“流氣潤燥法”“急下存陰法”“甘寒生津法”“疏衛(wèi)潤燥法”“燥病救肝法”“厚土治燥法”“流濕潤燥法”“通上竅利小便法”八法。也有不少學者從疾病種類角度擴展了內燥證的內容,如孫麗英等[20]認為中醫(yī)“燥證”的范疇包括臨床上所見干燥綜合征,并總結了內燥的成因與人體氣血津液、臟腑功能、衛(wèi)氣營血、陰陽平衡等因素密切相關。劉瑞林等[21]認為津液代謝失常、臟腑功能失調,是干燥綜合征的病因所在,并提出了通調水道的治法,為干燥綜合征的辨證論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2 津液停聚有關津液停聚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認識。付春梅[22]提出將痰飲分為有形和無形兩類模糊了痰飲的本質,她認為痰飲為有形之邪。呼睿等[23]認為津液代謝異常會導致水液的滯留、泛濫,最終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chǎn)物,這些病理產(chǎn)物又將成為繼發(fā)病因。杜惠芳[24]認為濕與痰證、飲證、水腫一源四岐,均為水不化津,積聚而成,濕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王九林[25]認為將痰飲病因歸咎于水液代謝失常這一觀點有失偏頗,通過研究與痰飲相關文獻,他提出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謝的雙重障礙是形成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的關鍵。
痰飲水濕四者可相互轉化關系密切,臨床診治時極易混淆,因此在病機與治法方面引發(fā)了諸多探討。在津液異常的病機方面,程英銳[26]認為痰這一水液代謝障礙病理產(chǎn)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變化與氣機的關系密切。楊從勇[27]認為痰飲水濕的成因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津液不歸氣化有關,濕為水之散,水為濕之聚,積水成飲,飲結成痰。蔣里等[28]認為津液在正常情況下津血同源、氣血互根,糖尿病腎臟疾病水腫的病機為氣化不利、水濕內停,微型癥瘕、絡脈瘀結為病理基礎。在津液代謝異常的治法方面,于俊生[29]認為伴隨著痰飲水氣證的出現(xiàn),人體津液亦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津傷陰虧,治療時應注重顧護津液。唐迎雪[30]對津液分布異常的特點進行了歸納,并根據(jù)不同病因病機提出了升陽布津、通陽化氣布津、溫陽化氣布津、宣肺布津等治法。
2.3 津液與臟腑的關系張景明等[31]強調津液之所以能起到強身壯體、驅邪外出、制約陽邪等作用離不開諸臟腑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密切配合。津液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是多臟腑相互協(xié)調、配合的結果,故諸多學者對津液同多臟腑功能關系進行了研究。鄧永健[32]認為在人體正常水液輸布過程中肺、脾、腎、肝、三焦、膀胱等臟腑發(fā)揮了重要功能。劉森海[33]據(jù)“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認為痰液壅積與肺虛有關,痰液生成與脾虛有關。張慶祥[34]認為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肺主宣發(fā)與肺主肅降的功能尤為重要,通過肺呼濁氣、泄汗液與散水精、通水道的作用將津液輸布全身,并將多余的水液變?yōu)楹?、尿排出體外。張小虎[35]通過肺主肅降與水液代謝相關性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豚鼠哮喘時,體內水液代謝速度受到抑制,得到肺氣肅降與水液代謝確有相關的結論。柴瑞震[36]論述了氣血津液與脾胃在生理及病理上的聯(lián)系,認為津液化生之源在于脾胃,津液的正常與否與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相互影響,并提出了治氣血津液病的門徑當從脾胃論治的觀點。易青[37]從腎主化水、腎司開合、腎主五液等方面分析了“腎主水液”的內涵,認為津液與腎的關系密切,肖振衛(wèi)[38]通過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腎主水”理論的深刻內涵,認為腎主水包括藏精和主水液代謝兩方面。賀曉慧等[39]認為三焦是有形之臟腑,內涉肺、脾胃、腎、膀胱等,外連皮膚、腠理、汗腺、毛孔等,為人體全身津液的輸布、疏通和排泄的通道。王雪華[40]通過深入研究藏象理論,探討“三焦學說”及“三焦氣化”相關理論,認為“三焦氣化”理論與人體水液代謝存在相關性。林齊鳴[41]從津液與心的生理與病理兩方面探討了心與水液代謝的關系,認為心能行血,也能行津,心失溫煦氣化時,津液代謝亦會出現(xiàn)異常。張弘[42]同樣認為心與津液代謝關系密切,心直接參與、主導汗液生成,并且心還直接關系水濕痰飲瘀血的生成。謝茂源等[43]認為心陽不足會導致體內產(chǎn)生水液代謝異常,形成痰飲及水氣病,并提出治療水氣病時“溫通心陽”及“治水必先治氣”的理論。
可以看到對于津液與臟腑的關系,不同學者的側重點并不一致,眾說紛紜,分別從津液與肺、脾、腎、心及三焦等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
2.4 津液的現(xiàn)代研究津液理論被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深入研究,包括津液的內涵、化生、布散、排泄,津液的病變、津液與臟腑的關系等,但大多拘于理論研究。近年來,人們多借助現(xiàn)代科技研究津液,探尋津液實質與病證之間的關系,如從水通道蛋白分子水平揭示了水液在細胞內外轉輸?shù)幕緳C制,為津液理論研究拓展了新方向。劉寶華等[44]認為津液代謝與水通道蛋白存在關聯(lián),通過對水通道蛋白的研究可以從微觀層面觀察津液代謝,水通道蛋白能很好地解釋痰、飲、水、濕等津液病理變化的機制。周正等[45]認為“脾主運化水液”對維持體內水液平衡至關重要,水通道蛋白同樣對維持體內水液平衡起著決定性作用。此外,《素問·宣明五氣》載:“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認為五臟主五液。譚秦湘[46]就試驗研究,探討異常汗出與正常汗出的成分差異,最終發(fā)現(xiàn)肺氣虛與心氣虛組患者的汗液成分相比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黃帝內經(jīng)》中津液理論的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這個領域的研究中尚存一些不足之處。其一,對于津液理論的本源研究相對欠缺,從先秦兩漢時期到現(xiàn)在,兩千多年過去,現(xiàn)代學者對于早期醫(yī)學文獻的再闡釋與解讀存在一定困難,只單純地由字義來解讀未免過于簡單,因此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歸納、去探索,同時結合時代背景,探求津液理論的淵源。其二,目前醫(yī)學界對津液的研究雖然不少,但相比其他理論較為分散,津液理論缺乏深入、全面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