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鱗蟲之長,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相傳龍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fēng)喚雨等,與鳳凰、麒麟等并列為祥瑞。有關(guān)龍的傳說多不勝數(shù),不僅出現(xiàn)在古代神話、寓言故事里,還藏在不少成語里,被后世傳承、運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龍文化。
魚躍龍門
魚躍龍門這個成語出自《辛氏三秦記》。
傳說故事發(fā)生在今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公元7世紀初,隋煬帝楊廣,將伊闕改稱為“龍門”之后,其傳說故事又有了不少新的發(fā)展和演化。其中“魚躍龍門”的故事,就是較有代表性的一個。
相傳,禹辟伊闕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dāng)游到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此后人們往往把某種翻越姿勢,形容為“魚躍龍門”,比喻事業(yè)成功或地位高升。
降龍伏虎
降龍伏虎這個成語出自《續(xù)高僧傳·十六》。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前秦的西域名僧涉公,修行食氣辟谷術(shù)。每日能行走五百里。預(yù)測之事都在掌控之中。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实酆痛蟪记叭ダ徶杏^看,都覺得很神奇。而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只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巖,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只老虎被驅(qū)散了。
后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zhàn)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shù)很高超。當(dāng)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畫四條金龍。他答應(yīng)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xiàn)。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墒?, 當(dāng)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fā)現(xiàn)美中不足的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的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贝蠹衣牶蠖疾幌嘈?,以為他是在說謊。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yīng)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張僧繇當(dāng)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剎那間天空烏云密布,狂風(fēng)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飛向天空。過了一會,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guān)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nèi)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
乘龍快婿
乘龍快婿這個成語出自晉·張方《楚國先賢傳》。
相傳春秋時代,秦穆公的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
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里繁瑣的禮儀。她經(jīng)常一個人待在深宮里,吹笛吹笙。穆公見她這么喜歡笙,便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xí)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吹笙。這時似是有一陣裊裊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細聽,是從東方遠遠傳來的洞簫聲。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公主把有人在遠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穆公便派大將孟明視根據(jù)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喜歡吹簫?!泵厦饕曊业搅耸捠?,把他帶回秦宮。穆公見他舉止瀟灑,風(fēng)度翩翩,心里十分高興,馬上請他吹簫。蕭史取出玉簫,吹了起來。一曲還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龍、彩鳳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贊道:“真是仙樂!真是仙樂!”
蕭史和弄玉結(jié)成夫妻。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xué)鳳的鳴叫聲。學(xué)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一天晚上,奏完笙簫之后,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惫饕舱f:“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愿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贝稳?,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而去。當(dāng)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這個成語出自西漢《新序·雜事五》。
楚國人沈諸梁是葉地縣尹,人們都稱他“葉公”。葉公常常對人說,他最喜歡呼風(fēng)喚雨、能大能小、變化萬端的龍。他在自家大門前的石柱子上雕刻了一對大龍,龍身盤繞著柱子,龍頭高高抬起,瞪著眼、張著嘴、舞著爪,樣子非常威風(fēng)。屋頂上也有一對大龍,面對面,正在搶一顆龍珠。花園里面也到處都是龍,石頭上、墻壁上、臺階上都用“龍”的圖形來裝飾。此外,屋子里面的家具、吃飯的餐具、睡覺的寢具都和龍有關(guān)。
葉公喜歡龍,不但住的地方隨時隨地可以看到龍,他的生活起居也離不開龍。他每天一有空閑就畫畫、寫字,畫的是龍,寫的也是龍。他連給孩子取名都不離龍,老大叫“大龍”,老二叫“二龍”,老三叫“三龍”,女兒取名“龍女”。天界的真龍得知人間有這樣一個好龍成癖的人,十分感動,決定下凡來人間走一趟,向葉公表示謝意,給他些恩惠。
一天,葉公正在午睡,屋外突然風(fēng)雨大作,電閃雷鳴。葉公驚醒了,急忙起來關(guān)窗戶,沒想到這時真龍從窗戶外探進頭來,葉公頓時被嚇得魂飛魄散。當(dāng)他轉(zhuǎn)身逃進堂屋,又看見一條碩大無比的龍尾橫在面前。葉公見無處可逃,嚇得面如土色,癱倒在地,不省人事。
真龍瞧著被嚇昏在地的葉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掃興地飛回天界去了。其實,這個葉公并不是真的愛龍,他只不過是喜歡那種似龍非龍的東西,借以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而已。
通過葉公的虛假和蛟龍的真誠的描寫,無情地諷刺和嚴厲地抨擊了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本版稿件綜合央視新聞、《龍的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