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國家典籍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guān)村南大街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qū),于2014年9月9日對外開放。它是一座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護、公共教育、文化傳承、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華典籍文物收藏展示中心、典籍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全面生動呈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豐富的書籍文化及國家圖書館豐富的館藏。
從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現(xiàn)代名家手稿,從珍貴的敦煌遺書到善本古籍,從絕美的宋版書到《永樂大典》殘卷……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記憶在典籍珍藏中熠熠生輝,在浩瀚書卷中傳承不絕。
目前,博物館正在展出“甲骨文記憶”“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等展覽,每一冊典籍背后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通過甲骨文與古人對話
走進“甲骨文記憶”主題展,精心設(shè)計的光影效果讓人瞬間步入遠古時代,仿佛可以通過展廳來到甲骨占卜現(xiàn)場,與古人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
甲骨文是一種失傳已久的古老文字,在漫長的3000多年時光里,人們一度不知道它的存在。直至1899年,甲骨文才因機緣巧合重現(xiàn)于世人眼前。這里展出的65件代表性甲骨珍品是從國家圖書館3萬多件館藏甲骨中挑選出來的,除了常見的反映祭祀的主題之外,還包括農(nóng)業(yè)、田獵、氣象、疾病、生育等各種主題。
展覽采取講故事的方式,用廉價龍骨、一字千金、殷人刀筆、考釋甲骨、震驚世界等8個故事,配合模擬場景,將甲骨從中藥藥材到信史資料、從私挖盜掘到科學(xué)發(fā)掘的命運變遷娓娓道來。
出土大量甲骨的河南安陽小屯是3300多年前的商都所在地,甲骨文中的許多象形文字,如同一個個畫面,讓我們看到商朝在農(nóng)業(yè)、交通、建筑、醫(yī)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的成就。在展柜中,館藏編號6006的一片甲骨,是由三塊甲骨綴合在一起的。其中的兩片由王國維先生綴合,他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上面文字記錄的是商王的世系,能夠與《史記·殷本紀》中商王的名字對應(yīng)起來。這些古老又鮮活的甲骨文,記錄著那個時代的動人故事。
《永樂大典》的百年尋覓
看完“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展覽,筆者內(nèi)心充滿了感慨。一部皇皇巨著如此命運多舛,百年的尋覓與回歸凝聚著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
展廳中陳列著《永樂大典》的復(fù)原本,排版之美,書法之妙,讓人忍不住去追思懷想它最初的模樣?!队罉反蟮洹肥俏覈糯?guī)模最大的一部類書,相當(dāng)于今天的百科全書,成書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全書約3.7億字,共計11095冊,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一筆一劃抄寫出來的。全書“朱墨燦然”,為寫本中的精品。
《永樂大典》正本藏于南京文淵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嘉靖皇帝命令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進行謄寫,繕寫《永樂大典》副本。耗時5年重錄完成的副本與《永樂大典》正本幾乎完全一致。但也是從那時起,正本即下落不明,仿佛人間蒸發(fā),甚至找不到任何損毀或有關(guān)去向的記錄。
有當(dāng)代學(xué)者推測,正本可能被陪葬于嘉靖帝之永陵,或者毀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6年)六月的紫禁城大火?!队罉反蟮洹犯北颈淮娣旁诨适穼k,但它也屢遭厄運。相傳明末李自成撤出北京時,部分副本即遭焚毀。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后,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等珍貴古籍又遭兵燹之災(zāi)。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時,幸存下來的《永樂大典》被當(dāng)作磚石,用來支墊軍用物資以及構(gòu)筑戰(zhàn)壕、填平溝渠,甚至被用來遮蔽彈雨,令人痛惜不已。
經(jīng)過近百年來幾代文化人不懈尋找,如今的《永樂大典》副本僅存400余冊,總數(shù)不及原書的4%。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占存世《永樂大典》的一半以上,這些尋回的殘卷經(jīng)過“整舊如舊”,重新煥發(fā)光彩。
在典籍中品千年茶香雅韻
在這個博物館里,觀眾不僅可以探尋文物典籍的前世今生,還能與古人共赴一場“茶”與“書”之約。
茶之為飲,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在博物館開設(shè)的“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專題展覽中,觀眾可以在珍貴的典籍中追溯“茶”字和“茶”音的變遷。比如在《說文解字》十五卷中,“荼”字下注有“臣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見證了從“荼”到“茶”字的演變。
展覽中最珍貴的文物典籍當(dāng)屬宋版《茶經(jīng)》了。陸羽的《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關(guān)于茶的專門著作,在茶文化史上占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除《茶經(jīng)》之外,展覽中還有多部珍貴典籍讓人眼前一亮:宋徽宗趙佶所作唯一一部皇帝御制茶書《大觀茶論》、增加了插圖與注釋的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宣和北苑貢茶錄》、載有茶馬古道商貿(mào)繁華的《果親王西藏日記》等。
走出國家典籍博物館,回望門口那頂天立地的書架中的古冊,筆者心中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燦若星河;典籍里的中國,傳承文化,生生不息。
(責(zé)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