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鵬 王會儒
河南的地域和文化得天獨厚,是少林武術和太極拳的發(fā)源地。少林寺武術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禪武合一”。資料顯示,明朝時期,少林武術的哲學思想逐漸成熟。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與武術技藝融為一體“禪武合一”方法,是通過武術的訓練達到內心的平靜、提升自我意識、培養(yǎng)道德品質和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不僅少林武術,而且李連杰和馬云聯(lián)合創(chuàng)立“太極禪”,傳播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阿迪達斯和李連杰合作推出“武極”品牌運動服飾,以“心體諧一”為核心理念,身體以及整體的精神面貌的平衡與和諧??梢?,“禪武合一”是少林武術與太極文化的共同追求。
前不久,新華社報道的大學生的體質下降問題引發(fā)廣泛關注?!按嗥ご髮W生”成為2023年網(wǎng)絡流行語。澎湃新聞指出,“脆皮大學生”是自嘲也是自救。一方面為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內卷”背景下學生們的心理素質堪憂。在武術教學中融入“禪武合一”理念,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fā)展。
第一,禪武合一的武術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緩解壓力和焦慮。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普遍。而禪武合一的武術訓練注重呼吸的調節(jié)和內心的平靜,通過冥想和放松練習來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和焦慮,從而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禪武合一的武術理念更強調身體動作與意念的配合,突出武術形神兼?zhèn)洹韧饧嫘薜奶攸c,教會大學生如何放松身心、調節(jié)呼吸、集中注意力,從而培養(yǎng)出內在的平靜和專注力,提高應對壓力和焦慮的能力。
第二,禪武合一的武術訓練強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武術中的各種招式和動作需要身體各部位協(xié)調配合,全面鍛煉大學生的肌肉力量、柔韌性、協(xié)調性和耐力等方面的素質?,F(xiàn)代社會中,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缺乏運動等原因,很多大學生都存在頸椎病、腰椎病、失眠等亞健康問題,禪武合一的武術教學理念重視“因材施教”和“對癥下藥”,充分發(fā)揮運動是良醫(yī)的作用,幫助大學生糾正不良姿勢,改善身體姿勢,培養(yǎng)自信、從容的氣質,從內到外全面改善身體狀況。
第三,禪武合一武術訓練錘煉大學生意志品質。中國禪宗倡導自食其力和農禪并重的修行方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宗二祖慧可曾“斷臂求法”,為求正法不惜生命,為法忘軀。禪武合一的武術教學模式,教會學生不斷克服困難和挑戰(zhàn),堅持練習和努力不懈,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
第四,禪武合一的武術訓練有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未曾習武先修德,未曾學藝先明禮。武術強調“武德、禮儀、忍耐、謙虛”等道德修養(yǎng)。禪宗重視“仁慈、正義、勇敢、誠實”等道德品質。通過禪武合一的訓練中大學生需要與同伴互相配合、交流心得、互相幫助,勝不驕,敗不餒,點到為止,在彼此“切磋技藝”中建立信任和友誼,提升自我修養(yǎng)。
此外,從促進心靈成長的角度來看,禪武合一的武術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無我境界和利他精神。武術本身就是一種充滿美感和藝術性的運動,而禪武合一的教學更加重視引導學生從“武技”的肢體運動,升華到藝術層面的“武藝”,通過對自然美和內在美的追求,感受武術運動的“藝術美”,成為鍛煉心靈的一種方式。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德、智、體、美、勞,是當下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全面發(fā)展學生個性和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深刻闡明了身體健康是人全面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也強調了體育對于增強國民體質、增強國力的重要作用。面對大學生體質下降和心理脆弱等現(xiàn)實問題,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融入禪武合一理念,對于遏制大學生“脆皮現(xiàn)象”,深入推進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深化課程思政,都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簡介/王小鵬,上海同濟大學體育教學部副教授;王會儒,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