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更名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課程優(yōu)化勢在必行,突出“中國系列”課程尤為必要,從中華文化知識課程、中華才藝課程、中外融合課程三大模塊中提煉“文化自信自強”之精髓,由此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的課程體系。只有掌握“文化自信自強”的精髓,才能成功培養(yǎng)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人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自豪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自強;中國式現代化;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4-005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aking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s the guide,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Theref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renamed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is imperative, and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hina Series" curriculum.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s refined from the three modules of Chinese Cultural Knowledge Curriculum, Chinese Talent Curriculum and Sino-foreig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thereby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narrative. Only by mastering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an we successfully cultivate graduate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veryone can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spread the voice of China well, and proudly showcase a trustworthy, lovely, and respectable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Keywords: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ajor; course settings
在2023年10月7日至8日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將文化建設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位置。此前,習近平總書記于202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笨梢哉f,這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如果我們從國際中文教育的視角予以解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詳細闡明了與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息息相關的內容:“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另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印發(fā)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2022年)》中明確規(guī)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和博士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2]。毫無疑問,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也即將正式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本科。因此,由“漢語國際教育”到“國際中文教育”名稱的轉變,更應該體現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培養(yǎng)理念的轉變。針對當前的國際中文教育,崔希亮[3]就曾指出:“現在進入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到了對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學科的發(fā)展進行反思和總結的時候了?!笨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在倡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培養(yǎng)未來國際中文教師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相關問題。
毫無疑問,作為新時代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自信自強尤為必要。只有對中華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文化自信自強”,才能更有底氣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換言之,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自強”這一目標是重中之重,必須切實掌握“文化自信自強”的精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其海外漢學精華。
故此,在努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有必要重新審視與探討更名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問題,不僅要使“教得好”與“學得好”之間做到完美統(tǒng)一,在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我們還要思考如何把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自信自強的高素質人才。
一? 課程設置的基本目標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根本遵循,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年版)(以下簡稱《國標》)為藍本,對焦其課程設置要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一)? 明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核心目標
梳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自信自強”之間的姻緣關系。我們要繼承和傳播什么樣的文化?如何彰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明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國際中文教育人才所需的“文化自信自強”這一核心目標。
(二)? 注重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情操——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課程建設方面,要熟知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就是為了推進和展示“文化自信自強”,明確作為未來國際中文教師的青年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三)?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
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是培養(yǎng)中華文化和漢語言文字的教學者和傳播者,在提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同時,全面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效能。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發(fā)展需要,立足中國實踐,培養(yǎng)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扎實底蘊,同時具備向全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能力。
(四)? 對焦《國標》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對焦《國標》的同時,并緊密結合“文化自信自強”,突顯培養(yǎng)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文化軟實力?!秶鴺恕繁緛硎侵鲃訉由鐣洕l(fā)展需求,而建立的教學工作質量保障體系。《國標》最關注的是學生最后“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和“學好了什么”[4],最終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服務。
(五)?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模塊體系
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充分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模塊體系。打造突顯“中國系列”的模塊化課程,其中包含中華文化知識課程、中華才藝課程、中外融合課程三大模塊,從中提煉“文化自信自強”之精髓。
(六)? 開拓跨文化與中外融合視野
更名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需進一步增強中外融合的國際化教學改革和課程設置力度,對必修課和專業(yè)選修課等進行全面梳理和調整,增加國際化視野強和中外融合度高的課程,同時增加“文化自信自強”的思政課程元素。
故此,我們只有突出“文化自信自強”目標體系建設,才能滿足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合格國際中文教師這一總體目標。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課程優(yōu)化,是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二? 課程設置的基本方案
根據習近平文化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及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所需,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課程優(yōu)化要以“文化自信自強”為根本遵循,以“中國系列”課程為出發(fā)點,同時對焦《國標》,優(yōu)化課程設置[5]。我們可以嘗試實施如下具體的課程設置方案。
(一)? 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
為了強化“文化自信自強”這一培養(yǎng)目標,必須完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將現行的“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學素養(yǎng)、堅定的民族精神。”這一培養(yǎng)目標調整為“立足中國實踐,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培養(yǎng)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底蘊?!比绱苏{整,必將更有利于彰顯培養(yǎng)學生“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素質與能力。
(二)? 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中國系列”課程
立足中國實踐、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系列”課程是關鍵所在。明確在“中國系列”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力。關于“中國系列”課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中華文化知識課程、中華才藝課程、中外融合課程三大模塊。
1? ?設置中華文化知識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課程基本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和當代中國國情等能夠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精髓的課程。
2? 設置中華才藝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課程基本包括,中國書法、中國剪紙、中國茶藝、中國京劇、太極拳和中國武術等能夠突出中華文化技能的課程。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才藝和手工技能,能夠為畢業(yè)生將來從事國際中文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打好基礎。
3? 設置中外融合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如海外漢語教學研究、世界漢語教育史、中外文化專題研究、跨文化交際和海外志愿者講習等。尤其是海外漢語教學研究、世界漢語教育史課程,是掌握海外各國保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路徑,是展現“文化自信自強”的最佳形式?;仡櫴澜绺髦饕獓覞h語教育的經典案例,尤其認識到各國漢學家對中國文化傳播的突出貢獻,更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培養(yǎng)未來國際中文教師所具備的“文化自信自強”的厚重力。
三大模塊之間形成互為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做到傳統(tǒng)與當代并行、理論與實踐并重。傳統(tǒng)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當代文化彰顯了時代精神與自信自強??梢?,在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突出三大模塊的教學比重,從三大課程模塊中充分提煉出“文化自信自強”的精髓,有利于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充分了解,培養(yǎng)“文化自信自強”理念。與此同時,熟悉和掌握中外文化,并能自覺進行中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能夠滿足對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需求。
總之,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自強”這一總體目標,做到“文化自信自強”與專業(yè)課程高度融合。通過“中國系列”課程,不僅可以展現學術自信[6],更能夠體現“文化自信自強”,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只有如此,學科建設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才能符合國家要求的課程育人、專業(yè)育人的總體目標。
三? 具體措施與實施辦法
在“中國系列”課程優(yōu)化后,為了實現培養(yǎng)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自強”的理想信念,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可以嘗試運用如下具體措施和實施辦法。
(一)? 增強“文化自信自強”課程元素
1? 突顯“文化自信自強”思政元素
在“中國系列”課程大綱上,緊扣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在課程教學大綱中融入“文化自信自強”課程思政元素。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教學與育人達到同向同行,使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這三個維度達到和諧統(tǒng)一。同時,合理設計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文化自信自強”元素融入到整個教學內容之中,并體現在課程評估與測試考核當中。
2? 積累“理解當代中國”元素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理解當代中國”的“金鑰匙”。故此,我們在傳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必須將當代中國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智慧、大國擔當、“一帶一路”和脫貧攻堅等能夠展現當代中國活力的元素,融入到課程當中。并通過學生將其傳遞給全世界,展現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作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橋梁紐帶[7],助力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與“融進去”。
3? 增加中外融合的課程元素
關注海外漢語教學動態(tài),尤其針對海外漢學的教學內容,通過分析從古至今的海外漢學家的影響力,挖掘海外漢學家“逆向”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和“融進去”的經典案例,能夠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海外傳播的歷史之悠久。海外漢學家的故事本身就是“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表現形式,無疑會使學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走出去”“融進去”的創(chuàng)新案例,可以借助海外孔子學院和中小學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教學實景與身邊故事,引導學生深入觀察與思考,深入體會與借鑒由此帶來的“文化自信自強”。
(二)? 實施辦法
1? 發(fā)揮教師團隊主導作用
根據三大課程模塊,組建三支教學團隊。積極組織教師團隊開展專題式教學、集中討論、集體備課等,積極主動把“文化自信自強”的培養(yǎng)理念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首先教師要時刻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的意識, 增強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其次教師自身要時刻培養(yǎng)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強”的素養(yǎng);最后要加強文化傳播意識,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隨時關注本專業(yè)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做到與時俱進,及時將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之中,剔除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
2? 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教學技術
為了使“文化自信自強”與“中國系列”課程達到高度融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開拓創(chuàng)新,融合課堂主講、現場互動、課堂反饋等教學方式,巧妙地寓“文化自信自強”的精髓要義于“中國系列”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教學改革總目標。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更名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更需要賦能新技術,需要隨時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同時不能忽視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科發(fā)展所帶來的優(yōu)質教育模式與豐富的教學資源。
3? 探索多種課堂教學模式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操為中軸”的課堂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做到融合與創(chuàng)新,汲取各家之所長。根據課程知識體系的不同,注重知識點的提煉和課內課外資源的精選,適當采取翻轉課堂、模擬課堂、虛擬課堂及微課堂等形式,以課堂教學、專業(yè)實踐為主,以興趣引導、目標導向、職業(yè)引領為主要形式,形成從課內到課外,再到校外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同時,引入案例教學,拓展知識儲備視野,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相互滲透與相互促進,探尋最佳有效提高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教學模式。
4? 搭建“雙向交流”平臺
搭建“中外互動”“本碩溝通”的校內“雙向交流”實踐平臺,充分發(fā)揮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碩士和國際學生這兩大可以優(yōu)勢互補的學生群體。實現“中外”“本碩”學生群體互學互助,形成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所特有的最為便捷的國際化渠道。通過兩組群體的近距離碰撞,讓所有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文化的多元性與民族性,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意識。如此平臺的搭建,有利于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科建設向著“大學科化”方向發(fā)展,并成為“真正學科”[8]。
四? 結束語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所積淀的豐富寶藏,是構筑“文化自信自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理念,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與“融進去”,加強與世界各國間文化交融,有利于深化世界各國更加客觀地理解當代中國國家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可以說,更名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恰逢其時。能夠擔此重任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不僅是國家的事業(yè),更是民族的事業(yè)[9],我們要明確由專業(yè)到學生,再由學生到專業(yè)的相輔相成的邏輯關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最終推動中華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為了使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順應新征程的發(fā)展變化之所需,必須做好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改革,培養(yǎng)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人才扎實掌握“文化自信自強”的精髓,并能將其“講好”和“傳播好”,在交叉學科的大背景下,使該專業(yè)發(fā)展成為具有學科特色的國際中文教育體系[10]。顯然,“中國系列”課程的三個模塊,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自強”的堅強后盾,是“文化自信自強”的水之源和木之本。
故此,通過課程優(yōu)化的探索與實施,全方位合理配置教學內容,使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四年專業(yè)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總之,只有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及其在海外傳播與拓展的巨大成就,才更有利于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向著“文化自信自強”方向轉化,最終實現人才培養(yǎng)質量“現代化式”的整體提升。無論是從學科到專業(yè),還是從教師到學生,均應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話語能力”體系的建設與實施,使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2022年)[Z].2022:3.
[3] 崔希亮.國際中文教育的十二個重點研究領域[J].國際中文教育(中英文),2023(1):3-12.
[4]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5-89.
[5] 張蔚虹.基于高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談教學的幾個問題——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為例[J].高教學刊,2019(12):1-3.
[6] 吳應輝.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中的中國擔當與學術自信[J]. 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9(4):27-29.
[7] 崔久軍,王美玲.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大學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實證研究——以青島T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3,9(31):1-4.
[8] 李泉,陳天琦.論新時代對外漢語教學的“大學科化”之路[J].教育科學文摘,2020(4):43-45.
[9] 吳應輝.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服務強國戰(zhàn)略八大功能與實現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48-56.
[10] 王治敏,胡水.交叉學科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2(1):86-95.
基金項目:遼寧省一流本科課程“海外漢語教學研究”(遼教辦〔2022〕302號);遼寧大學本科優(yōu)秀主講教師教學改革項目“課程思政建設系統(tǒng)研究——以《世界漢語教育史》為例”(MSJG2020ZJJS44);遼寧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對外漢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G2020YBXM170)
作者簡介:寇振鋒(1969-),男,漢族,遼寧凌源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際中文教育、專門史。